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3日

小兒子的故事(路15:11-24)


路加福音的第15章,記載了耶穌說的三個譬喻,
說話的對象有兩個不同的族群,一個是法利賽人與文士,另一個是稅吏與罪人。
首先,在讀經的時候,弄清楚經文對著誰說是非常重要的,這一點,施洗約翰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
當初他在河邊為耶穌施洗時,天空突然有聲音傳來:「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
施洗約翰沒有被這聲音弄糊塗了,以為是在說他;他明白這聲音在說耶穌。
如果是我們,難保不會想太多,心頭湧出一陣狂喜:
「是在說我吧!?OMG!」
「少臭美了!我說的是耶穌!」
那可就真糗了。

路15:11-12「耶穌又說:一個人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對父親說:父親,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他父親就把產業分給他們。」

兩個兒子
雖然這兩個兒子有大小、先出後出的差別,但都是父親的兒子。
耶穌說故事,大都有背後的涵義,
這大兒子代表的是猶太人中的法利賽人與文士,是當時的菁英份子,他們也以此自滿;
小兒子代表的是猶太人中的稅吏與罪人,是非常受到鄙視的一群人;
親,代表的是創造萬物的神。
但不論是法利賽人也好,罪人也好,都是神所造的,都享有神的恩惠。

家業
根據猶太人的習俗,長子可以得兩分,所以這個小兒子可以得到三分之一的遺產。
對於家業怎麼分法,我們沒有問題;但對於甚麼時候拿到,這可就敏感了。
近東地區的風俗文化與中國人有幾分類似,父親可以先規劃好遺產怎麼分,
但等到父親真的過世了,兒子們才能實際拿到遺產;
這麼說吧,如果你爸爸還在世,你會這樣說嗎?
「老爸,你不是說遺產要給我100萬嗎?先拿來吧!」
「不肖仔,你是詛咒我早點死嗎?!」
這種話實在是很白目、不尊重,不是嗎?
這裡的小兒子要求拿遺產,就含有對父親的極度不尊重。
再想想,如果你是父親,聽到兒子這種要求,心裡做何感想?應該是恨不得把他塞回他娘的肚子裡吧!
但我們看到,父親沒多說甚麼,就把他那份給了他;這種度量與包容實在是很偉大。
而你應該知道,這就是上帝對我們的包容。

路15:13「過了不多幾日,小兒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來,往遠方去了。在那裡任意放蕩,浪費資財。」

任意放蕩,浪費資財
如果你拿了100萬遺產,你會怎麼用?
如果是像我這樣的智慧人(遠目),當然就是好好存起來,照著理財書上的建議,資產配置啦、買績優股存股息啦...,
但如果你問一個沒大腦的猴死囝仔,可能就是買車、然後換鋁圈改避震器再加大包,
不然就是買機皇、買線上遊戲點數、買名牌包、買......,
好像跟錢有仇,花光才心安。小兒子就像是這種猴死囝仔,拿到錢只想縱慾敗家。

當然你也可能想到,這裡的資財就像是神給我們的天份、外貌、金錢、時間、...,
我們也的確像那個猴死囝仔,拿了這些資財不想別的、就只想縱慾揮霍。

路15:14-16「既耗盡了一切所有的,又遇著那地方大遭饑荒,就窮苦起來。於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個人;那人打發他到田裡去放豬。他恨不得拿豬所吃的豆莢充飢,也沒有人給他。」

放豬
錢敗光,已經夠慘了,但又遇上大飢荒,好像所有衰事都約好了一起來報到。
先解釋一下當時的民俗,猶太人認為豬是不乾淨的、汙穢的,所以根本沒有人願意養豬。
因此,那地方大概是個外邦人的城市。
明白這事之後,我們可以知道小兒子的處境,完全是走投無路了,什麼工作都找不到,
在本國的城市活不下去,只好淪落到外邦人的城市混口飯吃(當時的猶太人對於外邦人可是有著嚴重的鄙視與偏見),
也許是因為以前養尊處優慣了,甚麼技能都沒有,只得去做那最汙穢、骯髒、沒人願意做的工作,他甚至餓到想與豬搶食豆莢;
唉,報應好快...

