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8日

[查經]弗4:17-19(4)




17. 所以我說,且在主裡確實的說,你們行事不要再像外邦人存虛妄的心行事。
18. 他們心地昏昧,與神所賜的生命隔絕了,都因自己無知,心裡剛硬;
19. 良心既然喪盡,就放縱私慾,貪行種種的污穢。

無知

在這段「與神所賜的生命隔絕了,都因自己無知」經文中,原文在「無知」之前有一個「裡面」沒翻出來,因此應為「都因自己裡面的無知」。
世人以為的「無知」,是缺乏教育、缺少知識、或沒有可供學習的榜樣而導致的,
於是理所當然的以為,只要給予必要的教育,良好的環境,以及可資仿效的好榜樣,就能夠解決「無知」。
但他們錯了,使徒所謂的「無知」並不是外在的缺乏知識、教育,聖經裡的無知是在人裡面的,是關於靈魂的,它深深嵌入人的內在,是人犯罪墮落的結果,
它控制整個人,使他的心思意念、他的外在行為不斷的犯罪。

剛硬

根據經文,外邦人心地昏昧,與神的生命隔絕,原因有二:
一是無知,一是心裡剛硬。
內心剛硬是指一顆心越來越硬化,變成鐵石心腸;他內心深處有一個硬化的過程正在悄悄進行著,由於他裡面逐漸變硬、變厚、生繭,使他開始缺乏感覺,
於是,人對真理變得麻木了。他們不但不信,而且對真理毫無反應,因為他們的心剛硬了,
他們的下場就是招致神的憤怒,
來3:15「經上說:你們今日若聽他的話,就不可硬著心,像惹他發怒的日子一樣。」

該如何治療內心剛硬的人呢?
陪伴他?與他深聊?去心理諮商?
沒有用的,世上沒有人、也沒有任何方法能夠治療這個病症,只有神能夠醫治,
結36:26「我也要賜給你們一個新心,將新靈放在你們裡面,又從你們的肉體中除掉石心,賜給你們肉心。」
神的醫治方法很特別,祂不是開立某種特效藥,使病人的剛硬之心逐漸痊癒,
相反的,神乃是進行移植手術,把病人的石心換掉,換上一顆全新的肉心!
因此基督徒都是一群經歷過開心手術的人,他們的心被神移植過了,是一顆全新的心。

回溯歷史,人的心並非一開始就是剛硬的,那心一開始是柔軟的,能夠與神直接交通對話。
但自從亞當夏娃犯罪之後,一切都變了樣,心開始逐漸剛硬,石化了。
亞當和夏娃最先出問題的就是他們的心,而不是腦。蛇不是透過理性的分析使他們犯罪,他只是說:神豈是真說,不可吃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嗎?
他暗示說:神這樣對你們設限,簡直是侮辱你們嘛!
魔鬼的試探在此就離開了理性的部分,開始訴諸於他們的感情,他是在利用夏娃的驕傲。
這與智慧無關,它涉及的是人的驕傲、情欲,想高人一等的欲望,這是人類最容易跌倒的地方。

柔軟的心對罪有警覺,當人犯罪時,它會不斷的在人裡面抗議、譴責;
剛硬的心使人犯罪,人每犯一次罪,心就剛硬一點,一犯再犯之後,那種懊悔、慚愧的感覺就越來越少,直到最後完全消失。
因此罪人若要痛快享受罪中之樂,首先要對付的就是自己的心,怎麼做呢?
那就是不斷的犯罪使它變得剛硬,免得它不時提醒你的錯誤。
人不斷地犯罪,不斷的扼殺自己的良心,好比掐著它使它逐漸窒息,良知的警告越來越微弱,於是心變得越來越硬,
經文對這個過程有生動的描述,
提前4:2「這是因為說謊之人的假冒;這等人的良心如同被熱鐵烙慣了一般。」
人如果接觸到燒得火紅的鐵,他會跳開、大叫,
但一個被熱鐵烙慣了的人,他的神經已經壞死,對高熱已經不再有反應,習慣了。
這是他們對待良知的方法,麻痹它,或者設法使它壞死,無法再提出警告,到了這個地步,對於罪已經毫無感覺了,失去道德意識,
他們可以盡情享受罪惡的快樂了。

