2019年6月20日

[查經] 弗3:18-19(3)



18. 能以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
19. 並知道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便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你們。

充滿你們

使徒曾在前往大馬色的路上,親身體驗了與基督同在的奇妙經歷,
此刻,在他為以弗所人獻上的禱告中,他祈求上帝能充滿他們,如同他在往大馬色的路上經歷過的一般。
什麼是「充滿你們」?「充滿你們」應當如何解釋?

在說明什麼是正確的解釋之前,先看看什麼是錯誤的解釋。

某些人認為,「充滿你們」指的是融化在神裡面,神在每一樣東西裡面,每樣東西也在神裡面,
在這種神學觀之中,神與世界之間的分野已經喪失了,神就是世界,世界就是神;所以從某方面看,每一樣東西都是神,是為泛神主義。這不符合基督教的教義。

我們到底被什麼充滿了?鍾馬田提出了相當好的解釋方式:從上帝的屬性開始著手。
神的屬性分成「可傳遞」與「不可傳遞」兩種,不可傳遞的有:

永恆
在宇宙之中,只有神是超脫時間掌管,從永遠到永遠,無始也無終。
詩90:2「諸山未曾生出,地與世界你未曾造成,從亙古到永遠,你是神。」

不變
宇宙中的每一樣事物都在不斷的改變,無論有形無形的都是如此;只有神永恆不變。
雅1:17「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裡降下來的;在他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

全知
神掌握所有的事情,無論是顯明的或隱藏的、也不論是以前的歷史或未知的未來,只有祂全知。
箴15:3「耶和華的眼目無處不在;惡人善人,他都鑒察。」

全能
祂的旨意至高,祂的能力無窮,沒有任何事情做不到。
伯42:2「我知道,你萬事都能做;你的旨意不能攔阻。」

可稱頌的
只有永不犯錯、永遠行善的,才配得永遠稱頌;除了上帝,我不知道還有哪位可以做得到。
林後11:31「那永遠可稱頌之主耶穌的父神知道我不說謊。」

榮耀
正如教改時期提出的口號:「Soli Deo gloria」,唯獨上帝得榮耀。
出15:6「耶和華啊,你的右手施展能力,顯出榮耀;耶和華啊,你的右手摔碎仇敵。」

至於可傳遞的,則有:

聖潔
神是聖潔的,祂也呼召人成為聖潔。
彼前1:16「因為經上記著說: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

公義
無論人再努力,都無法賺得救恩所需的義,唯獨藉著神的恩典,把基督的義歸算給人。
羅4:3「經上說什麼呢?說:亞伯拉罕信神,這就算為他的義。」

聖靈的果子
祂呼召的人,聖靈必帶領他們結出果子來。
加5:22-23「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

以上的聖潔、公義、聖靈果子,就是神要充滿我們的,
事實上,神喜悅將這一切福氣賜給我們,許多經文都反覆提到這點,例如:
西1:19「因為父喜歡叫一切的豐盛在他裡面居住。」
西2:3「所積蓄的一切智慧知識,都在他裡面藏著。」
西2:9「因為神本性一切的豐盛都有形有體的居住在基督裡面。」

神本性一切的豐盛,都有形有體的居住在基督裡面,唯獨藉著基督賜給我們
若他若住在我們心裡,神一切的豐富也就住在我們裡面。
這也是使徒這篇禱告的軸線,「基督...住在你們心裡...(使)你們在愛中生根立基...(使你們)明白長闊高深的愛...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你們。」

新約聖經曾以兩種譬喻形容基督與我們的聯合關係,
約15:5「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什麼。」
葡萄樹之豐富,本質,生命,以及使一棵葡萄樹所以成為葡萄樹的元素,同樣也存在於枝子裡,
葡萄樹所有的一切也都在枝子裡。
枝子無法獨活,它所需的一切養分都來自於葡萄樹,若將枝子折斷,不多久就枯死了。

除了葡萄樹與枝子的譬喻,肢體關係是另一個極貼切的形容:
林前12:27「你們就是基督的身子,並且各自作肢體。」
鍾馬田如此解析:
「我的血液通過手指,就像通過我的頭部一樣。我頭部所有的一切也在我的手指裡面,因為它們彼此之間有組織上的連結。所以我可以說,我頭部所充滿的,也充滿了我的手指。從某方面看,我生命的全部並未存在於我的手指頭裡。沒有手指頭,我照樣可以生存;然而只要這只小指頭是我身體的一部分,我的生命、我的一切就在它裡面。」

