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4日

[查經] 弗3:17(2)



17. 使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裡,叫你們的愛心有根有基,

因你們的信

基督徒生命最美好的畫面是甚麼?
助人為善?活得精彩?實現夢想?
我認為這段經文裡的「基督住在心裡」可謂最美好的畫面之一,
不是偶爾住上幾天、或早上check-in下午又check-out,我們祈求基督能以我們的心為住所,長久的居住下去,
而「信心」是這幅美好畫面得以實現的重要關鍵因素,「使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裡」。

「信心」是甚麼?
它似乎很模糊,往往就在身邊、卻又相距遙遠;我們常常將它掛在嘴邊,卻又難以精確定義。
在世俗的戲劇、小說中,往往藉著草率又偏頗的方式建立信心:主角不斷對自己喃喃自語「這就是真理,我要相信它,別人說的都不對,只有我相信的才對,因此我不可動搖,我要堅定......。」
這種自我說服、自我催眠的方式,是你建立信心的方式嗎?
如果不是,信心該如何建立呢?

其實我們無須向外看,聖經本身就已經提供了豐富的信心課程與人物供我們研究,其中最有名的就在希伯來書第11章。
在那兒,作者羅列了信心榜上的各路英雄,並以這段經文作為整章的總結:
來11:13「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
鍾馬田認為,這段經文提供了關於信心的好些關鍵元素,對每個基督徒來說都至關重要,無法忽略。

首先是「看見」
挪亞看見上帝,祂告訴他這世界的敗壞已達極點,將遭到大洪水毀滅;
亞伯拉罕看見上帝,祂對他說你要離開故鄉,成為一個大國;你與妻子雖然老邁,也必生育。
這些信心的偉人看見了上帝,但與他們同時代的人卻無法看見;他們甚至對此譏笑
看見,使基督徒的信仰是「跟從」,而不是「盲從」
從表面看,「跟從」與「盲從」相當類似,兩者都跟隨著某人/事/物,但在實質上,兩者卻截然不同,
「跟從」的人見過祂,認識祂,因此能夠分辨真偽;「盲從」的人從來沒有見過祂,無法辨別真偽,只好人云亦云
當然,這不是在說每個基督徒都應當親眼見到上帝,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無法眼見上帝、不代表我們無法辨別真偽,
因為上帝已將祂親自啟示的聖經賜給我們作為分辨真偽的準繩。
在現今的混亂年代,各式假訊息鋪天蓋地而來,我們尤其需要練習以聖經查驗這世界,
不論是網路訊息、屬靈書籍,甚至是來自講台的講道、課程資訊,
基督徒都應當嚴謹查驗之後再消化吸收,千萬不可未經查驗就囫圇吞棗;小心中毒了還不自知。

「看見」之後,
信心英雄沒有停在那兒,他們萬分欣喜,急忙起身相迎,「歡喜迎接」,
經文顯示出一種急迫感,他們對所見之物流露出一種渴望、迫切的態度,巴不得趕快擁有它、享受它。
對許多基督徒來說,這實在相當諷刺,
請們心自問,你上一次流露出渴望、迫切、巴不得趕快拿到的態度,是表現在甚麼事物上?
月底領薪水?
早就想買的新手機?
計畫已久的國外旅行?
我們對各式各樣的物質慾望流露出渴望、迫切,巴不得趕快享受,唯獨「天國」卻不在這份名單上;這是你的真實寫照嗎?

第三,他們立刻做出了改變,離開了原本的生活,開啟了一段翻天覆地、波瀾壯闊的生命歷程。
他們之中,有的在75歲高齡開始外飄生涯,啟程的時候還不知道目的地在哪裡;
有的忍受眾人譏笑,伐木造大船,準備迎接那還不知道甚麼時候才會落下的大雨;
他們沒有遲疑,沒有徬徨,立刻就開始行動,他們以行動宣告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
他們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

最後,以人的眼光看,這些信心英雄的結局不甚美好,
他們都沒有得到那期盼已久的東西,「這些人...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
但他們的人生歷程始終存著信心,直到死都不放棄,這給後世帶來衝擊;
死能夠止息人的生命、敗壞人的肉體,卻不能奪去人的信心

藉著信心,基督住在我們的心裡。
這也表示,必然有其它的事不能存在我們心裡,如貪婪、私慾、情色、仇恨、...
這是一場艱苦的抗戰,世界不斷引誘我們重回它的懷抱,但聖經提醒我們,
約壹2:15「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裡面了。」
除去了這一切之後,你會發現還有一個敵人留在那兒,而且是最狡猾的一個,
那就是「己」,
加5:24「凡屬基督耶穌的人,是已經把肉體連肉體的邪情私慾同釘在十字架上了。」
你若能把所有罪惡都釘在十架上,那很好;但別忘了把你自己也釘上去。
鍾馬田說:
「不是基督,就是己。你我若控制著自己的生命,基督就不能掌權。所以不僅是需要除掉惡,我們的己也必須除去。」