路15:17-19「他醒悟過來,就說: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裡餓死嗎?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裡去,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

醒悟
這真是整個故事最令人振奮的字眼之一,他終於醒悟了!
一個已經down到谷底、慘到不能再慘的故事,終於露出一線曙光,開始有了轉機。
說個不好聽的,人往往就是這麽賤,平常時候我們不太反省,一帆風順的時候更不可能反省,
只有到走投無路、混不下去的時候,才「有可能」反省。
說「有可能」是符合實情的,更多人是大難臨頭也不願反省。
以健康為例,當身體年齡是實際年齡的兩倍、尿酸酸鹼值媲美王水、血壓好比杜拜阿里發塔,他就會決心改變飲食了嗎?
當體重數字大於身高、肚子大得像個隨身攜帶的小桌子,他就會決心減肥了嗎?
一個吸毒成癮的媽媽,已經連累剛出生的寶寶帶有毒癮,她就會決心戒毒了嗎?
一個有酗酒暴力問題的父親,即使看到孩子身上已經被自己揍得青一塊紫一塊,他就會決心戒酒了嗎?
一個酒駕成性的渾蛋,即使已經撞死3、4個人,酒過三巡之後他就會乖乖不開車而搭小黃嗎?
如果他們都會幡然醒悟、從此不再違犯,社會上這麼多一犯再犯的可惡人渣是從哪來的?
你我都不是剛出社會,我們都明白有太多人是毫無醒悟能力的;
回頭看這個故事,更顯得「醒悟」是多麼可貴啊!

另外,請先記一下小兒子想對父親說的話,這對於理解經文很重要。

路15:20「於是起來,往他父親那裡去。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

起來
在這個故事裡,如果要辦個關鍵字比賽,
我私心以為,「起來」若說他是第二名,沒有其他字敢說自己是第一名了!
這字的重要性,比上一節的「醒悟」更關鍵。
其實仔細想想,我們應該很能了解,其實我們自己也常常這樣,醒是醒了,悟也悟了,
但魯蛇的根性還在,就是沒勇氣跨出改變的第一步,
想改,但只停留在「想」的階段,遲遲沒有「改」的實際行動。
小兒子給我們一個絕佳的榜樣,他醒了、悟了,
更重要的是,他起來了、行動了!
說漂亮話人人都會,But, SHOW ME!

相離還遠
如果不是父親天天等、天天盼,「相離還遠」怎麼看得見?
想必自從小兒子翹家之後,父親就天天到路口等、時時上屋頂望,
就算烈日當頭照,他依然這樣等啊等、盼啊盼;
老父心焦,盡現於「相離還遠」寥寥四字之中了。

抱著頸項,連連親嘴
這可是高難度動作啊!怎麼説呢?
抱著一般人親嘴,就說是個朋友好了,這我們做得到;
如果是陳X扁呢?可能有點反感;
蔡X文呢?也許又更反感。
你說,這些我巜ㄧㄥ一下都做得到呀,那親小兒子的難度在哪裡?
且慢,請回頭看看14、15節,小兒子之前在哪裡打工?豬圈。
跟誰搶食物?豬。
因此你應當可以想像,一個餵豬、清豬糞、洗豬圈、與豬搶食物、甚至也住在豬圈裡面,身上應該是甚麼氣味?
衣上沾惹的是甚麼咚咚?
想清楚之後,別說親了,你可能連抱都很難抱下去吧。
但我們看到,父親不僅抱、而是「跑去」抱;
不僅親嘴,而是「連連」親嘴;
背後流露出的慈愛、包容、不計前嫌,真使我們動容。

也應該想到,小兒子正是比喻我們這些罪人,
以前的我們在罪惡裡打滾,就是如此的不堪、發臭、噁心;
但只要醒悟過來,慈父般的上帝就把我們緊緊擁入懷中,接納我們,
不計較我們的過去,反而把上好福份都給了我們。

路15:21-24「兒子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父親卻吩咐僕人說: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鞋穿在他腳上;把那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可以吃喝快樂;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他們就快樂起來。」