我們與基督的關係,不是藉著有沒有來聚會、聚會時有沒有大聲唱詩歌、講道時有沒有寫筆記、有沒有固定十一奉獻、......等等來定義,
一個人可以固定聚會、大聲唱詩歌、講道作筆記、每月交十一,但仍然與基督無分
基督徒與基督的關係,不是那種機械式的連接,而是充滿生機的聯合,
我們不是被螺絲或快乾膠固定在基督之上,而是整個生命與祂的生命相連。就像鍾馬田說的,「我的生命、我的一切就在祂裡面。」


查經問題

  • 「充滿你們」是甚麼意思?
  • 神的哪些屬性是不可傳遞的?
  • 神的哪些屬性是可以傳遞的?
  • 這些屬性是如何傳遞給我們的呢?
  • 再看一次保羅在此處的禱告,有甚麼先後順序的關係?
  • 我們與基督如何聯合呢?




2019年6月14日

「爸爸的前世情人」? 基督徒也談輪迴?



每個爸爸總是對女兒有著較多的憐愛,總是一再容讓女兒對他的予取予求,
於是不知何時起,女兒開始被形容成「爸爸的前世情人」,為父女關係提供了一個有趣的註腳,甚至許多基督徒也如此沿用。
但你可曾敏銳的發覺,「前世情人」的源頭來自於輪迴的觀念?聖經怎麼看輪迴觀呢?

你可以用最傻的方式,直接key word搜尋整本聖經,
「太好了,聖經沒有出現輪迴這個字眼,所以沒有反對輪迴。」
慢著,是這樣的嗎?如果真是如此,聖經也沒有出現你的名字,我可以結論說你的受洗是假的、你根本沒有得救嗎?
可悲的是,這不是我憑空捏造的情節,而是真有其事,且當事人並非新進受洗的基督徒;這種查考聖經的觀念實在令人搖頭。

當你說女兒是前世情人時,你是否了解輪迴的意義呢?

印度教認為:
「眾生的意欲大多是盲目的,以盲目的意欲指導行為,因此造成了眾生諸多苦難,這盲目的意欲,又可稱為無明(avidya),它就是生命之盲目衝動,也是輪迴的原因,因此想要擺脫輪迴無窮的生死之苦,那便只有去除無明一途。印度人普遍相信,每個眾生的靈魂--自我(Atman),來自於梵(brahman),梵是宇宙的創造者,是萬物的根源,祂是全知全能的上帝;眾生的自我(Atman)來自於梵,故本質與梵相同,但因為無明的緣故,自我與梵分離,因此不再具有與梵相同的全知全能,同時陷入生死輪迴之中而不自覺。因此所謂「解脫」(mokSa),就是自我能夠回到梵,達到梵我合一的狀態。對大部分印度人而言,梵我合一乃是人生與宗教上的終極目標。...... 自我(Atman)與業(karma)是輪迴思想的兩大要素。自我是造業的行為者,同時也是業力的承載者;而業力則是引導自我輪迴的方向,決定來生處境的唯一因素。因此傳統輪迴觀,有顯明的道德要求之傾向...」1
簡單說,印度教認為人與上帝本質相同,但受到無明的影響而墮落,被業力引導落入世世代代的輪迴,只有解脫的人,才能跳出輪迴,達到神人合一的境界。

佛教則認為,
「人生最究極的目的,在於證入無生涅槃的境界。所謂無生的境界,就是超越輪迴,不受生死之苦的境界。在佛教看來,長生、永生、不死,仍然在痛苦的輪迴之中,唯有無生,才能從生命的煎熬痛苦之中超拔出來,才是究竟常樂的清淨生命。......眾生每日身、口、意所造作的行為,有的是善業,有的是惡業,這些業因業緣形成兩股力量,彷彿拔河比賽,如果善業的力量大,就把眾生牽引至天、人、阿修羅等三善道去受生。如果惡業力大,眾生就墮入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去受苦,因此,「業力」是生命輪迴的決定因素。」2
簡言之,佛教認為人的行為有的造善業、有的造惡業,善惡相抵之後,決定人死後將前往哪一道輪迴。
只有證入無生涅槃的境界,才能超脫輪迴。
道教大量吸收了佛教的教義,也包含輪迴與轉世觀念,在此不贅述。

不論是印度教的輪迴觀、或是佛/道教的輪迴觀,若與基督教的教義相互檢視,至少有以下的差異:

