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3日

[查經]弗4:31-32



31、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或作:陰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
32、並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

使徒在此提出了一連串的缺點要求以弗所人改正,例如苦毒啦、惱恨啦、憤怒啦、...
面對這段經文,身為讀者的我們最常犯下的錯誤,就是不假思索、叭啦叭啦的念過去,而沒有仔細深究每個字詞背後的含意,這是非常有害的讀經習慣。
因此,我們最好針對每個字詞深入探究一番,以查明聖靈給予我們的忠告與提醒。

第一個,苦毒。
苦毒是靈裡的一種狀態,它表示一種持續的尖酸刻薄和缺乏友善,這是一種沒有愛心的狀況。
苦毒的人在任何事物裡都看不到優點,他總是吹毛求疵,凡觸目所及的東西都認為是不對、有缺欠、有瑕疵的,總是要雞蛋裡挑骨頭。
即使他們見到美好的事物,但仍拒絕相信任何人或事物中美好的成分,千篇一律的懷疑或否定;
面對美好的事物時,他們沒有讚美、沒有感謝,只有酸葡萄心理,與無窮的嘲諷。

次之的惱恨與憤怒有點相像,但仍有些許不同。
惱恨是心裡一種強烈的激動或震撼,脾氣就像火山一般爆發開來,突然的抓狂暴怒;而忿怒是內心較常態性的狀況,它不像惱恨那樣激烈,但持續時間較長,一氣就氣很久。
惱恨與憤怒經常表現在言語上,例如後面接著的的嚷鬧、毀謗,就是根源於惱恨與憤怒;
嚷鬧是咆嘯、爭吵之意,毀謗則是造謠中傷。
一個憤怒、惱恨的人,往往藉由爭吵發洩情緒,一有機會就造謠傷害別人。

對於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保羅要求以弗所人怎麼做呢?
他只有簡單兩字:除掉。
單單從這個要求來看,至少可以得出兩個涵義:
首先,
使徒並未說由於以弗所人成了基督徒,性格裡的一切缺點都會自動消失。
真實的狀況是,即使你成了基督徒,但過往的壞習慣、各種醜陋髒汙仍會不時找上你、困擾你,拉著你往深淵處墮落。
因此任何一種教導若給你一個印象,以為你一旦成了基督徒,所有的問題都會煙消雲散,未來的生活景況是一片美好,請小心,這種教導必然有誤。

同時,使徒也沒有僅僅告訴他們為這些事禱告,求神施展大能,挪去缺點;
相反的,使徒說「你該做的就是除掉它」。
我不是說禱告不重要,也不是說改正缺點不需要禱告,
但重點是你得要拿出實際行動來,不能只是在那兒禱告,但卻一點實際行動也沒有,坐等奇蹟從天而降。

一個好的勸勉,最好包含兩個部分,一個是消極的───改正缺點,一個是積極的───培養優點。
消極的部分使人面對缺點,而消除缺點的最佳方法乃是積極的培養優點,
我們必須特意去培養這正面的性情和生活態度,當我們這樣作的時候,生命就會充滿這些積極的性情,而沒有空間容納那些負面的缺點了。
就如同新約裡著名的譬喻一般,單單把屋子裡的惡鬼趕出去,然後打掃清潔,這還不夠;
如果聖靈不進來,那麼你趕走的惡鬼遲早又會回來,而且帶回許多更兇惡的惡鬼來。

在使徒給以弗所人的勸勉中,我們也可見到這種結構,
「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是消極的改正,
而「要以恩慈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則是積極的培養優點。
保羅顯然是個勸勉的高手,他不僅要求教會消滅缺點,更勉勵他們應該刻意培養優點───恩慈、憐憫、饒恕。

我們來看看使徒勸勉中的正面部分。
「要以恩慈相待」,原意是要變得恩慈,這暗示了一種培養的過程。
恩慈不是今天喊一喊,明天就突然長出來的。
你不是藉著一次驚天動地的經驗就立馬變得恩慈,而是漸漸變成那個樣子,
你不可能突然之間除掉了苦毒,變成一個恩慈的人,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恩慈的原意是對他人有用處,有益處,
苦毒的人必然是袖手旁觀,吝於伸出援手,對人一無用處的人。
但恩慈的人多麼不同啊!他不但將別人的痛苦看在眼裡,更主動給予、付出、提供幫助,
他是個行動派,有益於人、樂於助人的人。

憐憫是善解人意,悲天憫人,充滿愛心。
一個具有憐憫心腸的人,總是關心別人,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給予同情。