從小兒子醒悟、動身、到回家面對父親的懺悔,我們可以明白他是真的悔改了;
但如果你回頭看看18-19節,比對一下,有發現甚麼嗎?
少了一句「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是吧。
但為什麼少了這句?合理推想,大概是被父親打斷了吧!
喜出望外的父親,沒等小兒子把準備好的話都說完,就打斷趕緊要僕人準備衣服、鞋子、...,
當你在腦海中把小兒子回家的整個過程重新想一遍,
你將更能體會這個父親的慈愛,也更能體會上帝對你的愛。

我們也可以想想,如果小兒子沒悔改呢?
如果他拿了錢、揮霍之餘也活了下來,始终沒悔悟,父親對他的愛,他能知道嗎?
不能。
所以我們可以這麼說,父親的愛始終都在,
但若小兒子不悔改,他永遠也不會明白父親是這麼的愛他。
引申來看,也一樣成立,上帝的愛始終都在,
但若我們始終不悔改,我們永遠也不明白上帝是這樣的愛我們。
而整本聖經告訴我們,上帝把悔改的心與赦罪的恩都賜給我們,
原本剛硬的石心被換上了柔軟的肉心,從此我們感受到祂的慈愛與憐憫。

那上好的袍子
袍子,與後面的戒指、鞋子,都代表了兒子在家中的身分與地位,
換上這些,代表父親重新接納小兒子,恢復原本在家中的身分地位。
對於這些猶太文化,我們沒問題,但對於一個字很好奇:
「那」。
想像一下,如果我說:「幫我拿枝筆。」你可能會從筆筒裡隨便抽一枝給我;
但如果我說:「幫我拿那枝筆。」如果我之前沒提過,你怎麼會知道我在說的是哪枝筆呢?
同樣的,父親這裡說的是「那件」,僕人也知道是哪一件,表示父親老早就準備好了,只等兒子回來就要替他換上;
而且還不是隨便準備的,而是上好的呢!
同樣的,肥牛也是老早就準備好了,只等慶祝的這天來到。

古今中外講「浪子回頭」的故事很多,
聖經中這個小兒子的故事是箇中翹楚、講得最好的。
因為,它不僅生動的把小兒子醒悟懺悔的一面描述出來,而在父親慈愛包容的一面,它著墨更多、用力更深。

從這個故事引申,上帝的愛正是這樣的包容、深刻,
在我們仍在罪惡中打滾、自以為逍遙的時候,祂早已準備好要原諒我們,希望我們有一天能悔悟過來;
祂甚至親自賜下悔改的心給每一個選民,使我們真的悔悟,能夠完全體會上帝的愛。





2014年7月17日

認罪蒙赦的女人 VS. 西門 (路7:36-50)


首先,「玉瓶」有兩罐;耶穌發生過兩次「玉瓶事件」,馬利亞的玉瓶(266)與這次路加福音的玉瓶是不一樣滴,一個地點是在耶路撒冷附近的伯大尼、一個地點是在耶穌家鄉附近;一個發生在耶穌傳道末期、一個發生在耶穌傳道中期;一個是長大痲瘋的西門、一個是法利賽人西門。

736「有一個法利賽人請耶穌和他吃飯;耶穌就到法利賽人家裡去坐席。」
法利賽人  我們聽到法利賽人、或文士,第一個反應就是「他們是很糟糕的人,貪名利、喜歡別人奉承拍馬、...」等等,但其實一開始不是這樣。在兩約時期,就是舊約、新約之間的年代,大概有四百年,這四百年間的猶太人是很可憐的,因為人民對於信仰很熱誠,但先知消失了、祭司腐敗了,人民既然聽不到先知傳達的上帝聲音,就轉為鑽研聖經經文,於是,聖經專家--文士階級出現了。同時,人民想要重新回歸上帝的懷抱,一心一意地遵從經文律例,越來越熱心,就這樣,法利賽人也出現了。
他們原本都是當時最屬靈的一群人,為什麼老是被耶穌痛罵當然有很多原因,但主要是因為「神的愛」與「好行為」的順序顛倒了。我先說正確的:「神的愛」激勵我們產生「好行為」,你越感受到神對你的愛,你就會越惕勵自己表現出更好的行為;但是,你若顛倒成『因為我有「好行為」,所以才能得到「神的愛」』,呃...耶穌怎麼罵那些人的,就是怎麼罵你;別怪我沒提醒喔。