查經問題

  • 「因信」是甚麼意思?
  • 你從希伯來書第11章13節看出哪些關於信心的重要元素?
  • 這種「看見」具有甚麼特別的地方?
  • 「看見」對於信心有甚麼重要性?
  • 跟從與盲從有哪些相似?有哪些差異?
  • 以前的聖徒看見上帝,以此做為分辨真偽的準繩;你現在是否仍能看見上帝? 如果不能,你應當以甚麼作為準繩?
  • 基督徒應當以聖經查驗甚麼?請舉例
  • 經文說他們看見了,並且歡喜迎接,這表示他們對於上帝的應許懷著甚麼態度?
  • 你上一次流露出渴望、迫切、巴不得趕快拿到的態度,是表現在甚麼事物上?
  • 你對於天國是否也有一種渴望、迫切、巴不得趕快拿到的態度?如果沒有,甚麼地方出了問題?
  • 亞伯拉罕採取的行動是甚麼?挪亞呢?
  • 你呢?我們應當採取的行動有哪些?
  • 從這些希伯來書的英雄身上,你看到甚麼勉勵?
  • 如果基督在我們心裡,必然有其它的事不能存在我們心裡。對你來說,那可能是甚麼?






2019年1月18日

關於受洗:點水禮或浸禮? 換教會要重新受洗?



天主教時期,教會最主要的職責就是施行各項聖禮,
但自從馬丁路德翻天覆地的改教之後,基督教從天主教那裏保留下來、延續至今的只有兩種:洗禮與聖餐。
洗禮的意義,我在這篇《論到救恩,受洗是必要條件嗎?》有過簡短論述,簡單說,
洗禮是得救之人應有的印記...透過洗禮,基督徒向世人發表重生的宣告,表明自己是被分別出來的,基督在他裡面、他也在基督裡面。
洗禮對基督徒是必須的、而非可有可無的,
就好比男女相愛,最後共結連理組成家庭,他們倆個相愛不是因為婚禮的舉行──他們早在結婚前就相愛了──但婚禮卻見證了他們兩個對彼此的忠誠、守貞、相互扶持的關係,是必須存在的。
同樣的,基督徒不是因為施行洗禮才得到救恩──事實上根據以弗所書第2章,若非聖靈親臨與做工,罪人根本沒有能力選擇並相信基督──他在洗禮之前已經得到救恩了;但洗禮見證了他對基督忠誠、守貞、以祂為一生救主的宣告,也是必須存在的

洗禮傳達出罪人的死亡、復活、悔改、潔淨等意義,
藉著這世界上最平凡、最常見的物質──使罪人明白,即使是最普通無奇的水,竟然能洗清罪人的罪,以致得救,
不是因為水中摻了去汙劑、也不是因為人有多努力,
完全是因為神的恩典,
唯有上帝的大能,才能藉著這平凡的水洗去罪人的汙穢
康來昌牧師曾如此鏗鏘有力的表示:
「既然這洗禮因著上帝的恩典有效,這洗禮的效果就不因為任何理由打折扣。」

自改教以降,基督教各宗派林立,彼此對於洗禮如何施行也產生了不同的見解,
浸信會強調「浸禮」,長老會、信義會、聖公會等教派採用「點水禮」。
如果有個基督徒從長老會轉到浸信會、或從浸信會轉到信義會,要重新受洗嗎?
這問題背後的前設是:
聖經只認可某一種受洗方式。
這是真的嗎?

聖經是基督徒檢驗世界的唯一準則,面對任何問題,我們總是先看看聖經怎麼說。
以下,我試著從浸禮與點水禮不同的角度,看看經文到底說了甚麼。

聖經──尤其是新約多處提到「洗」,例如:
太3:13-15「當下耶穌從加利利來到約但河,見了約翰,要受他的洗。約翰想要攔住他,說:我當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這裡來嗎?耶穌回答說:你暫且許我,因為我們理當這樣盡諸般的義(或作:禮)。於是約翰許了他。」
這段經文談到耶穌受了施洗約翰的洗,以及他如此做的目的;
洗禮是給罪人的,耶穌既然無罪,他為何要受洗?耶穌自己說出了原因:「盡諸般的義(禮)」。
關於浸禮或點水禮,這段經文有好幾個值得仔細觀察的地方。


一、原文的「洗」baptizo有浸的意思,浸禮派的觀念在此得到支持,這沒有疑問;
但是,浸到哪種程度才符合浸禮的「浸」?
浸到腰部算不算?浸到脖子算不算?還是要連頭髮都全部浸入水中、連一根都不可浮起來才算?
如果浸到腰部、浸到脖子也算,那與點水禮只有少許不同:一個濕得多、一個濕得少,為何點水禮不算是洗禮?
這些疑惑,經文並沒有明確的告訴我們。