一個良心喪盡的人,會表現出甚麼模樣?
耶6:15「他們行可憎的事知道慚愧嗎?不然,他們毫不慚愧,也不知羞恥。...」
人若有羞恥心,就仍然有盼望;那表示心還未喪失功用。
但一個良心喪盡的人,做再羞愧的事也不會有羞恥感,他們無法感到羞恥、沒有能力感到羞恥,
他們連感到羞恥的能力也喪失了。

這種人對於真理會有反應嗎?
你以為把聖經攤開在他面前,他就會痛哭流涕的悔改嗎?
別傻了。
他們對真理的反應是與我無關,我沒興趣,逃避、厭惡,甚至反抗真理。
好比新約裡的法利賽人,
他們看過耶穌嗎?看過。
他們聽過耶穌的道嗎?聽過。
他們見過耶穌行的神蹟嗎?見過。
但最後他們對耶穌做了甚麼?他們恨他,把他釘十字架,殺了他。
這就是罪人對待真理的態度。

放縱私慾

罪人不一定在外表上、行為上都顯出一副窮凶極惡的樣子,
他們可能是社會上的賢達之士,披上教養的外衣,顯出愛心的行為,處處都有好名聲,
但骨子裡,他們行的任何善事仍是為著自己的私慾。

對罪人來說,他們沒有任何的禁忌、限制、規範,
他們對良知、輿論,傳統、倫理、道德,或任何事物都視若無睹,
神的警告、有關死亡和審判的思想等,無一能打動他們。
在他們眼中,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他們放縱的是自己的慾望,做任何事只為自己打算。
當然,神可以出手管教他們,但神更可能這麼做:
羅1:28「他們既然故意不認識神,神就任憑他們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
神放棄了他們,任由他們墮落放蕩。
他們最終的下場呢?
來10:31「落在永生神的手裡,真是可怕的!」

使徒如此鉅細靡遺描述外邦人的生命景況,用意是在告誡以弗所信徒,
他們已經被拯救脫離了這種生活,神禁止他們中間任何一個人用依依不捨的眼光回顧過去的生活。
這往往是基督徒的軟弱之一,
回顧過去,沒人管、沒有限制、自由自在,想做甚麼就做甚麼,
而現在,這也不行那不行,要聚會要十一,限制多多;
以前的自由真好啊!好羨慕那樣的生活啊!
你有過這種心情嗎?
這是人之常情,不僅現在才有,以前也有,否則保羅也不必特別寫出來告誡以弗所教會。
當這種欽羨之情又冒出來時該怎麼辦呢?
最好的辦法就是重新看看這一大段經文,確實了解那種生活的真實面貌與可怕下場,
你了解得越多、看得越透徹,就越能從心底發出感謝:
「神啊,謝謝你賜給我一個新心,將新靈放在我裡面,又從我的肉體中除掉石心,賜給我肉心,使我從罪人中分別出來,享受永生!」


查經問題
  • 保羅說,那種無知並不是表面的,這有什麼涵義?
  • 無知是深植人心的,它的作用是甚麼?
  • 根據經文,保羅說外邦人與神所賜的生命隔絕,原因除了自己裡面的無知,還有甚麼?
  • 內心剛硬是甚麼意思?
  • 內心剛硬的結果是甚麼?
  • 如何治療剛硬的心?
  • 人心從甚麼時候開始剛硬?當時蛇是如何誘惑亞當夏娃的?
  • 人若不斷犯罪,對剛硬的心會產生甚麼結果?
  • 人如果接觸到燒得火紅的鐵會有甚麼反應?但一個被熱鐵烙慣了的人會有甚麼反應?
  • 這種人對真理的反應是甚麼?
  • 放縱私慾是甚麼意思?
  • 在他們眼中,甚麼是最重要的?
  • 這樣的人從外表看得出來嗎?
  • 保羅這麼仔細的描述外邦人的生活景況,用意是甚麼?





2020年8月25日

我真的得救了嗎? 淺談基督徒得救的確據


在基督徒的生命中,最最...最困擾的問題,除了要不要拿香、可不可以拜拜、拜過的乖乖可不可以吃之外,大概就是這個:
「我到底是不是真的得救了?」
這種困擾與屬靈年紀無關,年輕的基督徒受洗時間短、屬靈不成熟會問這問題很正常,但我也曾被受洗十多年的資深門徒問過一樣的問題,而且不在少數。
這問題的後座力很大,引發的陰影非常嚴重,
有此疑惑的基督徒容易活在恐懼的陰影中,他們雖然受洗了,但始終無法確定自己是否真的得救,
於是,他們熱衷各式付出的行動,但原因很可能不是企求神的喜悅,而是擔心如果不付出就要受處罰下地獄,他們不得不付出、不得不做好事;
他們總是懷疑自己有沒有哪裡犯錯,害怕神隨時會降災處罰,
由於沒有得救的確據,於是日夜活在救恩可能被收回的陰影中,他們的心中沒有平安。