737-3837那城裡有一個女人,是個罪人,知道耶穌在法利賽人家裡坐席,就拿著盛香膏的玉瓶,38站在耶穌背後,挨著他的腳哭,眼淚溼了耶穌的腳,就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又用嘴連連親他的腳,把香膏抹上。」
罪人  這個女人是個罪人,可能街坊鄰居都知道,但到底犯了甚麼罪,我們不清楚;有的解經書因此認為她應該是個妓女;這我們不多猜。但我們可以揣摩一下,如果我是個犯過罪的人,坐牢十年才出獄,鄰居、小孩個個都知道,我才不會想要公然出現在大家面前哩,那多丟臉啊,可能又要被指指點點的,更別想要我到一個自命清高的嘴砲鄰居家裡去,我根本不想聽他諷刺的冷言冷語。但是,甚麼原因讓這女人寧可被指指點點、也要走出來、而且還到一個「清高」的法利賽人家裡去呢因為她知道耶穌來了。
坐席  就是吃飯,當時吃飯可不是拉張椅子坐在餐桌前面,而是側躺在榻上,頭向著餐桌。我們揣摩一下當時的場景:耶穌側躺在桌前吃飯,有個女人進來了,大家都知道她是個有罪的人;她手上拿著一個雪花石的瓶子,裡面有香膏。進屋後,她站在耶穌的後面,然後在耶穌腳前跪了下來,挨著他的腳哭,這不是乾嚎兩聲而已,而是大哭、痛哭,哭到眼淚都沾溼耶穌的腳了;情緒稍微平復之後,她用自己的頭髮把耶穌腳上的淚水擦掉,親吻耶穌的腳,然後打開玉瓶,將香膏抹在他的腳上。
這女人哭的原因我們不知道,但她流露出的真性情、奉獻、自居卑微的態度,我們不可能感受不到。你不知道如何面對基督嗎仔細看看她,這是一個最好的示範。諷刺的是,這是從一個當時所謂的「罪人」身上流露出來的,等下我們會看到一個對比;一個所謂的「屬靈人」又是怎麼做的。


739-4039請耶穌的法利賽人看見這事,心裡說:這人若是先知,必知道摸他的是誰,是個怎樣的女人,乃是個罪人。40耶穌對他說:西門!我有句話要對你說。西門說:夫子,請說。」
心裡說  從這個法利賽人心裡面想的,我們可以知道,他請耶穌吃飯八成也不是安甚麼好心,可能想掂掂耶穌的斤兩,看看到底有甚麼神奇本事。沒想到,耶穌下面的話就展現出讀心術了,真是神奇。
對他說  和合本翻譯成「對他說」,但我認為不夠貼切,因為原文的意思是「耶穌回他說」,這樣是不是更傳神了西門只是在心裡想,話根本沒說出口哩,但耶穌已經開始回他話了。


741-4341耶穌說:一個債主有兩個人欠他的債;一個欠五十兩銀子,一個欠五兩銀子;42因為他們無力償還,債主就開恩免了他們兩個人的債。這兩個人哪一個更愛他呢?43西門回答說:我想是那多得恩免的人。耶穌說:你斷的不錯。」
恩免  施恩赦免。耶穌的這個比喻很好理解,當然你可以想一個與你更貼切的,就說減肥好了,姊妹們總把身上的肉視為敵人,必除之而後快,但這敵人非常難纏,黏在身上不肯輕易下來;如果我給你一顆藥,吃下去可以剷肉500,你的反應可能是「喔,謝啦。」但如果它可以剷肉10公斤,你大概要學那個女人抱著我的腳又哭又親了。(注意,如果是「產肉」,我可能有殺身之禍...)
總之,當你明白你被赦免了,你就一定會產生感謝與愛;你明白你被赦免得越多,你產生的感謝與愛就會越多。這點非常重要,趕快記下來,因為47節會用到。