1、上帝
基督教相信上帝存在,創造世上萬物,並持續以護理之工維繫世界的運轉,直至末日主持審判;
印度教雖有上帝,且也創造世上萬物,但世界運轉乃依循自然法則。
佛教沒有上帝,只要放下屠刀,人人可成佛。

2、自救能力
基督教教義明確宣告除非上帝揀選、賜下救恩,否則人毫無自救能力。
印度教、佛教則宣稱只要行善事積功德,使善大於惡,人就可以超脫輪迴,直上天堂。

3、罪
基督教與印度教、佛道教都相信罪的確存在,
不同的是,基督教相信人憑著自己無法除罪,只有藉著上帝赦免;
印度教、佛道教則相信藉著修鍊、行善,人可以自力除罪。

4、苦難的意義
基督教認為苦難有其正面的意義,是上帝對人的警告、磨練,並顯出祂的榮耀;
印度教、佛道教則認為苦難是來自於前世的果報、以及今生的業報,沒有任何正面意義,人生的第一要務就是脫離苦海。

5、最高盼望
基督教的最高盼望是在永恆裡敬拜上帝,
印度教是梵我合一,人中有神、神中有人,人神一體;
佛教則是證入無生涅槃的境界,不是永生,而是無生、無我。

你必須了解,
輪迴觀不是單獨存在,它與印度教/佛教/道教的其餘教義不能分割,是其整體教義的一部份,根本無法獨立出來。
好比冰山,海面上的冰層與海面下的同為一體,甚至海面下的比海面上的更龐大、更複雜。
若你接受輪迴觀,你勢必接受印度教/佛教/道教的其餘教義,
請問,根基於整本聖經揭露的基督教教義,你能接受以上五點差異?
只要聖經讀懂、腦子清楚,沒有哪個基督徒能對這五點說「阿們」。

如果沒有輪迴,人死後到底去哪了呢?
威斯敏斯德信條第三十二章《論人死後的狀態和死人復活》有明確的解釋:
「一、人的身體死後歸土,而見朽壞。但靈魂(既不死,又不睡眠)卻永存不滅,所以立刻歸返賜靈的神。義人的靈魂,既在那時在聖潔上得以安全,就被接入高天,在榮光中得見神面,在那裏等候身體的完全得贖。惡人的靈魂要被拋在地獄裏,留在痛苦與完全黑暗中,等候大日的審判。除此兩處以外,聖經並未言及靈魂離開身體,別有所歸。
二、在末日還活著的人不死,卻要改變;凡死了的人都必復活,帶著原來的身體,性質雖異,但不是別的,這身體與靈魂再度結合,直到永遠。
三、惡人的身體,將因基督的權能,復活受辱;義人的身體,將因基督的靈復活得榮,與基督自己的榮耀身體相似。」

沒有前世、沒有來生,只有好好把握的當下;
各位基督徒,請花些時間把聖經讀通吧。



1、出自「無我的輪迴──佛教的生死觀」,元培學報第五期(1998.12),郭朝順
2、出自「佛教與輪迴」,佛教叢書8-教用,星雲大師




[查經] 弗3:18-19(2)



18. 能以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
19. 並知道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便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你們。

明白

使徒在這段禱告的尾聲,為著以弗所人能夠更明白基督的愛而祈求,「能以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和合本翻譯為「明白」的這個字,原始意義有把握、抓住的意思。
什麼樣的東西能夠被掌握、被抓住?
你無法抓住一個虛無飄渺的東西,能被你抓住的,必然是有形體、有特質、能夠被具體描述的。
在使徒的認知裡,基督的愛就像是個有形有體的物質一般,能夠被定義、被描述、被掌握,而非虛無縹緲或無法解釋的
而世俗的愛卻不是如此,男女一看對眼,登時天雷勾動地火一發不可收拾;當感覺消逝,原本濃烈的愛瞬間冷卻,雙方拍拍屁股一走了之。
人無法形容那愛如何發生、也無法解釋那愛為何消失。
基督的愛與世俗的愛有何等的差異啊!
鍾馬田如此談到兩者的區別:
「我們很容易把愛當作一種情緒化的東西,好像它純粹是感情的產物。現今世界流行的愛情觀,視愛為純粹非理性的東西。一般說來,那根本不是愛,只是一種稱為迷戀的東西,而迷戀是不含任何理智成分的。然而真正的愛總是包含理智,包含瞭解,是可以抓住、把握住的。」
使徒要以弗所人明白,基督的愛不是迷戀、狂戀、或一種感覺,而是真實可以把握的,他要他們抓住、掌握基督的愛,
換言之,面對基督的愛,人該做的不是被動的等待,好像世人坐著等待愛情降臨;而是主動的抓住它、掌握它

