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8日

[查經] 弗2:16-17


16. 既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便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神和好了,
17. 並且來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給那近處的人。


與神和好

自14節起,使徒關切的焦點從人與神之間的關係轉移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在那個年代,外邦人與猶太人的相處並不和睦,
猶太人自認有上帝特殊的注目與照顧,以此輕視外邦人,
而外邦人也自認有優秀的文化與知識,以此鄙視猶太人;
神奇的是,如今藉著基督,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的高牆倒塌了,藩籬打破了,「兩下合而為一」。
進一步說,要解決人與人的分裂的唯一方法,不是更好的教育、或更優秀的文化,
而是藉著基督「與神和好」

這大概是現今最令人困擾的迷思之一,「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為什麼分裂、不和睦?人該如何解決這問題?」
有人從法律出發,認為是法令制定得不夠完備,或執行得不夠徹底;
有人從教育出發,認為是教育不夠普及、知識與文化水平仍然不足;
有人從政治出發,認為是政治結構有缺陷、或缺乏民主素養;
......

無論從哪一種角度出發,結論不脫是「只要與時俱進,隨著法令完備、教育普及、民主素養加深之後,人與人之間的分裂就能得到解決,世界大同指日可待。」
如果這結論正確,戰爭應該越來越少,規模應該越來越小,死傷人數也越來越少才是,
但事實上,戰爭規模反而越來越大,死傷人數越來越高;
歷史告訴我們,
在二十世紀之前,雖然教育不普及、文化落後,但那時戰爭是區域性的,
進入現代之後,知識普及了,人類的文化水平高出以往甚多,照理說,在文化與知識的薰陶之下,人類應當越來越和睦,
但事實並非如此,戰爭規模不但沒有變小,反而越來越大,兩場全球性的慘烈大戰都發生在文明進步的二十世紀,
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至少3600萬人死傷,
第二次世界大戰更導致5000~7000萬人死傷,
這個事實顯示出,知識與文化不是解決人與人分裂的方法,
法律、教育、政治、...也都不是答案。
聖經使我們明白,這些人與人的分裂、紛爭都是「罪」的外顯,
罪使人產生各樣私慾,使人不在乎上帝、只在乎自己,
他們通過一切手段為自己謀取最大利益,犧牲他人、榨取他人只是手段之一,
這就是罪;人裡面的「罪」正是一切分裂與不和睦的核心原因
鍾馬田如此結論:
「人與人之間所有的爭執,往往是因為人與神隔絕而引起的...若不是人悖逆神、遠離神,生活中就不會有麻煩。人一切的麻煩都起因於此。所以我們可以說,要獲致人與人之間的合一,惟一的方法是人與神和好。」

聖經早已將這個道理啟示給我們,
在耶穌口中的「兩條最大的誡命」裡,彼此的先後順序就是最好的說明,
可12:30-31「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
這裡的先後順序是:先是人與神的關係──「愛主─你的神」,後是人與人的關係──「愛人如己」,
若沒有人與神的關係是分裂的,則人與人的分裂必然無解,
如果人不承認上帝是神、不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祂,
則愛人如己必然只是口號罷了,注定無法實現。

這也正是知識、教育、法律、文化、...不能消彌戰爭的原因,因為它們都無法處理人與神之間的關係,
鍾馬田有句話說得真好:
「決定你是不是罪人的因素不在於你犯罪數目的總和,而在於你對神的整個態度。」
知識、教育、法律、文化不能夠使人認清自己是罪人、不能消除人的罪、不能使人與神和好、更無法使人愛神;
唯獨藉著基督在十字架上完成的工作,才能「使兩下歸為一體,與神和好。」

根據聖經,鍾馬田告訴我們「和好」至少有四種含意:

1.「和好」是恢復從前已有的東西
它不是創造一個新的東西,而是把以前曾有的加以恢復,這就是「和好」。
在伊甸園的時候,人與神原本的關係是親密而沒有阻礙的,
但犯罪之後,人與神的關係分裂了,他開始躲避上帝,
創3:8「天起了涼風,耶和華神在園中行走。那人和他妻子聽見神的聲音,就藏在園裡的樹木中,躲避耶和華神的面。」
為什麼要躲?這問題問你孩子就知道。
在什麼情形下,他會躲著你?必定是做錯事的時候。
亞當夏娃也是如此,他們不是不知道自己做錯事,他們很清楚自己犯了罪,因此躲避不敢見神,這就是人與神分裂的開始,
隔閡產生了,關係破裂了,人甚至開始懷疑上帝,不相信祂,更與祂為敵。
基督在十架上所恢復的,正是一開始神與人那份親密、沒有阻礙的關係