二、浸禮派非常強調字面意義,他們認為「baptizo」等於「浸」,而且就只能夠解釋為「浸」,沒有第二種意義。
但這段經文同時也說明耶穌受洗的原因:「盡諸般的義(禮)」
這段經文顯示受洗是當時猶太社群的傳統,浸禮派依此強調「初代教會怎麼做,我們現在也要怎麼做」,我對此表示尊重,
但是「諸般的義(禮)」只有洗禮嗎?
並非如此,根據聖經,當時猶太社群的傳統至少有割禮、婦女蒙頭、彼此親嘴問安、...等禮儀,
試問,浸禮派都守了嗎?
耶穌自己受過割禮(路2:21),浸禮派哪位弟兄受過割禮?
姊妹蒙頭了嗎?
見面不是揮手打招呼、或是彼此HUG,而是親嘴問安,你真的親下去了嗎?
這就是浸禮派所犯的選擇性解經謬誤,
他們單單只挑了「諸般的禮」其中的一項──「洗禮」──硬性要求只能以字面解經,
但其它的禮割禮、蒙頭、親嘴問安─卻以靈意解釋:「那些是兩千年以前的老規矩,現在全都不合時宜,不用繼續執行了」。
這種解經態度是不是哪裡有問題
如果經文可以如此隨著喜好來解釋,這與異端有何不同?異端正是這樣看待經文的,沒有一致的解經標準,隨喜好、需要而任意解釋經文。

更極端的說,耶穌當時是在約旦河受洗,
如果浸禮派這麼強調字面意義的話,豈不是要搭飛機去才能受洗了?

同時,根據《十二使徒遺訓》──這不是聖經,但神學家們都同意其中的內容對於理解當時的人文風俗、社會環境極有研究價值──中的一段說明:
「...現在談到洗禮,施洗應該按照下法:在你已複習過上述所有教導之後,就奉父、子、聖靈的名在流動的水下給他們施洗。但你若是沒有流動的水,那就在其他的水下施洗。而且,你若無法以冷水施洗,那麼就用溫水,但你如果連這兩種都沒有的話,就把水傾倒在頭上三次,歸於父、子、聖靈的名。在洗禮之前,施洗之人與領洗之人都得要禁食,其他任何參與之人亦同。並且,你必須命令這位領洗之人在一天或兩天前,就要開始禁食。但不要讓你的禁食和那些假冒偽善的人一樣。他們在週一和週四禁食,然而,你應當在週三與週五禁食。...」
這透露出當時的猶太社群認為洗禮必須:
1. 使用流動的水
2. 如果沒有
流動的水,才用其他的水
3. 使用冷水
4. 如果沒有冷水,才可以用溫水代替
5. 如果水不夠多,就以倒水三次代替
6. 施洗者與受洗者都必須禁食
這是初代教會的傳統,若浸禮派如此強調「初代教會怎麼做,我們現在也要怎麼做」,
試問,現在的浸禮符合初代教會上述六點的規矩嗎?
況且,雖然初代教會的確以浸禮為優先,但也沒有否定點水禮的施行效力(第5點),不是嗎?

更重要的是,新約聖經的首批受眾───初代教會───如何演繹出經文的真義,對我們來說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我們身為半個地球遠的華人,又活在兩千年後的世界,對於經文字義的解釋可能不到位,但初代教會的信眾們總不可能弄錯吧?!
他們是如何受洗的呢?

首先,當時的教會不像現今,他們以家庭作為聚會地點,無法開鑿出大型的受洗池專供浸禮之用。
第二,水在當時是極寶貴的資源,在近東的巴勒斯坦地區尤其如此,一個成年人受洗所需的水量,足供一個家庭一周、甚至一月生活之需。
第三,主後70年,羅馬帝國開始大規模迫害教會,基督徒只能轉入低調、隱密的聚會,他們如何能實施公開的浸禮(例如在戶外的河邊、水池等)?
第四,考古學家的確在某些近東的家庭發現水池的遺跡,長度與寬度可供人躺臥,但深度不足,無法令人全身浸入,與其說是浸禮池,更像是盛裝洗禮需用的水。
根據以上幾點,梁家麟教授在《基督教會史略》做出結論:
初代教會普遍採用灑水禮的形式,是無可爭議的;......說『水禮』一詞就其字義自是指浸而非洗,所以使徒及初期教會必然採用浸禮云云,就是胡說八道的他們根本沒有我們今日的字義執著呢

如果連新約聖經的第一批受眾都並未堅持「baptizo只能解釋為浸禮、不能是灑水禮,他們甚至普遍實施灑水禮,
現在的浸禮派是在堅持什麼?
你比初代教會的基督徒更懂希臘文?只有你對字義的解釋才是對的,他們都錯?
或是你比當事人更了解兩千年前他們的真實生活?
還是他們都違犯了經文,只有你比他們更聖潔、更持守禮儀的要求?