有些基督徒透過讀經掌握基督的愛,有的人透過禱告、詩歌、默想或其他方式,
在那些過程中,基督的愛降臨在他們身上,使他們感受到震撼、喜樂、感動與充實,你能在許多教會歷史讀物中發現這些紀錄。
但要小心,千萬不要以為只要我們仿效他人作這些事,就必定會享受到祝福,
例如別人在抄寫經文中得到感動,我來抄也能得到那種感動;或有人跪著讀聖經時特別有體會,我跪著讀也能得到那種體會。
在這些事上,你無法作任何保證,你不能保證說你只要這樣作,就會得到那樣的結果,
這件事不是機械式的,好似你丟入銅板、按下按鈕,神就給你一罐可樂;屬靈生活裡是沒有自動販賣機的,
這事完全掌握在神手中,他照自己的心意,方式,時間,地點來賜下福氣
另一方面,異端卻常具此特色;他們教導會眾,只要透過某些固定的方式就必能得到特定的祝福,「如果你OOO,神就會XXX,如果神沒有△△△,那一定是因為你□□□...」。如果你的教會如此教導,你該特別小心。

如果基督之愛是可以掌握的,基督徒該怎麼做才能更好的掌握呢?
鍾馬田的見解頗有見地:
「我們可以像那個稅吏長撒該一樣。聖經記載撒該聽說主耶穌基督要經過某條路,他很聰明,就守在那條路上。我們也當效法他。聖經的確告訴我們有些方式是神所喜悅的。」
的確有些方式是神所喜悅的,神喜悅在那些地方與人相遇,給人祝福;歷代聖徒的傳記可為憑據。
一個聰明的基督徒,會把自己置身於那些地方,等待與神相遇;就像稅吏長撒該一般
神喜悅的方式有哪些呢?

首先是禱告。
禱告作為人與神溝通的管道,還有哪種方式更容易與神相遇?
不要忘了,我們正在看的這兩節經文就是使徒對神獻上的禱告,他知道神必垂聽,祂必定在那裏,因此他殷勤迫切的為以弗所人禱告。

第二是主動尋求神。
尋求神的方式有許多,讀經、讀屬靈書籍、聚會、禱告、詩歌、......,這些都是尋求神的方法。
神的確喜悅這些,基督徒也容易透過這些方法與神相遇,
但不論任何一種方式,只要人的心走偏了,必定淪入極端的景況。

人有沒有可能只滿足於書籍裡的神學、教義知識,卻不想尋求神?
當然可能。
他以書中的知識為滿足,狂熱於追求知識,知識成為他的上帝
他只滿足於擁有關於主耶穌基督的概念,他狂熱的追求更多關於祂的知識,卻不去認識主耶穌自己,這是極大的危險。

人有沒有可能只滿足於聚會,卻不想尋求神?
當然可能。
很多基督徒是活在聚會裡,而不是活在基督裡
他們可能在屬靈經歷中感到某種不安、無法喜樂,可是他們並未遵照使徒這裡所指示的,去尋求認識主和他那測不透的愛,反而去追逐一連串的聚會。
他們在聚會中感到很喜樂,會眾彼此的加油打氣使他們感到充滿力量,回家的時候覺得一切都會好轉的。後來他們又開始感到不安,於是再去另一個聚會,重複同樣的經歷。
他們追求一個又一個的聚會,而不是尋求那獨一的上帝。

人有沒有可能只滿足於詩歌,卻不想尋求神?
當然可能。
對台上的領唱來說,他深具音樂才華,也以發揮才華為滿足,
他專注音準、節奏、發音與咬字,處處講求精準無誤,他要發揮得淋漓盡致,也享受盡情發揮後的熱烈掌聲與喝采,
他以為他在帶領會眾敬拜,其實他追求的不是高天之上的上帝,而是隱身喝采掌聲裡的撒旦
對台下的會眾來說,他在詩歌中感受到喜悅快樂,也透過詩歌發洩悲苦挫折,他的情緒壓力得到釋放了,覺得滿足了,反而對於詩歌讚頌的對象───上帝───感到可有可無。
他以為他正在透過詩歌尋求上帝,事實上他只想尋求一個SPA、一種按摩舒壓的滿足感