另外有一些基督徒被自己的情緒、感受操弄,
在事事順利、春風得意的時候覺得神好愛我,我一定是個真基督徒無誤,
但在挫折低潮、遭受失敗打擊時又覺得神已離棄我,我八成根本沒得救。
他們把神在聖經裡的保證擱置一旁,他們的得救確據總是隨著情緒的高低起伏而擺盪不定。

你得救了嗎?
到底如何確定自己是否得救?

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向加以辨別:信仰的內容、相信的程度與成聖的果子。

一、信仰的內容
基督信仰不是一種模糊的言論,而是清楚、明確、形諸於文字的;
基督信仰更不是某種主觀的感受、因人而異,而是能夠客觀界定核心教義的。
蔡麗貞教授在《我信聖而公之教會》一書中指出,大公教會認可的核心教義有以下三點:
三位一體:三一神在同一個本質中有三個位格,彼此之間有緊密關聯,但卻又各自不同。
基督論:基督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
救恩論:我有必死的罪,唯獨藉著相信基督才能被稱為義,得到赦免,將來必有永生。
這三點是基督信仰的核心教義,彼此緊密相扣,缺一不可。請特別注意,少了哪一個都不行。
這三點也是檢驗異端的原則,自有教會歷史以來的各種異端思想、以及現今公認的異端教會,幾乎都無法通過這三點的檢驗。
換句話說,如果你的信仰少了任何一個,那就跟異端差不多了;要知道,信異端可是不會得救的。

二、相信的程度
問問自己,你對上述三點相信多少?
我不是要你解釋三位一體到底是怎麼在同一個本質中產生三個位格,也不是要你解釋耶穌怎麼可能又是神又是人,
那些都是神的奧秘,我不認為地上有哪個人能夠完全理解。
同時,我也不是在問你是否具備三位一體、神人二性、因信稱義的知識,即使你有知識,但你不相信也沒用。
我指的是,即使不明白這奧秘到底是怎麼回事,但你是否相信上述三點完完全全都是真的、沒有絲毫虛構的成分?
你真的打從心裡相信嗎?你真的信到骨子裡去了嗎?
哪天有人拿槍抵著你的頭,你寧願死也要相信到底嗎?
我曾遇過一個例子,當事人是資深基督徒,他知道神的三位一體,知道基督的神人二性,也了解因信稱義,他的神學知識無懈可擊;
但有知識不等於真相信,細問之下,我發現他不相信自己有罪;他不是不知道原罪的教義,也明白經文所說每個人都有罪,但他就是無法相信自己有罪。這真令我下巴快掉下來了!

我也曾經協助慕道友考察聖經,
他對於這些核心教義都沒有疑問,也直說自己相信這些教義是確實的,
但我發現他的信心並不是真的,而是膚淺虛假的,因為沒多久他就不想再看聖經了,
他的行為顯明了心中真實的想法,那些「我相信...」不過是場面話、虛應故事罷了。

基督徒啊,你真的相信這三點教義嗎?
你對這三點教義是停留在知識層面、抑或是進入到信仰層面呢?
你的相信是表面的、應付場面的嗎?或是打從心裡相信、信到骨子裡去、完全沒有疑惑呢?
你能不能夠說出:「我不知道三位一體是怎麼運作的,也不清楚耶穌怎麼能又是神又是人,但我堅定的相信這些都是真的。同時,我確信我有罪,更確信唯有藉著基督才能得到赦免」?