三、「baptizo」的原文意思的確有「浸」的意義,但這是唯一解嗎?
不是的,它也有「清洗」的意思。
如果把「清洗」的意義帶入原來經文,依然可以解通上下文
原文就有了「罪人原本是骯髒污穢的,經過清洗之後得到潔淨」之義,這依然符合整本聖經對於福音觀念的解釋。
所以,原文的「baptizo」不論解釋成浸、或是清洗,都可以符合上下文的文脈,也能通過全本聖經的檢驗
這是相當明確的事實。
如果浸禮派硬要解釋成「浸」,或點水派硬要解釋成「清洗」,其他解釋都不接受的話,我不認為這是正確的解經方式。
有人反駁說這是時序錯置,認為「baptizo」是後世才發展出「清洗」的意思,但初代教會時期並沒有「清洗」、只有「浸」之意。
不過,聖經卻打臉這種狡辯;例如
太15:2「你的門徒為什麼犯古人的遺傳呢?因為吃飯的時候,他們不洗手。」
太15:20「這都是污穢人的;至於不洗手吃飯,那卻不污穢人。」
太23:25-26「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洗淨杯盤的外面,裡面卻盛滿了勒索和放蕩。你這瞎眼的法利賽人,先洗淨杯盤的裡面,好叫外面也乾淨了。」
可7:2-4「他們曾看見他的門徒中有人用俗手,就是沒有洗的手,吃飯。(原來法利賽人和猶太人都拘守古人的遺傳,若不仔細洗手就不吃飯;從市上來,若不洗浴也不吃飯;還有好些別的規矩,他們歷代拘守,就是洗杯、罐、銅器等物。)」
相關經文太多了,不一一列舉。
不論是洗手、洗杯子、洗盤子、...,這些經文的「洗」都是「baptizo」,這顯示出,「baptizo」在當時不僅有「浸」,也有「清洗」之意,「清洗」不是後來才衍生出的,而是初代教會時已經存在的
因此,我們怎能武斷地說洗禮就只能解釋為「浸」禮呢?


第四,使徒行傳有支持點水禮的描述:
徒9:18「掃羅的眼睛上,好像有鱗立刻掉下來,他就能看見。於是起來受了洗;」
如果往前看到第八章,那裏也描述了另一個人的受洗經過,那是腓利為一個埃提阿伯的太監受洗:
徒8:37-38「「腓利說:你若是一心相信,就可以。他回答說:我信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於是吩咐車站住,腓利和太監二人同下水裡去,腓利就給他施洗。」
根據第八章的描述,「...車站住...二人同下水裡去,腓利就給他施洗」,
這段經文清楚的把整個動作都寫了出來,尤其是「下水裡去」,因此很有可能指的是浸禮。
但在第九章,保羅卻是「起來受了洗」,他是站起來的,不是「下水裡去」
如果保羅是受浸,為何經文沒有仔細的寫出「下水裡去」、如同前一章的描述呢?是不是他根本不是受浸禮、而是點水禮呢?
從這兩處經文的差異進行分析,我認為保羅受點水禮的可能性比受浸禮高。


第五,羅馬書這段經文也很值得觀察,
羅6:4-5「所以,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裡復活一樣。我們若在他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也要在他復活的形狀上與他聯合;」
乍看之下,這段經文也站在浸禮派同一邊,都是強調一種埋葬的意象,
基督徒受洗浸入水中,彷彿耶穌埋葬在土裡;救主復活了,基督徒也復活。
但若仔細想,耶穌是埋在土裡而死的嗎?
哪裡是!祂不是死在十架上的嗎?
如果要藉著洗禮歸入祂的死,基督徒應該做的不是受浸、而是要釘十架啊!
因此,這段經文根本不是在說受洗,而是罪使罪人都死了,但藉著基督的代贖,他們卻復活了,從此要活出一個復活之人應有的生命樣式,「向罪也當看自己是死的;向神在基督耶穌裡,卻當看自己是活的」。


綜合以上的觀察分析,我們至少可以得到一個基本的印象:「聖經對於使用浸禮、或點水禮並沒有明確的規定。」
有些經文支持浸禮,有些支持點水禮,但也有的經文是浸禮、點水禮都解釋得通
是聖靈在默示經文時不夠仔細嗎?對於這麼「重要」的儀式竟然如此模糊,是聖靈的失策與失職嗎?
聖靈在默示揀選、代贖、得救都有非常明確的敘述,但對於洗禮的方式卻沒有明文規定,這中間有甚麼含意嗎?

我認為,這正顯示出聖靈對於洗禮方式的看法,
祂並沒有說只有浸禮、或只有點水禮才行。祂容許了模糊的空間,是在向我們顯示這不是唯一解,不是一個非要怎麼做才可以、其他都不行的議題
既然如此,我們為何在這並非核心關鍵的議題上堅持己見?

