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3日

七次【大公會議】簡介


最近在整理基督論時,引入了一個相關的議題:
大公會議與異端。
以前對於大公會議沒特別留意,所以正好藉此機會蒐整了一些資料,
作為參考。
(至於異端,內容就複雜多了,以後有時間再放上來。)

大公會議,又稱為普世公會議、公會議,
是基督教的世界性主教會議,
召開的目的,在於解決教義分歧與爭端。
從第1次的尼西亞會議至今,總共舉行過20次,
前面7次的大公會議,由於是在教會大分裂之前舉行的,
所以被大部分教會認同;
至於第8次以後的大公會議,只有天主教認同。

我只整理前7次的會議,
大致分成別名、時間、緣起、結論。



*第一次大公會議(第一次尼西亞會議),西元325年

  • 對抗亞流主義
  • 結論:
    • 否認「亞流派(Arius)」;
    • 提出尼西亞信經


*第二次大公會議(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西元381年

  • 對抗「亞流派」,「亞波里拿留(Apollinarius)」,和「馬其頓派」
  • 結論:
    • 判定「亞流派」,「亞波里拿留」,和「馬其頓派」為異端;
    • 認可耶路撒冷主教區利羅(Cyril)將耶路撒冷的教會所用的信經,參合尼西亞信經而成的信經,成為修訂的尼西亞信經,又稱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


*第三次大公會議(以弗所公會議),西元431年

  • 對抗伯拉糾(Pelagians)、涅斯多留
  • 結論:
    • 瑪利亞為天主之母
    • 「伯拉糾主義」為異端
    • 確定耶穌的神性和人性不能分割,涅斯多留為異端

*第四次大公會議(迦克墩公會議),西元451年
  • 對抗「基督一性論(Monophysites)」
  • 結論:
    • 基督的神人二性
    • 提出迦克墩信經
    • 「基督一性論(Monophysites)」派定為異端

*第五次大公會議(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西元553年
  • 「基督一性論」的爭論
  • 結論:
    • 「基督一性派」定為異端
    • 「否定復活論」被定為異端

*第六次大公會議(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西元680~681年
  • 對抗「基督一志論(Monotheletism)」
  • 結論:
    • 譴責「基督一性論」及其延伸的「基督一志論」,將「基督一志論」視為異端

*第七次大公會議(第二次尼西亞會議),西元787年
  • 聖像崇拜的爭議
  • 結論:
    • 恢復聖像崇拜。但不應當成神來供奉崇拜
    • 基督的「僕人」是指其謙卑、服從和聽命至死,而非其之身份地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