2. 「和好」是將敵對的關係轉變成友善的關係
談到罪帶來的影響,你可能會想到罪使人敗壞、道德淪喪,或是末日審判等等,
這些都沒錯,但最具毀滅性的一點是:
它割斷了人與神的連結,使得人與神無關,不再享受神所有的豐盛
沒有智慧、沒有平安、沒有盼望,
弗2:2「那時,你們與基督無關,在以色列國民以外,在所應許的諸約上是局外人,並且活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神。」

3. 「和好」是由其中一方主動採取的作為
透過聖經,我們知道「和好」不單是由其中一方主動採取的作為,而且還是地位較高的一方採取的。
這教導我們,是神主動與人和好,不是人自己想尋求神
照著人的罪性,他根本痛恨神、討厭神、甚至不承認有神,這樣的人怎麼可能主動尋求神?
因此,神乃是透過聖靈在人心中作工,不斷的感動他,使他願意認罪悔改,激發他想認識神的心意,
這一切都是神主動的作為。

4. 「和好」指完全消除敵意,破除冤仇
神主動與人和好,同樣重要的是,祂獨自完成一切必要的工作,而不是祂做一半、人做一半
藉著愛子在十架上的聖工,祂消除了冤仇,完成救贖:
提前2:5「因為只有一位神,在神和人中間,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為人的基督耶穌」
人與神和好惟一的方式,就是藉十字架,藉基督的死;十字架已擄掠了仇敵,除去一切的罪。
徒20:28「聖靈立你們作全群的監督,你們就當為自己謹慎,也為全群謹慎,牧養神的教會,就是他用自己血所買來的(或作:救贖的)。」

和平

上述使我們明白,這裡的和平指的是人與神之間的關係,
但世人卻不重視它,他們看重財富、名聲、權力,或是榮譽感、自我價值、自我實現,
若沒有聖靈的感動,沒有人認為人與神的和平有什麼重要。
但事實上,這才是人最大的需要,也是一切紛亂的答案,
鍾馬田如此說:
人最高、最大的需要,就是與神和好。當人與神無關,陷在罪中時,人的情況是不安、可憐、愁煩的,......人若不與神和好,把神當成神,他必然會自己想要當神,永遠不滿足,陷入貪欲之中,各樣的搶奪、鬥爭、戰亂都是由此而起的。」

遠處的人,近處的人

哪些人是遠處的人?那些人又是近處的人呢?
你可能以為,一個心地柔軟的應當是近處的人,另一個心地剛硬的人應當是遠處的人,
一個爸媽是基督徒的孩子是近處的人,另一個爸媽是道教的孩子是遠處的人,
一個曾經聽福音的人是近處的人,另一個從來沒聽過福音的人是遠處的人,
這樣區分也很有道理,因為每個人接觸福音的距離確實有遠近之分,
爸媽是基督徒的孩子,一定比佛教徒爸媽的孩子有更多接觸福音的機會,他們離福音的距離更近。
不過,不管是近處的、或是遠處的,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都是在上帝國度外面的人」
羅3:10「就如經上所記: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
羅3:23「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
位置再近都沒有用,他們都不是在上帝國度裏面的人,都是沒有平安的人,
遠近只是相對的概念,但站得近不見得比站得遠更有優勢,重點是,你是站在這國度裏面、還是外面
不論站得近或遠,進到這國度的條件都是相同的:唯獨藉著基督。
彼前2:24「他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使我們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義上活。因他受的鞭傷,你們便得了醫治。」

你已經在這國度裡了嗎?


查經問題

  • 以當時來說,猶太人與外邦人彼此輕視、敵視,保羅說,若要解決這種分裂唯一的辦法的是什麼?
  • 為什麼「與神和好」是解決人與人分裂的方法?
  • 「和好」的意義有哪些?
  • 這裡的和平,指的是誰與誰之間的和平?
  • 為什麼人要與神和好?這有什麼重要?
  • 不論是遠處的人、或是近處的人,他們有哪個共通點?
  • 人如何能夠進到上帝國度裏面?
  • 在這國度裏面,你享受到什麼?擁有了什麼?