最終,聖經強調罪人得救的方式是受洗,而且是受聖靈的洗,
林前12:13「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
不管是哪一種人,也不拘受的是浸禮或點水禮,真正為我們施洗的是聖靈
沒錯,從人的角度看,我們有浸禮與點水禮的不同,但從天上的角度看,聖靈一視同仁的為我們施洗,沒有區別,
我相信,三一神看重的是罪人受洗的心志,但魔鬼卻引誘我們辯駁受洗的方式
牠希望藉此造成教會的分化,破壞教會的團結,引導人注重外在形式,卻使人忽略了內在的核心價值。
因此,我們不應自以為義,你若相信浸禮有效,但也不須論斷點水禮,反之亦然
每個宗派有自己的傳統、儀式,我們都應尊重,更不應說那些與你不同的就是違反聖經(況且我已在前面列舉了如此多的證據,證明浸禮與點水禮均能通過經文檢驗),
我們若堅持只有自己的解經才對、別人都不對,無論別人怎麼解釋你都聽不進去,請小心,你正往異端的路上奔去。

以上是經文的總結,也許你對於我如何看待「點水禮或浸禮?換教會要重新受洗?」這個題目有興趣,
我的看法是,洗禮是一種罪人得救時的宣告,他在三一神與世人面前表明自己已經藉著聖父的揀選、聖子的代贖與聖靈的感召而得到拯救,他從此立志要過天路客的生活,努力活出三一神期許的新生命,
他的得救與誰為他施洗、在哪裡施洗、以何種方式施洗都無關,純粹是因著三一神的憐憫與工作,
既然如此,每一個遵從基本教義的教會,無論是浸禮或點水禮,我都承認他們施洗的有效性這是出於對其他教會的尊重,更是出於對神權柄的順服,因為教會是祂設立的,
所以重新施洗是不必要的。
只有在一種情況下我認為必須要重新施洗:從異端轉來的
異端教會不接受基本教義,更扭曲、添加或發明了許多奇怪的見解,那種信仰是無法領人得救的,我不承認那種受洗是有效的,也不認為那種宣告是有效的,因為那宣告是建立在錯誤的教義認知上。
以婚姻為例,如果你對於婚姻的認知是結婚後可以外遇、可以拈花惹草,我對婚姻的認知是彼此守貞,在這麼巨大的認知差異下,我們的婚姻會有未來嗎?
同理,如果我以前的教會認為耶穌不是神的兒子,只是一個奉差遣的使者,你的教會堅守耶穌是上帝兒子的教義,如果我轉到你教會去,能不吵吵鬧鬧嗎?這樣哪裡談得上合一呢?
因此必需要重新教導正確的教義,重新施洗、重新宣告。

基於聖靈對施洗儀式刻意的模糊,我也尊重這是每個宗派的傳統,
你可以看成是家規,要入此家,要守規矩。
有的教會是浸禮、有的是點水禮,有的轉會無須受洗,有的則要重新受洗,這些我都尊重,也都同意,這是每家不同的家規。
但家規不是教義,教義有聖經依據,家規則不一定;
秉持著聖靈刻意模糊的本意,教會要用哪種洗禮方式、要不要重新施洗,我都尊重那是家規,也都接受
例如我的教會只認同浸禮,要求點水禮的轉會進來必須重新受洗,我順服。
但若硬要說聖經只支持唯一一種施洗方式、其他方式都沒有經文支持,這我無法苟同
上面的聖經證據適足以對這種偏差看法打臉好幾次,熱辣清脆。


快速結論
  • 初代教會普遍以撒水禮施洗
  • 聖經對於使用浸禮、或點水禮並沒有明確的規定;聖經並未聲稱只有某種施洗方式是有效的
  • 三一神看重的是罪人受洗的心志,但魔鬼卻引誘人辯駁受洗的方式
  • 每一個遵從基本教義的教會,無論是浸禮或點水禮,都是有效的
  • 轉會時重新施洗是不必要的(從異端轉來的除外)







2019年1月14日

還在喊「生命影響生命」? 你知道那句話的出處嗎?



某些朗朗上口的嘉言美句往往有其出處,弄清楚來龍去脈是件好事,免得貽笑大方。
例如「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是出自古代近東的法典,常在講台聽到的「生命影響生命」,又是出自哪裡呢?
以下說明出自Shao Kai Tseng老師的大作《留在世界邊緣》一書:

「傳統華人教會非常流行『生命影響生命』的說法。這是典型東亞文化的思想,而在近代西方基督教神學當中,這種思想源自於十九世紀的自由派神學。自由派神學認為,假如神誠然超越這世界,那麼人的理性就不可能認識關乎神的形而上真理。這深深影響了十九世紀的教會論。在十九世紀之前,就連強調神祕經驗的敬虔派,都會承認教會作為「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三15),首要職責就是宣告福音真理,使人認識神,進而影響信徒的生命──這是「真理影響生命」的概念。然而,啟蒙運動在十八世紀達到高峰,發現人的理性無法自主地認識關乎神的形而上真理。同時,許多最有影響力的近代哲學家,又排除了聖經作為上帝話語的權威。於是,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論及教會時,以「行為」(doing)取代了「認識」(knowing):教會的首要定位乃行善的群體,而非人們認識神的媒介。十九世紀神學家士萊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為了在這樣的文化處境中替神學開闢出路,就宣告教會的教義其實是敬虔情感的表達。於是,他以「感受」(feeling)取代了「認識」。
士萊馬赫認為,「道成肉身」這樣的事件,是人類理性不可能認知的形而上論述。他並不認為我們可以確定耶穌是太初就有的聖子上帝。然而他卻認為,我們可以確實知道的是,耶穌是個擁有強大敬虔情感的人,祂的這種生命影響了使徒,而使徒又將這生命傳遞了下去,就建立了教會。士萊馬赫又說,教會這群體有一種生命力,超過了全體信徒生命的總和,而這教會的這種生命力就是所謂的聖靈。總之,士萊馬赫既排除了信徒認識上帝真理的可能,就只好將教會描述為「生命影響生命」的群體,以此取代「真理影響生命」的正統。
然而,「生命影響生命」一說,並非聖經的教導。約翰如此描述生命的傳遞:「我們將所看見、所聽見的傳給你們,使你們與我們相交。」所謂「相交」,正是指基督生命在信徒間的傳遞。基督的生命如何在教會中傳遞呢?約翰說「我們將所看見、所聽見的傳給你們」──這是真理的傳遞。換言之,生命的傳遞,乃是以真理的傳遞為基礎。」
(以上獲得Shao Kai Tseng老師同意刊登,特此感謝