三、成聖的果子
真實的信心必定帶來真實的悔改
一個得救的人,必定在他的生命中結出成聖的果子。
我不是說基督徒必定能夠成為聖人,那是不可能的;教會是罪人的醫院,而非聖人的博物館。
成聖之路很漫長,神必定會帶領你結出某些果子,使你與以前不同;
也許你以前很自私,但慢慢學著多為他人著想;
也許你以前很驕傲,但慢慢認清自己根本沒有甚麼好吹噓;
也許你以前隨著私慾想幹嘛就幹嘛,但慢慢學著自律、學著接受神的管教。
同時,這些改變不是與他人相比,你不用跟別人比好或比爛,而是自己與自己比,
今天的你與昨天的你相比,哪怕只有一點點改善、一點點進步,或是前進三步又後退兩步都沒關係,那都是聖靈帶領你結出的成聖果子。

基督徒仍然可能犯下嚴重的罪,但即使如此,他也必定有悔改歸向神的一天,結出聖靈的果子。
例如大衛雖然是合神心意的僕人,但他與拔示巴犯下了姦淫罪,甚至為了她又犯下謀殺罪,
但他在神的帶領下,最終仍然悔改,重新歸向神。
一個至死不悔改、不能結果子的人,不是神揀選了他之後又把救恩收回,而是他當初根本沒有被揀選
即使他受過洗又上過教會,但那都是假的,沒有意義;他是稗子而非麥子,是山羊而非綿羊。

有一點必須要特別說明,這些果子的出現是在被稱義之後,而非稱義之前,基督徒是因信稱義,而非靠行為稱義
正如我在這篇《稱義&成聖:基督徒生命的點&線》提到的:
「稱義是起點,是一瞬間的事,而成聖則延續一生之久;兩者就像是點與線,稱義是起點,成聖則是一條持續延伸的線。」
基督徒的生命是從被稱義開始,成聖的果子自然也是在那之後才出現。
某些教會對慕道友的查經過程大有問題,一定要看到他們出現好行為才算是「過關」,才准受洗,
這根本是本末倒置,倒果為因。

以上三點是檢驗自己是否得救的方式,雖然簡單,但相當客觀,
它摒棄人的主觀感受,消彌模稜兩可的模糊空間,以客觀的方式做出檢驗。
你只需誠實回答:

  1. 你的信仰內容是否包括三位一體、基督論與救恩論;
  2. 你是否真的相信上述三點教義;
  3. 是否結出果子。

就這樣,沒別的了。




你得救了嗎?




2020年8月24日

[劄記]《基督教會史略》 第八章 李文斯敦與海外宣教



  • 由衛斯理推動的,是第一次大覺醒運動,第二次大覺醒運動則促成海外宣教浪潮。
  • 第二次大覺醒運動的背景:
    • 十七世紀法國大革命主張反教權主義
    • 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帶來的自然神論與獨神論(一位一體論,反對三位一體,不承認基督與聖靈;強調上帝是一個仁愛的法則,高舉人的理性與自由)
  • 第二次大覺醒運動隨著美國的西漸運動,逐漸普及全美。
  • 第二次大覺醒運動帶來的影響:
    • 平信徒興起,教會平民化
    • 新興事工的發展:青少年事工與海外宣教
  • 由於海外宣教必須具有全球化的視界、以及經費支援,因此與帝國主義的擴張無法分割。
  • 更正教的海外宣教比天主教起步甚晚,原因是最早擁有海權的國家是天主教國家(如西班牙&葡萄牙),更正教海權國家較晚出現(如英國&荷蘭)。
  • 海外宣教士由於工場環境遠不如母國的進步開放,因此難免認為當地落後、野蠻、無知,因此除了宣揚福音之外,也鼓吹西方化運動,這給當地文化帶來破壞,貶低民族自尊。
  • 威廉克理鼓吹海外宣教,帶動更正教的宣教運動。他到印度宣教,致力聖經翻譯工作,傳揚福音直至病逝。自他鼓吹之後,二十年間已成立十個歐美的差會。
  • 宣教運動對基督教發展帶來的影響:
    • 促進普世和一:在宣教工場中,需要各宗派齊心合作解決困難
    • 提升婦女地位:不少女性宣教士投身海外宣教,獨力負擔講道與聖餐工作,這在當時甚至是被禁止的。
  • 海外宣教的代表人物:李文斯頓,嚴格說來,他更像是一個探險家,遠甚於他自己宣稱的宣教士。他的三次非洲之旅開拓了世人對於黑暗大陸的眼界,但福音沒怎麼傳,他甚至拒絕酋長要求長期留駐傳道的邀請。




2020年8月12日

[查經]弗4:17-19(3)



17. 所以我說,且在主裡確實的說,你們行事不要再像外邦人存虛妄的心行事。
18. 他們心地昏昧,與神所賜的生命隔絕了,都因自己無知,心裡剛硬;
19. 良心既然喪盡,就放縱私慾,貪行種種的污穢。