人有沒有可能只滿足於禱告,卻不想尋求神?
當然可能。
他以為禱告就是祈求神的原諒、祈求神賜與某些祝福,思想一些關於神的事,或讓一些有關神的念頭浮現腦中,這就是在禱告了;
但他其實完全不想認識神,只把祂當阿拉丁神燈,需要的時候喚祂現身解決問題,等問題解決了,就要祂消失。
耶和華不是他的神,他自己才是

即使再好的方式都可能被人誤用,成為親近撒旦的管道;鍾馬田如此提醒:
「我們可能誤用恩典的工具,只倚靠它們,卻未藉著它們去發現那位賜恩的主。不要讓我們的屬靈生命被任何東西滿足,不論它們多麼美好,多有價值;直到有一天我們能說,我認識了基督,這時我們的心才能真正得到滿足。」


知道

「知道」,原文是親身經歷之意,不是指觀念上的理解,而是建立在個人經歷上的體驗。
使徒在這兩節經文裡,先是使用「明白」: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接著使用「知道」:並知道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
他彷彿正在教導我們,對於那至高無上的神,首先要緊的是知識上的掌握,接著是經歷與體驗祂,兩者都很重要
如果只有「明白」但沒有「知道」,這種門徒生命只有冷冰冰的知識,而沒有生命力;
如果只有「知道」卻沒有「明白」,這種門徒生命沒有根基,只強調感性、感受,隨著情緒起舞,容易被操弄。
一個成熟的基督徒將始終謹記兩者的重要性,他渴望在知識上理解神更多,也渴望在生命中體驗神更多。


過於人所能測度的

根據呂振中譯本,「過於人所能測度的」可以翻成「遠超過人知識的」。
不論我們理解了多少資訊,看過多少書籍,神總是還有許多我們不理解的地方。
對那些受洗已有些時日,自認了解神的基督徒,這個警告就是對著你說的,「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
永遠不要自滿,以為自己已經夠認識神了,或認為基督徒生命就一定是某種樣子;
不論你受洗幾十年,你始終就只是個人、不是神,你的心智、智慧、能力、創造都有極限,你根本無法想像神的能力有多驚人,神的愛有何等深邃。
永遠保持謙卑,記住你的身分,明白你的極限,
並讚嘆神的偉大


查經問題

  • 提到「愛」,你會如何形容它?
  • 本節的「明白」原文的意思是甚麼?本節的「明白」原文的意思是甚麼?
  • 根據經文,聖經裡的愛與世俗的愛有甚麼差異?
  • 我們該如何把基督之愛抓得更好、把握得更好?
  • 若要尋求神,你可以怎麼作?
  • 人有沒有可能只滿足於書籍裡的神學、教義知識,卻不想尋求神?這樣的基督徒面臨哪些危機?
  • 人有沒有可能只滿足於聚會,卻不想尋求神?這樣的基督徒面臨哪些危機?
  • 人有沒有可能只滿足於詩歌,卻不想尋求神?這樣的基督徒面臨哪些危機?
  • 人有沒有可能只滿足於禱告,卻不想尋求神?這樣的基督徒面臨哪些危機?
  • 這裡的「知道」,原文是甚麼意思?
  • 如果只有「明白」但沒有「知道」,這種門徒生命可能出現哪些偏差?
  • 如果只有「知道」但沒有「明白」,這種門徒生命可能出現哪些偏差?
  • 「過於人所能測度的」還可以怎麼翻?這句話對哪種人有警惕效果?






2019年6月4日

基督教慈善工作與慈濟有什麼不同?


基督徒確信上帝創造了世界,每個人都是祂所造、都有祂的形象,
祂在創造之後並非放任世界自生自滅、而是以其無微不至的愛心與護理照管整個世界;甚至為了拯救選民,不惜犧牲自己的獨生子;
因此,基督徒效法救主的憐憫心腸與作為,義無反顧的投身於各樣的社會慈善工作。
在窮困無助的角落、在世人冷漠以對的邊緣、在天災人禍的救難場合,基督徒總是一馬當先,無私奉獻。
不過,願意付出愛心的不是只有基督徒,事實上,同樣樂於付出的團體仍有許多,以台灣而言,組織最龐大、最具有動員能力的團體大概非慈濟莫屬了。
你可曾想過,基督教的慈善工作與慈濟有什麼不同呢?