快速總結:
「生命影響生命」是出自自由派神學,並非聖經的教導,也不是真敬虔的話語。若自詡為傳統的福音派,卻誤用了自由派的術語,不免貽笑大方。
我確信一件事,能夠影響生命的,只有真理;
不是「生命影響生命」,而是「真理影響生命」





2019年1月8日

[查經] 弗3:17(1)



17. 使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裡,叫你們的愛心有根有基,

大部分字詞的使用範圍都很廣,適用於多種不同的情境,
但如果仔細分辨、深入探究細微之處,我們將能夠體會令人驚訝的事:原來經文蘊含的真義,就潛藏在這些微小隱密的細節之中。
這點在查經時尤其重要,我們若能培養出觀察入微的功夫,離詩人詠讚的境界───「你的言語一解開就發出亮光」───就更接近了。

弗3:17就有一個極佳的練習對象:「住」。

哪些情境下你會使用「住」呢?
如果你的家在台北,你會說:「我住在台北」。
跨年連假去新竹玩,你會說:「跨年時我住在新竹的一間民宿」。
上面這兩種不同的情境,你都使用了「住」,但這兩種「住」的意義相同嗎?事實上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個「住」,指的是在某個地方居住、定居下來,是一種長時間的延續狀態,
第二個「住」,則是暫住在某處,只停留一段短短的時間。

這段經文裡的「住」,是哪一種意思呢?
是第一種,指的是居住、定居下來
這正是使徒為以弗所人獻上的祈求,他祈求基督在以弗所人的心裡定居下來,
不是偶爾住上幾天便離開,而是永遠定居在他們心裡。
很遺憾的,這也是一段常常遭到誤會的經文,
有些人以為保羅祈求基督住在以弗所人的心裡,是表示保羅希望他們成為基督徒,
但事實是,他們已經歸主成為基督徒了,保羅根本無須如此祈求。
與此相較,更常遭到誤會的還有這段經文:
啟3:20「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
有人以為,聽見耶穌聲音而開門迎接,表示這個人接受基督成為信徒,
於是他們對慕道友說:「你要打開心門迎接基督進到心裡來,這樣你就是個基督徒了。...你如果不打開心門,基督就進不來。」
但事實是,老底嘉人與弗所人一樣,他們已經是基督徒了呀!
啟3:20與弗3:17相同,根本不是在描述一個人成為基督徒───神學上稱之為「稱義」───的階段,
上下文早已向我們表明老底嘉人與弗所人不是外邦人,他們已經被神揀選、被神稱義了,他們已經是基督徒;
這些經文揭露的是他們在成為基督徒之後───緊接在稱義後面,神學上稱之為「成聖」───可能發生的挑戰。
如果你也誤會了這兩段經文,那表明了一件事情:你必須建立上下文解經的觀念。

回到弗3:17,
保羅不是祈求祈求神讓以弗所人成為基督徒,而是祈求他們能與基督建立親密的關係,基督能夠定居在他們心裡面,
他身為一個深具屬靈眼光的長者,深知以弗所人真正的屬靈景況:
他們雖然已經是基督徒,但卻陷在貧乏、幼稚、膚淺的屬靈光景中,
從表面來看,他們認識主耶穌基督,但從更深的層面說,他們並不認識祂,
他們與祂有一些關係,但未受到祂的管理,他們與祂有一些交往,但並未將祂放在生命的中心,祂沒有真正進入他們心中。
基督並沒有「住」在他們心裡,也未以那兒為祂的居所,
祂也許偶爾住上幾天,沒多久就退房了;也許只在每個周日的上午來訪,其餘時間不見蹤影
那是你的寫照嗎?