保羅寫信的對象是以弗所教會,是一群領受聖靈、在恩典福音裡有盼望的人,
不過,17-19節描述的很明顯是不認識神的外邦人,他們有著虛妄的心,心地昏昧、良心喪盡,放縱私慾、貪行汙穢,既無知又剛硬。
保羅為什麼要在此討論外邦人的生活景況呢?
鍾馬田認為,至少有下列三個理由:

首先,明白那種生活,使我們能恨惡它、躲避它。
基督徒雖已受洗得救,但仍不時受到世界的誘惑,唆使他重回罪惡深淵的懷抱;
因此,明白那種生活的真實樣貌,瞭解它醜惡墮落的一面,有助於基督徒主動迴避誘惑。
其次,明白那種生活,使我們更能感激神為我們做了何等偉大的事情。
我們都曾經歷那種生活,當時像隻在爛泥中打滾、渾身髒臭,卻又喜愛爛泥、離不開爛泥的豬,
是神主動將我們拖出爛泥潭,將我們洗淨、換上白衣,此刻我們才了解以前的爛泥潭有多髒有多臭,感謝若不是祂,我們仍活在髒臭的爛泥中;
只有深刻了解罪人的生活,才能體會神的拯救充滿了何等的慈愛與憐憫。
最後,這使我們對傳福音的對象有更深刻的認識,明白他們真正的需要,並且更認識這項真理:
若不是神,人根本無力自救。

神的生命

18節中,和合本翻成「神所賜的生命」,
原文其實沒有所賜、或賜下的意思,單單只是「神的生命」。
那樣的生命是神自己的生命,是聖潔永恆的,
不信主的人,他們與神的生命無分,與它隔絕了。
事實上,人並非起初就與神的生命隔絕,
他原本與神有親密的交通,但因為亞當墮落,人喪失了神的生命。

雖然人墮落了,與神隔絕,但人心中仍保有對神的模糊意識,
這點從各個古文明就可以看得出來。
不論是古埃及人、印度人、中國人、蘇美人,無論哪一個民族,他們都有一項共同的行為:祭祀。
這顯明人心裡知道有一個力量、有一種存在是遠遠高於他們的、是他們無法觸及的、並足以宰制他們的,他們雖不明瞭那是甚麼,但心裡仍模模糊糊的知道有「神」的存在。
面對未知的大能與存在,他們出自本能的想要敬拜它,因此他們製造偶像,以滿足心裡敬拜的衝動。
然而這些並不能使他滿足,製造的「神」不能滿足他,他只能再次製造出另一個神,再次敬拜,但依然得不到滿足,
他的生活就在這種製造假神───敬拜───拋棄───製造假神中不斷輪迴,不斷耗盡。
他的心靈得不到滿足,於是失去價值感,也不瞭解自己的本質,不知道什麼是有價值的。
他花大半時間追逐虛榮,但心中總是沒有平安和安息,永遠沒有滿足。

為什麼不信的人、不敬虔的人與神的生命隔絕呢?
18節告訴我們:「因自己無知,心裡剛硬」。
不過,你知道他們對哪些事情無知呢?

一、神的榮耀
詩97:6「諸天表明他的公義;萬民看見他的榮耀。」
詩148:13「願這些都讚美耶和華的名!因為獨有他的名被尊崇;他的榮耀在天地之上。」
外邦人對此一無所知,他們不明白神的榮耀;若他們能看見,早就如詩人一般高歌讚美祂了!

二、神的永恆
雅1:17「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從眾光之父那裡降下來的;在他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
他們以為愛情是永恆的,於是歌頌愛情,
他們以為金錢是永恆的,於是追求金錢,
他們以為名聲是永恆的,於是沽名釣譽。
他們不明白只有神才是永恆的。

三、神的公義
申32:4「他是磐石,他的作為完全;他所行的無不公平,是誠實無偽的神,又公義,又正直。」
四、神的大能
創1:1「起初,神創造天地。」
詩104:28-29「你給他們,他們便拾起來;你張手,他們飽得美食。你掩面,他們便驚惶;你收回他們的氣,他們就死亡,歸於塵土。」
五、神的慈愛與憐憫
尼9:31「然而你大發憐憫,不全然滅絕他們,也不丟棄他們;因為你是有恩典、有憐憫的神。」
弗2:4-5「然而,神既有豐富的憐憫,因他愛我們的大愛,當我們死在過犯中的時候,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你們得救是本乎恩。」
六、神的審判
來9:27「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
他們嘲笑審判,以為胡作非為不必付出代價。
他們不明白神要毀滅仇敵、與所有不信祂的人,他們不知道他們是落在永生神的手裡。