2018年6月22日

聖經要我們傳福音給死人嗎?



在解釋經文時,先弄清楚上下文的意思是一件最重要、但卻又最常被忽略的事。
一般人看到經文,往往不經過上下文的分析,逕自針對幾個字、或一句話就開始大解特解起來,
如果你要誤解經文的意思,我大推這種見樹不見林的方式。
但若你要按著正意分解神的道,請務必鍛鍊自己分析上下文。

這裡有個練習的好機會,
彼前4:6「為此,就是死人也曾有福音傳給他們,要叫他們的肉體按著人受審判,他們的靈性卻靠神活著。」
請問這段經文是在告訴我們要向死人傳福音嗎?
如果不看上下文,答案九成九是YES,不是嗎?

但如果仔細看上下文,結論頓時不同。

這段經文被包含在一個較大的段落中,
彼得在4:1「基督既在肉身受苦,你們也當將這樣...」開啟了一段勸勉基督徒的話語,直到第4章結束;
如果你將眼光放遠一點,甚至可以這樣說,整本彼得前書的主旨就是對基督徒的勸勉,
因為「那召你們的既是聖潔,你們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聖潔」(1:15),
所以要在信心、行為、盼望上,都活出基督徒應有的樣子,就算是為義受苦(3:14)、或行善受苦(3:17),也是有福的。
正是在這個主旨下,彼得進入了第4章的勸勉,
他鼓勵基督徒,因為基督也受過苦,所以「你們也當將這樣的心志作為兵器」(4:1),
你們以前曾經有過荒唐的日子,但那些日子已經結束了,如今你們已經「不與他們同奔那放蕩無度的路」(4:4),
外邦人必定因此而詆毀你們,但你們放心,在審判時,他們也要因此「在那將要審判活人死人的主面前交帳」(4:5)。

在這個Scope之下,
第6節「為此,就是死人也曾有福音傳給他們,要叫他們的肉體按著人受審判,他們的靈性卻靠神活著」該怎麼解釋才符合文脈呢?
把原先以為的「向死人傳福音...」套進去不是很奇怪嗎?根本解釋不通。
比較恰當的解釋應該是:
「因此,那些聖徒們雖然在生前遭到逼迫、甚至受到人的審判而死,但福音已經傳給他們了,他們的靈必然靠著神而得永生。」
這樣的解釋是不是比較符合原本的主旨了呢?

上下文很重要,請務必鍛鍊自己分析上下文。





2018年6月21日

聖經要我們回轉像小孩子一樣,是因為他們純潔無罪嗎?


我有一個女兒,今年4歲。

我與太太都是基督徒,無論在家裡、或在外面,都儘量秉持著聖經的原則教導孩子,「誠實」自然是其中的一項,
我們不說謊,除了在孩子面前力行誠實美德之外,也要求她事事誠實。

女兒這年紀,巧虎對他們的影響力超乎想像的驚人,他們愛死巧虎了,女兒也是,只要一看巧虎,往往目不轉睛;
我們深知拿捏分寸的重要,每天最多給她看一次。

有一天,她在外面已經看過一次巧虎了,回到家,又吵著要看,
太太問她:「你今天是不是已經看過一次了?」
她竟回答:「沒有啊,我沒有看。」
她不是忘記,她的確知道已經看過一次,但她為了想再看一次而對我們說謊。

我們沒有教她說謊,她自己就會說謊了。
誰說小孩子純潔沒有罪?
罪,根本不是學來的,是天生就帶來的;孩子不是後天學壞的,他們的天性原本就有罪
這應驗了聖經所述是真實的:
創8:21「耶和華聞那馨香之氣......(人從小時心裡懷著惡念)......」
詩51:5「我是在罪孽裡生的,在我母親懷胎的時候就有了罪。」
詩58:3「惡人一出母胎就與神疏遠,一離母腹便走錯路,說謊話。」
羅3:10「就如經上所記: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