「相信基督」與「基督定居在心中」是不同的,
一個人可以相信基督是他的救主,明白稱義、揀選、代贖、三位一體、神人二性等教義,也相信若沒有基督他必受永刑,
但基督卻從未定居在他心中;
住在他心裡的不是基督,而是各樣偶像。
從使徒的這段禱告來看,以弗所人正是一群相信基督、但卻沒有基督住在心裡的人。
相反的,對一個「基督定居在心中」的人來說,
他明白「心」是他最重要、最核心的關鍵地帶,那兒掌控著他的思想、決定、行動、意志,「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他只讓基督居住在那兒,其他東西都不可以。
基督居住在他心裡,表示他整個人,包括心思意念理智意志都由基督掌管,他不是自己的主人,基督才是;
他以基督的心為心,基督是他生命的中心
當我們以這種方式認識基督,有他住在我們心裡,我們就能真誠的、與使徒同感的說出那段美好的宣告:
加2:20「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

這也是你的追求嗎?
你願意打開心門讓基督進來嗎?抑或是你仍牢牢抓住門把、把祂擋在門外?
你是不是理智上相信基督、但祂卻並未成為你的中心、你的主人?
在你心裡的若不是基督,那是甚麼?你是否曉牠的企圖、明白的真面目?

你說:「主啊,我願意你進來,但我不知道如何做?」
事實上,使徒已向我們示範了方法,那就是模仿他所做的,為自己禱告。
鍾馬田如此說:
「我們承認,我對基督沒有親密的認識,我想要更多認識他。我相信這是可能的,我要為此祈求。所以你因著信,可以放膽無懼,篤信不疑的到神面前說,“我知道這不能靠我自己,但我求你使裡面的人剛強起來,好叫我得到這知識,使基督能將他自己顯明給我。我要認識他,我要他住在我生命中,管理著我的全人。”」


查經問題

  • 原文的"住"是甚麼意思?
  • 保羅在禱告裡求基督住在他們心裡,這是在祈求神讓他們成為基督徒的意思嗎?
  • 如果使基督住在心裡,條件是甚麼?
  • 「相信基督」與「基督住在心裡」相同嗎?有哪些差異?
  • 從這段禱告來看,以弗所人是一群相信基督、但卻沒有基督住在心裡的人。這帶給你哪些警惕?
  • 成為一個「基督住在心中」的基督徒有甚麼重要性?
  • 當你明白基督住在你心裡,這對你的日常生活帶來甚麼改變?
  • 你想使基督住在你的心中嗎?你可以怎麼做?





2019年1月4日

[查經] 弗3:16(2)



16. 求他按著他豐盛的榮耀,藉著他的靈,叫你們心裡的力量剛強起來,

如之前提過的,這一大段是保羅為以弗所人禱告的內容,
他是一個慈悲的長者,更是一個屬靈的牧者,
他不是祈求神挪去他們生命的重擔,而是祈求神使以弗所人剛強起來,
因為他知道,重擔挪去只是一時的,剛強起來才是永久的
他不是為眼前的憂慮禱告,而是祈求以弗所人剛強起來以面對每日的憂慮,
只要剛強起來,建立起屬靈的抵抗力,日後即使有再大的挑戰也能安然度過,這就是使徒的屬靈眼光。
以弗所人有這樣的牧者,實是教會之福。

以弗所人是一群被揀選、被稱義的基督徒,他們已經得到了救恩,屬靈的新生命已經開始;
他們已經得救了,這不就夠了嗎?使徒為何仍要祈求神使他們剛強起來?
最大的原因必然是:他擔心他們的屬靈成長停滯不前,甚至是每況愈下。
保羅的禱告在此提醒我們,
赦免和救恩只是基督徒生命的開端,只是第一步,表示一個人已進入了神的國,
不幸的是很多基督徒只停留在那裡,
他們只關心自己的罪是否得到赦免?是否已經得救?是否不必下地獄?是否必然進天堂?
他們只關心是否被稱義,一旦確認之後似乎就心滿意足,對成聖之路上的任何事情都蠻不在乎了,
他們的基督徒生命只停留在起點,就不再向前奔跑了,他們的生命停滯了,不再繼續成長了,
即使受洗幾十年,按理應該是充滿智慧的長者,但他們的屬靈生命仍彷彿嬰兒一般稚嫩無知,
充其量,他們只是「年長門徒」,卻一點也不是「成熟門徒」,馬齒徒增卻智慧全無
這正是保羅的憂慮。

為什麼基督徒必須成長?
鍾馬田從聖經中歸納了五個重要原因。

第一,因為他一開始只是個屬靈嬰兒。
林前3:1「弟兄們,我從前對你們說話,不能把你們當作屬靈的,只得把你們當作屬肉體,在基督裡為嬰孩的。」
嬰兒的特質是軟弱的,無知的,他不認識周遭的一切,不明白世事,也無力應付外面的攻擊;
他憑外表來判斷,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也是表面的,膚淺的,
他不知道這個世界的醜陋,也看不見它隱含的虛假,所以他需要剛強起來。

