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1日

你動了慈心,很好;然後呢? (好撒瑪利亞人,路10:25-37)



25.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說:夫子!我該做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
26.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什麼?你念的是怎樣呢?
27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28.耶穌說:你回答的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
29.那人要顯明自己有理,就對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
30.耶穌回答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
31.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
32.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
33.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
34.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他。
35.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
36.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
37.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


這個故事是由兩個部分串聯在一起的,好比啞鈴。第一個部分是耶穌與律法師的對話,主題是救恩;第二個部分是耶穌設立的譬喻,主題是愛。不消說,兩個主題───救恩與愛───有密切的關係。


主題一:救恩

有個律法師問耶穌:「我該做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
如果有人問你:「人要做甚麼才會有永生?」你會怎麼回答呢?
你有永生,是因為耶穌背負你的罪,為你死在十架上,並把他的義算在你的身上,使你得以稱義,享有永生。
「我該做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答案是:人無論做甚麼都無法得到永生。永生是來自上帝的恩典,不是人靠著自己的行為能夠換取的。如果可以換得到,永生就不是恩典,而是工價了。
有人以為,「我相信耶穌基督就會有永生。」這話沒錯,但要小心,不要把「相信」歸功於人自己,以為「相信耶穌」是人自發性的行為;事實上,如果不是上帝揀選人、並把信心賜給人,沒有人能夠相信耶穌。

也不要以為律法師問了一個笨問題。
博愛思在《基督比喻精華》讚嘆道:「這是人所能提出最重要的問題。」這問題太重要、太困難,以至於除了上帝,沒有人能夠回答;除了聖經,世上再沒有其他的指引。
既然這問題這麼重要,為何我們幾乎沒聽過有人問呢?
因為若要提出救贖的問題,前設是人承認自己有敗壞的本性,而且犯下了無可救藥的重罪,後果嚴重到無法靠著自己得救;但罪人的天性驕傲自大,他怎可能認為自己有罪?他怎會承認世上有他做不到的事情?
只有被聖靈引導的人,他的心被聖靈柔軟之後,才會看到自己醜陋的真面目,並對自己的能力徹底死心,不再依靠自己,轉而乞求上帝的救恩

律法師提問之後,耶穌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他:「律法是怎麼寫的呢?」律法師隨即引用舊約,「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這是個一百分的答案。律法師繼續問道,「誰是我的鄰舍呢?」
這兒有些蹊蹺,值得我們仔細推敲。

律法師回覆耶穌「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這答案涉及愛神與愛人兩個部分,愛神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人要如同自己。
從律法師緊接著問耶穌的問題「誰是我的鄰舍呢」來看,他問的是關於愛人的實際執行層面;但他為何不問愛神的實際執行層面?
有沒有這種可能:他自認不但完全了解如何愛神,並且已經完全愛神,以至於根本無須再多問些甚麼了;他欠缺的只是如何愛人而已。所以他沒有追問如何愛神,而是問「我該愛誰」。
這揭露了一個重要的關鍵:身為律法師,但他根本不了解律法寫成的目的。

羅3:20「所以凡有血氣的,沒有一個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稱義,因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
律法的標準奇高,高到沒有人能夠守全律法,以至於每個人都在律法前被判有罪。律法不是叫人得到救恩,而是定人的罪,叫他無可推諉
馬丁路德曾說:「律法驅使罪人向福音尋求赦罪」,實為最佳註解。人在律法前得不到無罪判決,每個人都有罪。人無法藉著行律法稱義,稱義唯獨在福音裡
律法師以為他已經盡心、盡性、盡力、盡意的愛上帝,事實上,他根本達不到律法要求的境界。在世上古往今來的所有人之中,只有耶穌能完美履行律法的要求。


主題二:愛

既然律法師問到「我該愛誰」,耶穌舉了一個譬喻作為回答。
有人被打個半死,丟在路邊。祭司看到了,說「我Pass。」利未人看到了,也說「我Pass。」他們為何見死不救呢?
可能怕惹麻煩上身,也可能以為他死了,而當時傳統認為觸摸屍體是不潔的、汙穢的。總之,他們看是看到了,但沒有人願意上前關心,而是冷漠的繞過去。
最後是撒瑪利亞人,一個被鄙視、仇視的異端民族。
話說當初北國被亞述佔領之後,部分猶太人與亞述人通婚,生下的後代就是撒瑪利亞人。他們有自己的聖經、自己的聖殿,正統的猶太人非常討厭他們,認為他們是混血的異端,瞧不起他們,不願意與他們有任何來往。
這樣一個下等人,卻展現出上等的品行。

在經文中,祭司、利未人與撒瑪利亞人有共同的描述:他們三人都「看見他」。
但高尚的祭司與利未人怕麻煩,都「從那邊過去了」;唯獨下等的撒瑪利亞人不只是看見他,而且動了慈心。史普羅在《耶穌的比喻有何涵義》更進一步指出,「他不只是動了慈心,更以行動顯明慈心。」
你是否曾在在十字路口看見乞討者、或聽到「大哥哥大姊姊請幫忙買餅乾」?你是否曾在新聞中看到因為地震、颱風、火災、車禍導致家破人亡的可憐家庭?
有多少次我們動了慈心?其中有幾次我們真正以行動顯明慈心?
慈心需要以行動顯明。只動慈心、但卻不付諸行動的人,與那些冷漠的旁觀者沒有兩樣,都是這個譬喻暗中譴責的對象