加爾文主義五要點,更是開宗明義地在第一點告訴我們:
人是全然墮落的」, Total Depravity。

也許你會這樣問,「可是聖經不是告訴我們要回轉像小孩子嗎?這不就是說小孩子純潔無瑕沒有罪嗎?」
這話前半段「要回轉像小孩子」沒錯,後半段「小孩子純潔無瑕沒有罪」則大有問題,根本是腦補;
你真的看清楚這些出處的上下文了嗎?
我們就來看看看吧。


太18:1-4「當時,門徒進前來,問耶穌說:天國裡誰是最大的?耶穌便叫一個小孩子來,使他站在他們當中,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所以,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裡就是最大的。」
當時門徒在爭論天國裡地位的高低,
耶穌告誡他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
為什麼要變成小孩子的樣式?
因為小孩子知道自己力氣小,什麼事情都需要依靠爸媽的幫助,
耶穌說,這就是小孩子的樣式───「謙卑」,
天國裡的人都有這顆孩子般謙卑的心,他們知道憑著自己根本進不了天國,完全是依靠著恩典才得以進入的。

馬可福音第10章、與路加福音第18章也記載了另一個與小孩子有關的故事:
路18:15-17「有人抱著自己的嬰孩來見耶穌,要他摸他們;門徒看見就責備那些人。耶穌卻叫他們來,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神國的正是這樣的人。我實在告訴你們,凡要承受神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
乍看似乎不太明白耶穌指的意思為何,不過若看上下文就清楚了;
自第9節起是一個段落,「耶穌向那些仗著自己是義人,藐視別人的,設一個比喻,」
在他的比喻裡,他以法利賽人與稅吏做為例子,告誡門徒謙卑的重要性,
在他眼中,地位高尚的法利賽人自以為義,是應當批判的對象,
相反的,普羅大眾不屑的稅吏才是真正謙卑的人,「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為義了;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路18:14)。

不得不說,耶穌的門徒還真是一群不成才的人,他們才剛聽完夫子罵法利賽人,自己卻又當起法利賽人了;
他們看到有人抱著嬰兒前來,要求耶穌賜與祝福,
門徒竟然擺起架子,自以為地位崇高,換上一副高傲的嘴臉「責備那些人」。
耶穌並沒有責備門徒,他明白他們是真的不懂,於是繼續以嬰孩為例,告訴他們嬰孩其實就是真正謙卑的代表,
因為嬰孩事事都需要父母的照料,吃飯、穿衣、洗澡、...這些生活上再平凡不過的事情,他們一樣也做不來,完全需要父母的協助,
離了父母,他們甚麼事情也無法完成。
耶穌告訴門徒,
嬰孩應當是你們學習的榜樣,
你們不是靠著自己的力量進天國的,你們之所以能進去是因為天父恩典之手的協助,若離了祂,你們甚麼事都做不成,
你們要從嬰孩身上明白謙卑的真理,「因為在神國的正是這樣的人」。

對於小孩子的譬喻,鍾馬田做了一個總結,我認為相當全面:
「基督把真基督徒比喻像一個小孩子,以指出這個柔軟性(太十:42;十八:3;約十三:33)。小孩子的皮肉是柔軟的,屬靈新生之人的心,也是如此。小孩子不但皮肉柔軟,心地也柔軟。小孩子富惻隱同情之心,不忍看人遭難困苦;基督徒也是如此。親切和善極易贏得小孩子的情感,基督徒亦然。小孩子對外在的惡形惡狀易生畏懼,基督徒對內心邪惡的出現也易感驚慌。當小孩子碰到任何令他恐慌的事時,他並不靠己力去應付,只是奔向父母,為求保護;基督徒照樣在與屬靈的仇敵作戰時,不靠自信,而是奔向基督得力量。小孩子在獨自一人或遠離家中時,容易對暗中的危險心懷疑懼;基督徒也是如此,當他看不清前面的道路時,便意識到屬靈的危險,為他的靈魂擔憂,他害怕被獨自拋棄,遠離了神。小孩子很怕長輩,害怕他們生氣,因他們的恐嚇而發抖;照樣基督徒害怕得罪神,因神的懲戒也戰慄。」

聖經中提到「回轉像小孩子」的故事都講完了,
耶穌在哪一個故事裡告訴我們說小孩子純潔無瑕沒有罪?或是因為嬰孩無罪所以應該進天國?

看清楚上下文很重要,
腦補劇情則對屬靈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