744-4644於是轉過來向著那女人,便對西門說:你看見這女人嗎?我進了你的家,你沒有給我水洗腳;但這女人用眼淚溼了我的腳,用頭髮擦乾。45你沒有與我親嘴;但這女人從我進來的時候就不住的用嘴親我的腳。46你沒有用油抹我的頭;但這女人用香膏抹我的腳。」
當時的猶太禮儀,客人進屋,主人要讓僕人備水給客人洗腳、與他親嘴、並用油抹客人的頭。從這三件事,我們可以看到三個清楚的對比,自認為「屬靈人」的法利賽人西門,一樣都沒有做,但那被認為是「罪人」的女人呢她沒有用水為耶穌洗腳,而是卑微地用自己的眼淚;她沒有與耶穌親嘴,而是卑微地親吻祂的腳;她沒有用油抹耶穌的頭,而是卑微地用香膏抹祂的腳。真諷刺,不是嗎是甚麼原因造成這些諷刺的對比呢答案在下一節。


74747所以我告訴你,他許多的罪都赦免了,因為他的愛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愛就少。」
中文翻譯讓我們有點誤會,以為是因為愛上帝多或少的關係,愛上帝越多、赦罪也越多,變成愛多少才是「因」,赦免多少才是「果」;但其實不是這樣看的,我們弄顛倒了。還記得耶穌剛剛舉欠五兩五十兩的比喻嗎當你明白你被赦免得越多,你產生的感謝與愛就越多。所以,這節經文的意思是「你產生的愛少,證明你明白你被赦免的很少;你產生的愛多,證明你明白你被赦免的很多。」
你說,「OK,我知道經文的意思了,那我怎麼知道我被赦免多少」這問題牽涉兩個層面:1.你知道自己有多糟 2.神是否原諒你所有的「糟」
先看比較容易的第2點,憑著我們對於聖經的了解、對於上帝性情的了解,我們可以肯定,只要我們願意認罪、悔悟,上帝願意原諒這所有的「糟」,對這點大家應當沒有疑問。再來,面對第1點,「你知道自己有多糟」我們可能很難正面回答,但可以反面來問,
       「你知道自己哪裡好
「你願意知道你列舉的好,都是上帝給你的嗎
「你願意知道如果上帝把這些好從你身上抽走,你只剩一團糟嗎
「你願意知道你這一團糟的人,做過多少糟糕的事情嗎
只有當你真正明白你有多糟、有多壞、有多不堪、有多傷害,你明白靠自己無法戰勝也走不出來,那時候的你才能像這個女人一般,看到耶穌就自卑、痛哭、悔罪,你在祂的接納中看到自己被赦免,心中油然產生出巨大的感謝與愛。而這一切的連鎖反應,源頭就是認罪。也就是說,你能夠對神產生愛,是因為你知道被神赦罪了,而之所以能夠得到赦罪,你必須先認罪。如果你越來越少感受到上帝的愛,你應當從這個源頭--「認罪」--去找答案。
認罪,是基督信仰的核心,如果把認罪從我們的信仰中抽出來,則耶穌的死與復活就跟我們一點關係也沒有了,那樣的教會與心靈成長團體、或慈善團體根本可以畫上等號。


748-5048於是對那女人說:你的罪赦免了。49同席的人心裡說:這是什麼人,竟赦免人的罪呢?50耶穌對那女人說: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回去吧!」
 我們對這有點納悶,赦罪,是耶穌藉著祂的權柄赦免的,那為什麼說是那女人的「信」救了她呢原來,你「信」甚麼很重要,如果你信錯了,就算信得再用力都沒有用。「信」對於得救本身沒有幫助,但「信」對於是否得救卻是關鍵。再以減肥舉例,一個人信跑步可以減肥,另一個人信鹹酥雞可以減肥,兩個人都對他們的信仰堅定不移,分別投入並委身在他們的信仰中...結果你應該可以想像,信鹹酥雞可以減肥的那個人,狀態應該會顯示為(已哭)喔。


      耶穌的譬喻往往都含有深刻的意思,這個譬喻也不例外。除了我們剛剛提到的「認罪----赦罪----生愛」之外,更隱含另一層涵義,那就是:上帝的愛。你想認罪,是因為你知道罪將會得到赦免,但你為什麼知道罪一定會得到赦免?那是因為上帝的愛就是如此的包容、如此的深刻;我們憑著聖經知道,上帝的愛早已經等在那兒了,只要我們願意悔罪,祂必定會接納、包容我們。也因為如此,上帝的愛給了我們力量,使我們無論跌倒再多次、摔得再慘,總願意爬著回來祈求祂的原諒,總能夠有勇氣擦乾眼淚、再次站起來充滿盼望!