撒瑪利亞人動了慈心,更以行動顯明慈心。他為傷者包紮,扶他上自己的牲口,自己則拉著牲口送他到旅店。不僅如此,他還預付兩周的住房費,並承諾若有額外的支出,由他一力承擔。
你可以看到,這位撒瑪利亞人委實仁慈。他雖然被視為賤民,但品格卻遠超上等的祭司與利未人。他為了一個受重傷的陌生人,付出自己的金錢與時間。
若是你,你願意付出甚麼呢?
博愛思在《基督比喻精華》中指出:「金錢與時間是我們最不情願捨下的。」有些人情願出錢,因為錢能解決的問題都是小問題;有些人情願出力,以免自己的荷包破費。但那個撒瑪利亞人將兩者都擺上了。
真正的鄰舍之愛,是完完全全的付出。撒瑪利亞人以他高貴的行動演繹了這點。

耶穌說:「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有些人可能誤以為人能夠憑著行為稱義。
別誤會,那可不是耶穌的意思。基督徒是因信稱義,可不是因行為稱義。更進一步說,我們的確是因行為稱義───但不是靠著我們的行為,而是耶穌的。我們因著相信耶穌所做成的一切事,他的義被歸算給我們。
我們不是藉著愛鄰舍而稱義。愛鄰舍本身不能使我們成為基督徒,但若我們不愛鄰舍,就證明我們根本不是基督徒

回到譬喻的開頭。
律法師問耶穌「誰是我的鄰舍呢」,他期待耶穌回答甚麼呢?
可能是以種族作為界線,例如只有猶太人才是鄰舍;或以信仰作為區分,例如信奉耶和華的人才是鄰舍;甚至是性別,例如只有男人。
總之,他期待的是一個有明確界線的答案。

但耶穌的回覆卻打破藩籬的概念。他彷彿在說,「鄰舍之愛不應有界線。只要你看到有需要的人,那就是你的鄰舍,是你應該付出的對象。」
事實上,律法師像極了我們。我們的愛往往具有界線,只愛某個群體內的人,卻對於群體之外的人充滿冷漠。律法師的提問證明了這點,他期待耶穌說出某個明確的範圍,他就只付出給那個群體內的人即可。
我們也是這樣。例如,只付出給自己的家人,或同個教會的肢體,或同個政黨的同志,或同個鄰里的居民。而那些與我們不在同個群體內的,即使再可憐也視而不見,我們選擇冷漠的旁觀。

這比喻的後座力很強哪。

神學家P. Jones曾說,「任何宗教都有信條的狂熱症,以及行為的貧血症。」我們也許對於如何得救可以侃侃而談,對於福音教義說得頭頭是道,但對於愛鄰舍卻動也不動,反應好比植物人。看看譬喻裡的祭司與利未人,他們對於受害者無動於衷,不就是最佳寫照嗎?
上帝是憐憫的,跟從祂的我們怎麼成了冷漠的?
我們與上帝的關係,不僅存在於內在思想,更應展現於外在行為。一個在思想上渴慕上帝的人,不可能在行為上卻麻木不仁。這不是賺取救恩的問題,而是得到救恩之後如何展現上帝之愛的問題。問問自己,旁人能夠從你的行為中看見祂嗎?
史普羅在《耶穌的比喻有何涵義》的這段話擲地有聲:「每一個按照神的形象創造的人都是我的鄰舍,即使他不是基督徒。不要將愛心侷限在教會內,信仰不是付出的界線,而是動力。」

對於愛鄰舍,我們為何畫下界線?為什麼我們不願意多愛別人?為什麼我們沒有愛鄰舍的動力?
有一個可能的原因:我們對於耶穌的愛領受得不夠多
領受得少,自然能給的也有限。你自己都不夠用了,哪裡管得上別人?
我在此引用康來昌牧師的一大段證道作為結尾,我當初流著淚看完它,願它也能感動你。康牧師是這麼說的:
「我們都需要被憐憫、被恩待了、被醫治了、被拯救了、被保守了,而且是持續不斷的被憐憫、被恩待了、被醫治了、被拯救了、被保守,才能像耶穌所說的:『照樣去行吧。』讓我們先作耶穌的鄰舍吧。否則我們不能愛人。
在愛之前,得先被主愛;在助人之前,得先說:『我們的幫助是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供給之前,得先說:『主啊,憐憫我這個貧窮的人。』
主的恩典使我們能做,主的愛激勵了我們去愛,主不斷地醫治、拯救、憐憫、更新、管教、充滿我們之後,我們才能不止息地愛。
主先醫治我,我才能去醫治人;主先幫助我,我才能去幫助人;主先光照我,我才能光照人;主先引導我,我才能引導人;主先給我力量,我才能給別人力量。求主讓我們永遠有一個領受的態度,總先看到自己不過是灰塵,需要神的恩典。
只有你看到上帝所給的恩典是豐豐富富的;你承認自己是貧窮、罪惡、瞎眼、赤身、可憐的,你才是有福了。
我們需要上帝的憐憫。上帝要我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我們不可能做到的。但是因著我們相信祂已經為我們成就了一切不可能的事,我們才能做那不可能的事。」

願祂的愛充滿我們。





結語

上帝是憐憫的,跟從祂的我們自然也應是憐憫的,祂要求我們愛鄰舍如同愛自己。真正的鄰舍之愛,是完完全全的付出。
憐憫的對象沒有界線之分,信仰不是付出的界線,而是動力。驅使我們付出的,是鄰舍的需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