第二,魔鬼是這世界的王。
牠是我們的仇敵,是控告弟兄的(啟12:10),但卻又能裝作光明的天使,好像與我們是同一國的,
林後11:14「這也不足為怪,因為連撒但也裝作光明的天使。」
在戰場上,你面對著前方的敵人作戰,把背後交給其他人保護,你以為他是你這國的,
哪裡知道他不是盟友、而是敵人!仗一開打,你躍出戰壕往前衝鋒時,卻驚恐的發現背後竟然有人朝你開槍!
前方是敵人,後方也是敵人,進無可進,退無可退,你被包圍了。
這就是魔鬼的可怕!
除了裝作光明的天使之外,魔鬼也非常擅長引用聖經,扭曲經文原意與人辯論,
除了三一神之外,如果魔鬼說牠對於聖經的認識排第二,大概沒有哪個人能夠說自己排第一,事實上,牠比我們任何人都要熟悉聖經。
牠擅長用一些看來似乎是基督教真理、實際上卻是虛假的道理來引誘你,耶穌在曠野面對的試探就是最好的例子,
牠試圖誤導你入歧途,陷入牠所設的網羅中,若你對聖經不熟,教義根基又薄弱,立馬就會落在牠的詭計之中。

第三,長大才能吃乾糧。
小嬰兒只能喝奶,吃些糊狀食品,
他沒有牙齒無法咀嚼,腸胃功能也無法應付複雜的食物;
你所喜歡的鹹酥雞、啤酒、巧克力、麻辣鍋、各種零食點心、...,小嬰兒能吃嗎?當然不能。
在沒長大之前,他們與這些美味的食物完全絕緣,這是多麼大的損失啊!
林前3:2「我是用奶餵你們,沒有用飯餵你們。那時你們不能吃,就是如今還是不能。」
來5:14「惟獨長大成人的才能吃乾糧;他們的心竅習練得通達,就能分辨好歹了。」

第四,稚嫩的基督徒容易受疑惑、恐懼的侵襲。
你有沒有被某些疑惑、憂慮攻擊過?
很顯然的,越稚嫩的基督徒越容易受到攻擊,
他們不明白世界的險惡,對撒旦的詭計也一無所知,他們的心智仍然幼稚,教義的根基仍然薄弱,各種裝備一應俱缺,
魔鬼哪會放過這麼可口的目標!
牠必然要射出一枝又一枝的火箭攻擊他,摧毀他的信仰,重新把他擄掠回去。
弗6:16「此外,又拿著信德當作籐牌,可以滅盡那惡者一切的火箭;」

最後,成長是基督徒的本分。
一如其他的使徒書信一般,以弗所書是寫給當時教會的基督徒看的,
他們不是神學家,只是普通人,沒有高深的知識,甚至連大字也認不得幾個,文盲比例很高,
這樣的人卻是使徒書信的第一批受眾;
很顯然的,這些書信是寫給普羅大眾的,聖靈認為即使連文化程度低落的市井小民也能明白羅馬書、以弗所書、...的內容。
但今日的基督徒卻有一種傾向,
他們不想動腦、懶得思考,對任何需要腦力的活動尤其反感,他們只想要輕鬆簡單的資訊,
甚至有的人以謬論自我催眠,他們說:「我不懂聖經的希伯來文與希臘文,所以不明白羅馬書、以賽亞書、...那些深奧的道理是情有可原的。」或是「我的腦筋不好,沒有辦法學習聖經的教義。」
這些人正在指控聖靈默示聖經的作為是錯誤的,他不打算花腦筋去弄明白,這樣作等於是否定聖經。
同時,他們以實際的行動表明自己是怠惰、懶散、甚至是反智的基督徒。
鍾馬田對此提出犀利的批判:
「智識上的冷漠是今日許多基督徒最大的罪。他們從不在知識上求長進,總是在原地踏步。他們總是談論最初的經歷,卻從未進到保羅所提及的豐富裡。他們從未攀到高峰,呼吸神真理的新鮮空氣。他們滿足於現狀。」

說到這裡,我們應當都能認同剛強起來是基督徒的本分,
但如何剛強起來呢?
只有神能做到。
人無法靠著自我催眠、別人的鼓勵或讚美而剛強起來,只有神藉著聖靈才能做到。
別人的鼓勵不是沒有價值,我們也期許自己成為一個能鼓勵別人的人,
但外在的鼓勵只有暫時的效果,無法帶來長遠的改變。
身為基督徒的你應當要知道、並且要記得,只有上帝能使你剛強起來

你曾為此事祈求過神嗎?
何不現在就開始!


查經問題

  • 保羅祈求神讓以弗所人剛強起來,也就是說,保羅擔心甚麼?
  • 為什麼基督徒需要長大、剛強起來呢?
  • 嬰孩的特質是甚麼?
  • 魔鬼哪裡可怕?
  • 小嬰兒吃些甚麼?你現在喜歡吃甚麼?這些食物小嬰兒能吃嗎?
  • 你曾經被哪些疑惑侵襲?
  • 保羅書信是寫給誰看的?這些人的教育程度如何?
  • 基督徒是否能以各樣藉口不去理解聖經?
  • 誰能使人剛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