七、神的統治
外邦人以為世界是由他們統治的,是他們的天下,
他們不知道神才是大君王。

這就是外邦人的真面目,
他們對神的事情一無所知,榮耀、永恆、公義、...他們一無所知;
他們骨子裡正是無知的一群人,他們滅亡的原因就是無知。
何4:6「我的民因無知識而滅亡。你棄掉知識,我也必棄掉你,使你不再給我作祭司。你既忘了你神的律法,我也必忘記你的兒女。」

明白外邦人是對神無知的一群人,對我們傳福音有甚麼提醒呢?
這提醒非常重要。
人有各式各樣的問題,例如親子關係、職場工作、人際關係、...,
我們經常以此作為傳福音的切入點,以「來教會可以豐富你的生活」、「聖經能幫助你教育孩子」、「聖經可以使你解決與父母之間的緊張關係」、「......」等,吸引人上教會、看聖經。
但你要知道,親子關係、教育問題、人生規劃、...都只是表面的,他們真正的核心問題是對神的無知,那才是真正致命的關鍵。
人不是因為生活空虛、或親子關係差、或與父母處不好而下地獄,他下地獄的唯一原因是不認識神,對神無知。
你用「來教會可以得到這個那個好處」作為引子,吸引人來教會,我沒有意見,但你必須清楚知道那不是福音,充其量只是傳福音的預備工作,只是個前菜,而主菜在後面;
福音的主菜是人的罪、與三一神為拯救罪人做了何等偉大的工作,那才是福音,也是外邦人無知的所在。
你用「來教會可以得到這個那個好處」把人吸引來教會之後,務必要讓他們明白福音真正的核心真理,否則就是幹了買櫝還珠的蠢事。
正如鍾馬田所言:
「我們不僅告訴人,他信主之後可以得到這個,得到那個,或者他的生活會全然改觀。不!我們的目的乃是要使人認識神。」

查經問題
  • 保羅為什麼要在此討論外邦人的生活景況?
  • 和合本翻成「神所賜的生命」,原文是甚麼?
  • 不信主的人,他們與神的生命有甚麼關係?
  • 人起初就與神隔絕嗎?
  • 雖然人墮落、與神隔絕,但他面仍有對神的模糊意識,因此人會做甚麼?他的人生呈現出什麼模樣?
  • 為什麼不信的人、不敬虔的人就與神的生命隔絕呢?
  • 他們對什麼無知?
  • 明白這些之後,對我們傳福音的內容有甚麼提醒?





2020年8月11日

[劄記]《基督教會史略》 第七章 衛斯理與福音主義

 


  • 進入十七世紀,天主教與更正教的教義爭論,已從主要的大方向轉移到枝微末節的辯論,枯燥乏味,逐漸與信徒的日常生活脫節。
  • 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促使中產階級與工人階級興起,中產階級希望從既得利益者手中取得話語權,工人階級則希望有更完善的福利與保障;但當時的教會無力做出適切回應。
  • 綜合以上原因,十八世紀時的英國出現了自由傳道者,他們大都沒有受過神學訓練,也未受教會按立,他們自由的在街頭直接面對群眾傳道,吸引的對象是平民百姓與窮苦大眾。最著名的有威特菲德與衛斯理。
  • 清教徒注重規律、自制,認為感情應當受到理性的約束;注重解經,講道以經文為中心。但奮興佈道家注重感情的刺激,挑戰群眾做出改變,講道的內容遠不及演說的技巧來得重要,那才是成功講道的關鍵。因此,釋經講道越來越少見,因為群眾不喜歡;講道逐漸轉成市場導向,群眾喜歡聽甚麼,講員就講甚麼。講道以講員為中心,不再以「道」為中心,講員比「道」更有吸引力。
  • 衛斯理出身聖公會,但受到莫拉維弟兄會(重洗派,敬虔主義)的影響甚深:
    • 不專注神學體系的建立,關注的是日常生活、群體關係、對神的主觀領受。
    • 贊成無限代贖論,認為救恩對所有人開放,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救恩,神並未預定某些人不得救。
    • 關注宣教。
    • 重視慈善工作。
    • 輕視神學研究,有反智傾向,斷言知識使人失去敬虔、理性與靈性不能並存。
  • 敬虔主義影響衛斯理很大,衛斯理也幫助敬虔主義廣為傳播,成為英美大奮興運動的重要元素。
  • 衛斯理認為自己的重生經驗(突然異樣的火熱、狂喜感覺)是聖靈的作為,稱之為聖靈的二次恩典。這促使靈恩運動的興起,五旬節宗甚至認為聖靈充滿的人都會得到超自然能力。
  • 衛斯理雖然一開始並沒有創立宗派的打算,但隨著循道派與聖公會越走越遠,在他去世後四年循道派終於獨立。