這個問題,可以從「付出者」與「接受者」兩種不同的角色來探討。

從「付出者」而言,基督教與慈濟的慈善工作分屬兩種不同的信仰群體,身為基督徒,你應當有能力清楚的表述「基督教與佛教有何不同」。
這是相當基本的教義問題,如果你說不上來,呃,那就......

從「接受者」而言,基督教與慈濟的慈善工作有什麼不同呢?對那些接受援助的人們,基督教志工與慈濟志工有分別嗎?
答案恐怕是「沒有分別」。
基督教志工能做的,慈濟志工一樣都能做,賑災、蓋房子、捐款、獎學金、老人照護、......,慈濟幾乎從不缺席;
甚至由於他們巨大的動員能力,慈濟在許多地方做得比基督教團體更多、更快、更好。
下次又發生天災人禍時,不妨看看現場第一個架設物資集運站、救護站的是哪個單位吧,十有八九都是慈濟。
對接受援助的人們來說,他們同樣都從基督教志工/慈濟志工的手上接過援助、得到幫忙,他們根本感受不到基督教與佛教有何不同;
對他們而言,基督教志工與慈濟志工都是一群好人,也都是值得感激的人,沒有任何分別。
身為基督徒,你以為他們能從你的援助中看見上帝嗎?倘若真是如此,他們也能從慈濟的援助中看見佛陀
甚至由於慈濟的慈善工作做得更好更周到,他們將認為佛陀的能力比上帝更大、佛陀比上帝更慈悲,不是嗎?
更深層的思考是,如果人們親近上帝是因為基督教的善工,他們同樣會因為慈濟更周全的善工轉而親近佛陀;
吸引他們的,不是基督教的福音核心,而是善工帶來的物質與金錢援助
請別誤會,我不是在否認慈善工作對基督精神的必要性,而是在挑戰某些基督徒的認知:
他們以為只要單單作善工,人們就會來親近上帝。沒錯,這樣的善工也許真能吸引某些人來教會,但他們也會因同樣的理由而離開。

身為基督徒,當你明白「你能做的別人也能做,甚至比你做得更多、更快、更好」時,這將刺激你思考:
「有什麼東西是只有我能做的?」以及「窮人真正的需要到底是什麼?」
這兩個問題,耶穌早已回覆過了。

在耶穌剛剛開始進行事工的初期,施洗約翰有點不確定他是不是經文指向的彌賽亞;
他派了兩個門徒去問耶穌:「那將要來的是你嗎?還是我們等候別人呢?」(路7:19)
耶穌是這麼回答的:
路7:22「耶穌回答說:你們去,把所看見所聽見的事告訴約翰,就是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痲瘋的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
他的回覆中包含了六種最需要援助的人:瞎子、瘸子、病人、聾子、死人與窮人,他賜給他們最需要的:
瞎子看見
瘸子行走
病人痊癒
聾子聽見
死人復活
窮人福音
前五個對應很制式,基本就是缺甚麼就給你甚麼:瞎子眼不能見,所以要「看見」、瘸子無法行動,所以要「行走」、病人受疾病折磨,所以要「痊癒」、聾子耳不能聽,所以要「聽見」、死人喪失生命,所以要「復活」,
但最後一個很奇怪......窮人缺的不是錢嗎?不是物質援助嗎?為什麼不給錢、不給物質協助,而是給他福音?
我不知道有多少基督教志工曾經認真看這節經文,但若仔細看了,你一定會看出這經文揭露了善工應有的核心任務:福音!
經文正在挑戰那些只作善工、卻未把握機會傳福音的不當作為,它要求所有善工必須要回歸到真正的核心───福音。

為什麼福音如此關鍵?

如果你讀懂了以弗所書第二章,你應當明白如果沒有福音的介入,世人的生活猶如一輛沒有明天、沒有希望、朝著地獄直奔的幽靈馬車;
如果基督教善工沒有傳福音、而只提供物質與金錢的援助,你所做的只是把這輛跑得不太順的馬車修理好,使它更順利的朝著地獄直奔罷了
「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福音才是他們真正最需要的!
福音也是基督教善工唯一有別於慈濟的地方。沒錯,慈濟動員能力強,善工做得又快又周到,是許多基督教善工比不上的;
但他們傳不了福音,只有你能傳。他們的確能把馬車修理煥然一新,但只有你傳的福音能將一輛朝著地獄直奔的馬車調轉方向,從此朝著光明與希望直奔。
福音,正是你與慈濟不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