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1日

[劄記]《基督教會史略》 第四章 方濟各與中世紀修道主義的變革



  • 修道主義與苦修主義不同,前者指的是脫離社會,專注追尋某種宗教生活,大多是群體性質,後者是以某種特殊方法(長時間禁食、禁慾、禁語等)對付罪惡、獲得善功,多為個人進行。
  • 最早歷史:猶太教的愛色尼派在死海附近離群索居,過著隱修生活;早在二世紀時,有一群隱修士在埃及的沙漠定居,過著苦修生活。
  • 成因:
    • 隱修運動與新柏拉圖主義有密切關係。那是一種二元論思想,認為靈魂先存,否定肉體價值,若想要靈魂擺脫枷鎖得以升天,就必須克制各種慾望。靈魂本身可與上帝直接溝通,認識上帝的途徑是藉著冥想與祂溝通,達到天人合一。
    • 白色殉道對於隱修運動的風起也有影響。初代教會飽受逼迫,殉道士受到教會崇敬;但等到基督教被立為國教之後,再沒有殉道機會了,有人便主張隱居修道治死自己的肉體,是另一種殉道方式,稱之為白色殉道。這使得隱修受到信徒的肯定。
    • 基督教成為國教之後,所有人都自動成為基督徒,浮濫的結果便是信徒素質低落;某些人看不下去,索性脫離團體過著隱居生活。
  • 初期的隱修士往往用奇特方法表達敬虔,導致爭相模仿,教會大都不認同。後來由於亞他那修的努力(他在沙漠中受過隱修士的幫忙),逐漸得到教會的肯定。
  • 教會逐漸將隱修運動納入體制,以往個人的隱修逐漸被群體的修道院式隱修生活取代。
  • 修道主義的目的有二種不同的路線(以是否接受冥想作為分水嶺):
    • 與罪惡搏鬥(否定冥想)
    • 藉著冥想與上帝契合(接受冥想)
  • 中世紀教會最重要的修會制度是本篤修會制度,所有修院都要依循。本篤修會強調紀律、順服,所有修士都要服從院長。
  • 最初的修院吸引一般人民參加,但後來卻逐漸貴族化,原因是:
    • 修院有社會地位,成為修士可為家族增加影響力。
    • 修院提供代贖功能,修士賺取的功德可以抵消家族中的罪惡。
    • 不是每個貴族子弟都能分到土地,乾脆送去當修士。
  • 本篤修會在十一世紀達到巔峰之後,開始逐漸衰落,原因有:
    • 生活規章刻板、僵化
    • 國王與貴族無力供養
  • 十三世紀,托缽修會逐漸興起,主要有二:道明會與方濟各會。
    • 道明會起初的目標是為對付異端。
    • 方濟各會的主要目標是放棄一切、周濟窮人、過著清苦生活。不僅修士,修院本身也不應營利。
    • 後來兩個修會互相學習仿效,差異不明顯。
  • 與貴族化的本篤修會有別,托缽修會吸引平民參加,注入新活力,他們的宣教工作非常徹底,去到任何地方宣教,就抱定主意要成為當地人,並死在那裏。當時的元朝即已有方濟各會的修士進行宣教。
  • 當時的社會有大學,但學費高昂,而修會卻提供了另一個升學管道。只要有心鑽研學問,可以在修會裡儘情鑽研,無須擔心生活著落。因此托缽修會培育出許多知名神學家,如湯馬斯.阿奎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