饒恕是取消債務、赦罪之意。
請注意,饒恕不是假裝他們什麼也沒作;那不是饒恕,是健忘。饒恕乃是充分知道別人對你的虧欠,但仍然原諒他。

基督徒必定是個恩慈的人、憐憫的人,我相信誰都不會有意見。
但為何基督徒必須是個饒恕的人?
使徒在本節給出了答案:「正如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
請注意,他不是說:「你們要彼此饒恕,因為這樣神才會饒恕你們。」不是的,他是說:「正如神(已經)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這是已經成就的事。
換言之,基督徒的饒恕是建立在一個過去完成的基礎之上:神在基督裡的饒恕。
我們可以透過下面這個譬喻更了解饒恕的真義。

太18:23-35「天國好像一個王要和他僕人算帳。才算的時候,有人帶了一個欠一千萬銀子的來。因為他沒有什麼償還之物,主人吩咐把他和他妻子兒女,並一切所有的都賣了償還。那僕人就俯伏拜他,說:主啊,寬容我,將來我都要還清。那僕人的主人就動了慈心,把他釋放了,並且免了他的債。那僕人出來,遇見他的一個同伴欠他十兩銀子,便揪著他,掐住他的喉嚨,說:你把所欠的還我!他的同伴就俯伏央求他,說:寬容我吧,將來我必還清。他不肯,竟去把他下在監裡,等他還了所欠的債。眾同伴看見他所做的事就甚憂愁,去把這事都告訴了主人。於是主人叫了他來,對他說:你這惡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你不應當憐恤你的同伴,像我憐恤你嗎?主人就大怒,把他交給掌刑的,等他還清了所欠的債。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裡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了。」

在這個譬喻裡,共有兩筆債務關係,第一筆是僕人欠主人,第二筆是同伴欠僕人。
在第一筆債務關係中,主人免了僕人的債,在第二筆債關係裡,僕人執意要同伴還債,
結局是僕人被定罪了,因為他接受了赦免,卻不肯赦免別人。
其實這僕人挺冤枉的,他到底犯了甚麼罪?以地上的法律來看,這完全沒有罪。因為兩筆債務關係是個別獨立的,
主人取消僕人的債務,是主人自己放棄權益,與僕人要不要取消同伴的債務沒有關係,僕人仍然可以主張自己的權益,不是嗎?地上哪條法律能夠判這樣的人有罪呢?
但地上的法律無法培養一個具有饒恕心腸的人,只有天國才能造就一個懂得饒恕的人。

主人取消了僕人的債務,這表示主人要承擔損失。如果他當初借了一百萬給僕人,現在就得接受這一百萬拿不回來了,他有了一百萬的損失。
因此,一個饒恕別人的人,必然是個承擔損失的人。

基督徒明白自己正是那個被饒恕的人,神主動賜下憐憫,施捨饒恕給我們。
饒恕不是變魔術,饒恕別人是要付代價的;神損失了甚麼?
神饒恕我們,是用祂的愛子做為代價,我們得到赦免不是出於自己,也不是因我們的功勞或裡面的良善。神這樣作完全是出於他白白的恩典;全是從神來;都是恩典,純粹的恩典。
我們本是仇敵,是軟弱的,是不敬虔的、是邪惡的,是罪人;然而神卻白白地赦免了我們。
明白這救恩的真義使我們有一顆破碎的心,我們知道自己是個大罪魁,神不欠我們任何東西,然而神卻為了我們差下自己的獨生子,來承擔我們所有的罪和不義;救恩是白白賜與的,而且完全是在基督裡賜下的。

因此,我們也應該用同樣的方式待那些邪惡、軟弱、不敬虔、與我們為敵的人,正如神當初饒恕我們一般。


查經問題
  • 苦毒是什麼?
  • 苦毒的人看到美好的事物時,他們的反應是什麼?分享一個苦毒的例子,描述一下當時的心理狀態。
  • 惱恨是什麼意思?憤怒呢?
  • 惱恨與憤怒經常表現在哪些行為上?
  • 嚷鬧是什麼意思?
  • 毀謗是什麼意思?
  • 對於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保羅要求以弗所人怎麼做?這有甚麼含意?
  • 一個好的勸勉,最好包含兩個部分,一個是消極的改正缺點,一個是積極的培養優點。這種方式有哪些好處?
  • 保羅的勸勉中,消極的部分有哪些?積極的呢?
  • 「要以恩慈相待」原文是什麼意思?有甚麼含意?
  • 恩慈是什麼意思?
  • 恩慈的人展現出甚麼特質?
  • 憐憫的心是什麼意思?
  • 憐憫心腸的人展現出甚麼特質?
  • 饒恕是什麼意思?
  • 為何基督徒要饒恕?
  • 在太18:23-35譬喻裡,有哪兩筆債務?
  • 第一筆債務發生了甚麼事?第二筆債務呢?
  • 僕人被定罪的原因是什麼?
  • 主人取消了僕人的債務,這表示誰有了損失?
  • 神饒恕我們,祂有甚麼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