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6日

[劄記]《基督教會史略》 第二章 君士坦丁帝國教會的形成



  • 羅馬帝國最早是多神論。後來皇帝也成了神明,這對一神論的基督教是個衝擊,他們不能向皇帝敬拜,因此犯法,基督教成為非法宗教。
  • 逼迫的環境使教會產生了厭世、出世與避世的思想。
    • 厭世:今天成為基督徒是多了一種身分,但當時成為基督徒卻是放棄其他的所有身分,因此初代教會傾向否定現世的一切價值,並指出現世的虛空、相對與短暫,顯出基督徒身分的貴重與永恆。
    • 出世:對來生與永恆有著迫切的盼望。
    • 避世:儘量減少與外界的接觸,避免世界的汙染。
  • 殉教是崇高的,許多教父、殉道士從容就義,得到後世的尊崇;但逐漸演變為向聖人禮敬的傳統(天主教、東正教)。
  • 迫害來臨時,有人英勇殉道,也有人苟且棄教;等到迫害結束後,教會為了是否接納判教者產生了歧異。
    • 諾窪天主義:諾窪天反對接納叛教者,與羅馬主教哥尼流不合,諾窪天離開大公教會,自立門戶。
    • 多納徒主義:如果叛教的是主教或教士,他們曾經施行的洗禮是否有效?多納徒認為:1.無效,而且2.這種教會也不再聖潔,因此離開教會成立新教派(多納徒派)。
  • 奧古斯丁針對多納徒主義作出答辯,他指出1.聖潔是教會的理想,但教會內必然有不聖潔的人與事,若以分裂作為應對的手段,教會只會不斷分裂下去;2.聖禮的有效性,端乎設立聖禮的基督,而非施行聖禮的人;聖禮是建立在基督的權能與命令上。
  • 君士坦丁給予基督教合法的地位,但他本人一直到臨死前才受洗成為基督徒。原因是:當時認為洗禮是洗去之前的罪,因此受洗後不能再犯罪;由於不能重新受洗,因此儘量拖延受洗時間。後來發展出赦罪的告解聖禮才算解決了問題。
  • 君權神授,絕對的君權需要一個絕對的上帝。由於政治的考量,君士坦丁立基督教為國教。
  • 成為國教後,基督教由神秘宗教轉型成實證宗教(神祕宗教意思是宗教活動與現實世界毫無關係,有獨自的關注、思想與價值觀,無須與外界對話。實證宗教指的是信仰內容必須回應世界的提問與挑戰,不能迴避。)
  • 羅馬皇帝將基督教立為國教,由於君權神授、又因為國教必須肩負起團結全國的任務,因此皇帝不容許教會分裂,以免引起社會分裂、乃至於權力源頭受到影響。因此羅馬皇帝在歷次的大公會議裡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甚至帶頭鎮壓異端。
  • 成為國教後,許多原有的文化風俗並沒有消失,而是「基督教化/聖化」之後保留下來;異教崇拜神祉的傳統,也轉移到聖人身上。甚至這些聖人取代了異教神祇的地位,成為某些社群、團體的守護者。
  • 教會開始鋪張奢華,遠離窮苦人家,並開始對異教徒展開迫害。基督教遭受迫害的歷史不算太長,但迫害異教的歷史卻很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