2014年7月11日

思慮煩擾的馬大 (路10:38-42)




這個故事,記載在路加福音第十章38-42節。

1038「他們走路的時候,耶穌進了一個村莊。有一個女人,名叫馬大,接他到自己家裡。」
村莊   馬大、馬利亞與拉撒路是姐弟,一起住在伯大尼,也就是38節這裡的「村莊」 (約11:1) 。從其他的福音書記載可知,耶穌與他們一家人的關係很好,常有互動。


1039「他有一個妹子,名叫馬利亞,在耶穌腳前坐著聽他的道。」
(也)  根據原文,應該有個「也」,這個「也」字非常重要,但不知道和合本為什麼沒有翻譯出來。因此,原文意思是馬利亞做完招待的事情之後,「也」坐在耶穌腳前聽講道。我們常誤以為,只有馬大在忙進忙出的做事,馬利亞英英沒事就坐在耶穌腳前,這是錯誤的解讀。

在耶穌腳前坐著聽他的道  這短短一句話,幾乎每個字都是重點:「在耶穌腳前」、「坐」、「聽道」。
「在耶穌腳前」  馬利亞忙完了,坐了下來;她坐在那裡呢?坐在耶穌腳前。這是一個能夠得到平靜、安穩、休息的唯一位置,因為正在耶穌的腳前,鄰近祂,沒有阻隔;
「坐」  她的姿勢是「坐下」,表達謙卑與順服;
「聽道」  她聽甚麼呢?聽耶穌的道,因為這道有愛、平安與喜樂。
坐,我們每個人都會,累了就坐,也是人的天性,但坐在哪裡可是關鍵。下了班回到家,一屁股坐在沙發上看電視,不然就是坐在電腦前上臉書,或是白天被罵、回家坐在角落掉眼淚...我們坐啊坐,但心裡空虛依舊、疲累依舊,因為根本就坐錯。只有坐在耶穌旁邊、挨著祂,才能得著力量。(參看路844,血漏的女人)
但即使在耶穌旁邊坐了下來,也不一定聽得到祂。我們這方面的經驗很多,主日聽講道,聽著聽著就進入另一個世界...頭好像雷達轉來轉去嘴角也流下可以牽絲的不明液體...有時還可以吸回來...或雖然眼睛睜得很大、頭也沒有亂轉、嘴角也沒有牽絲,但心裡想著「好餓,中午要吃甚麼?」「巴西以71被德國屠殺,太慘了~」「左邊的小明這麼快就換了哀鳳XX,外型蠻好看的ㄝ~」我們坐在耶穌旁邊,心卻離祂很遠,哪能聽得見祂在說甚麼?


10 40「馬大伺候的事多,心裡忙亂,就進前來,說:主啊,我的妹子留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在意嗎?請吩咐他來幫助我。」
伺候的事多  這時馬利亞忙完招待的事情,坐在耶穌腳前聽講道,看來招待的事情應當是大致結束了;但馬大呢?她還在忙進忙出。奇怪,不是都忙完了嗎?揣摩場景之後,我們應當可以理解,因為也常常如此,有些事情做到一百分還不夠,完美主義驅使我們要做到一百二、一百五才夠,但從零做到一百假設要1小時,從一百做到一百二要多久?也許再加半小時。從一百二做到一百五呢?搞不好再多加一小時。隨著要求越高,付出的心力與時間可不是等差級數的增加,而是等比級數的啊!舉個生活中的例子,假設我把廁所刷洗到我滿意的程度(YA,一百分!),需要一小時,但老婆看了看之後就是不滿意,要我繼續改進,所以我又多花了半小時刷洗(唉唷,到了一百二十分啦);但她仍不滿意,還戴上白手套這裡摸摸那裏摳摳,所以我只得再刷一小時(吼唷,已經一百五十分了啦)...
我想,馬大可能也是這樣,明明已經招待得賓主盡歡,但她就是不滿意,嫌飲料太少、水果不甜、地板不乾淨、廁所有蒼蠅...總之,她還繼續的忙裡忙外。