2020年8月5日

[劄記]《基督教會史略》 第六章 加爾文與更正教神學思想


  • 對馬丁路德來說,宗教改革是一樁突發事件,他事先根本沒有預料到會發生,因此他的作為是回應式的,回應外在對他的攻擊與懷疑;他的作品也是如此。他的神學思想是片段、不斷調整與擴增的。但加爾文不同,他是宗教改革第二代領袖,時間上有足夠的緩衝,而且他具有清晰的邏輯,建構出有系統的神學架構,為宗教改革奠定堅實的基礎。
  • 加爾文生平:
    • 出生在一個富裕家庭,父親原本要他當教士,後來又要他當律師,因此他放棄神學改讀法律。
    • 因為好友觸怒了反宗教改革人士,因此加爾文與他一起逃亡,並且重拾神學,投入宗教改革陣營。
    • 牧養日內瓦長達23年,直到去世。他以聖經管治當地,紀律嚴格。
  • 加爾文的宗教改革主張
    • 非常看重講道,講道成為改革宗崇拜的中心。因為他的重視,講道才被抬上崇高的位置,成為基督教的重要元素。
    • 講道不是人在說話,因此必須受到神的制約;唯一合法的講道是釋經講道,講道內容由聖經限定,講員不得隨己意修剪。
    • 聖禮儀式從簡,去除神秘部分,主日只保留講道與聖餐。
    • 在聖餐部分,拒絕天主教的變質說(餅與酒變質成為基督的肉與血),也對路德宗的合質說(餅與酒既有神性、也保有原本的物性)保留;他認為信心是聖餐效力的唯一媒介,藉著信心,信徒才能在聖餐中與基督聯合。
    • 教會最重要的職責是傳講上帝的話,其組織必須依此目的而設立。因此,最重要的職分是牧師與教師,長老負責管理,執事負責庶務工作。
    • 「信徒皆祭司」指的是屬靈地位平等,而非職分相同。牧師教師並不比其他人神聖,而是因為他們有特別的恩賜。
    • 重視信徒的神學訓練。
  • 加爾文的神學
    • 聖經神學:聖經具有4種特性:
      • 統一性:前後和諧,因此可以以經解經。
      • 權威性:是神的話語,具有最高權威,一切教義與傳統必須通過聖經檢驗。
      • 清晰性:人人都看得懂。
      • 充分性:聖經即可作為信徒生命的指南,無須其他補充。
    • 啟示觀:信仰與神學的起點,是因上帝向人啟示祂自己;否則人憑著自己的理性,無法明瞭上帝的真理。
    • 神論:
      • 神有絕對主權
      • 神持續的護理
    • 人論
      • 人在得救的事情上無能為力
      • 人已被罪扭曲,世上只有一個完美的人:基督。人只能透過基督,才能找到原本受造的樣式。
    • 基督論:三重執事───先知、祭司、君王
    • 救恩論:神將基督的義賜給人,這是被動的義。人在重生後努力成聖,這是主動的義。
    • 成聖觀:
      • 路德認為人徹底無能,不可能成為聖潔,因此一生都需要不斷的稱義。
      • 加爾文認為人在稱義後有了轉變,可以努力活出神喜悅的生命;他無法真正的聖潔,但必須努力追求成聖的生命,盡力使上帝得榮耀。
    • 預定論:五要點
    • 教會論:教會的功能───傳講聖道、施行聖禮、協助信徒活出聖潔(教育、執行紀律)
    • 社會觀:不是出世修道,而是入世行道;要在世界中實現信仰。
    • 經濟觀:一切都是上帝的,不是我們的,我們只是管家。因此生活應簡樸,禁絕奢華浪費。
    • 政治觀:政府的權力來自上帝,為要訂定法律,施展公權力,保障人民生活。
    • 文化觀:重視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