1041-42「耶穌回答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
馬大!馬大!  耶穌接連兩次叫她的名字,可見他們的交情深厚。
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  原文直譯應該是「因為許多的憂慮 與/甚至 煩擾」,但和合本的翻譯讓我們以為耶穌是在告訴馬大做太多事情了,應該少做一點;但其實並不是這樣。耶穌不是說她事情做得太多,而是告訴她,「你的憂慮太多,導致苦惱與不平安」。
我們揣摩一下整個場景:耶穌一行人進入馬大與馬利亞的家,姊妹倆人忙著招呼這些人,一定有一陣忙亂。好不容易眾人都安頓好了,耶穌開始講道,馬利亞也在忙完了招待的工作之後,在耶穌的腳前坐了下來,聽祂講道。但只有馬大仍然忙進忙出,一會兒擔心茶水、一會擔心晚飯、...甚至打斷耶穌,告狀說「事情很多ㄟ,我妹撇下我一個人進來吹冷氣,安捏乾丟?」耶穌明白告訴她:「你的憂慮實在太多了!」
這個故事的重點不是在於事情太多,而是憂慮太多。事情多寡與憂慮大小並不一定相關,事情少、憂慮就小嗎?舉個例子,如果你是個已婚的姊妹,老公收入高,你在家當家庭主婦,過著貴婦的日子,早上睡飽飽,下午來杯茶,生活愜意無比;但偏偏只有一件事:生不出孩子。妳老公雖然不說,但你知道他很在意,妳爸媽與公婆雖然很明理、也不提,但你知道他們也很在意,你的世界一切順利、只是生不出孩子,你的憂慮小嗎?
就算生活一切順利,工作、生活、吃穿、...都不煩惱,人人稱羨,你就沒有憂慮嗎?難說,搞不好你又擔心發胖、想減肥,或吃得太好、尿酸高...。不管多順利,就是有憂慮。更何況,「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許多事情本來都沒有,都是人自己的憂慮找出來的,就像這裡的馬大。
你說,信耶穌就沒煩惱了,是吧?那倒不是,耶穌沒有否認煩惱的存在,祂也從來沒保證信了祂就一帆風順,但祂說,你可以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選擇那上好的福分  上好的福分,原文直譯為「美好的一份」,我覺得原文直譯更加貼切。這就像是你買了一個生日蛋糕,但不小心被人一屁股坐下去,幾乎壓爛了,但奇蹟似的,有一小部分沒被壓到,完整的保留下來,上面的櫻桃還在;你無法忽略那被壓爛的大部分,因為是個事實,但你可以選擇沒被壓爛、完整保留下來的部分,這就是「美好的一分」。
人生中,各式各樣的憂慮都可能發生,耶穌沒否認這些事;祂說,「What a mess!但沒關係,你可以做出選擇,來跟從我,我的道有平安、有力量,能使你重生、得著新生命,這就是美好的福分!」
不能奪去 你的生活中,有甚麼東西不會被奪去呢?如果你舉錢、手機這種例子,一定很快就被我打槍;你說,「那麼房子呢?」別傻了,士林文林苑的王家、與苗栗大埔的張藥房,這兩個例子還不夠嗎?政府一句要徵收,隔天怪手就來拆你家了;「那麼小孩呢?養兒防老,小孩活得比我久。」別傻了,小孩長到國中就不是你的了,小時候喜歡黏著你、跟你到市場買菜,國中時你問問看,「吼唷,別煩啦。」

事實就是,沒有其他事物是能夠永存、不被奪去的,除了一件事:那上好的福分。因為這上好的福分,使你與耶穌聯合,祂的義歸給你,使你被稱為義,得以在上帝面前稱義;只有這才是永存、不被奪去的,唯一美好的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