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0日

給教會領袖的嚴厲警告 (惡園戶,太21:33-46)



33.你們再聽一個比喻:有個家主栽了一個葡萄園,周圍圈上籬笆,裡面挖了一個壓酒池,蓋了一座樓,租給園戶,就往外國去了。
34.收果子的時候近了,就打發僕人到園戶那裡去收果子。
35.園戶拿住僕人,打了一個,殺了一個,用石頭打死一個。
36.主人又打發別的僕人去,比先前更多;園戶還是照樣待他們。
37.後來打發他的兒子到他們那裡去,意思說:他們必尊敬我的兒子。
38.不料,園戶看見他兒子,就彼此說:這是承受產業的。來吧,我們殺他,佔他的產業!
39.他們就拿住他,推出葡萄園外,殺了。
40.園主來的時候要怎樣處治這些園戶呢?
41.他們說:要下毒手除滅那些惡人,將葡萄園另租給那按著時候交果子的園戶。
42.耶穌說:經上寫著:匠人所棄的石頭已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這是主所做的,在我們眼中看為希奇。這經你們沒有念過嗎?
43.所以我告訴你們,神的國必從你們奪去,賜給那能結果子的百姓。
44.誰掉在這石頭上,必要跌碎;這石頭掉在誰的身上,就要把誰砸得稀爛。
45.祭司長和法利賽人聽見他的比喻,就看出他是指著他們說的。
46.他們想要捉拿他,只是怕眾人,因為眾人以他為先知。

─ 南韓「汝矣島純福音教會」創辦人趙鏞基,貪汙130億韓元。
─ 德國天主教內部調查,在1946至2014年間,共有3677人遭到神職人員性侵。
─ 香港「基恩之家」教會彭偉業牧師被爆出撫摸他人私處、性侵醜聞。
─ 美國華人教會「基督之家第四家」常如武長老侵占教會750萬美元。
─ 台灣「基督教聖潔會」唐台生牧師於1998年性侵女教友,出獄後再度夥同8名小組長性侵13名女教友。

還需要我列舉更多教會神職人員的犯罪嗎?看似聖潔敬虔的他們,竟然與貪汙、霸凌、性侵等串連一起,其中不少人甚至是累犯。教會內種種不堪的罪行,令人不禁要問:「上帝的教會到底怎麼了?」
英國歷史學家Lord Acton曾說:「權力使人腐敗,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敗。」大哉斯言,此語放在教會中甚至更合適,因為教會大都呈現金字塔式的權力結構,且多數會眾對領袖有著「太多的信心,與太輕易的赦免」(請參「給年輕的事奉者—為什麼教會的領袖,會經常傳出性醜聞?」),使得本該是聖潔的教會反而成為舒服溫暖的犯罪溫床,較之世界尤甚。無怪乎耶穌要使用「惡園戶」的比喻,對神職人員發出嚴厲警告。

讓我們仔細看看這個嚴厲的比喻。

耶穌的第一句「你們再聽一個比喻」裡的「再」提供了一個重要線索:這不是一個單獨的段落,而是一連串事件的其中之一而已。為了正確理解比喻的含意,我們必須找出上下文,以便掌握整個文理脈絡。這一點無比重要,無論再怎麼強調也不為過。
往前回溯,起碼要從21:23開始。耶穌做了兩件事。

首先,宗教領袖質疑耶穌沒有權柄。耶穌在23-27節反駁他當然有教訓人的權柄,而且這權柄是從天上來的。這還沒完,他在28-32節指責宗教領袖們的敬虔只在口頭上,但卻沒有反應在行為上。
這就是整個脈絡:這一大段是耶穌對宗教領袖的回應與反擊。宗教領袖質疑耶穌不具有權柄,耶穌指出他當然有權柄,而且是來自天上;同時反擊宗教領袖的偽善、假敬虔,嘴巴說一套、實際是另一套。順著這脈絡,耶穌使用「惡園戶」的比喻進一步揭開他們的假面具,以及末後的下場。
不消說,這是一個關於審判的比喻,尤其專指宗教領袖。而且,耶穌巧妙的用他們自己的話來定他們自己的罪,就像當初先知拿單對大衛那樣,我們稍後會看到這一點。

在「惡園戶」的比喻裡,葡萄園有葡萄樹,周圍有籬笆,還有壓酒池。壓酒池也翻譯為酒醡,功用是將葡萄醡出葡萄汁,以便釀成葡萄酒。但在聖經中,壓酒池另有涵義。
啟14:19-20「那天使就把鐮刀扔在地上,收取了地上的葡萄,丟在神忿怒的大酒醡中。那酒醡踹在城外,就有血從酒醡裡流出來,高到馬的嚼環,遠有六百里。」
這段經文以譬喻的手法描寫神的憤怒。在末日審判時,天使要將所有不信的人全部除滅,他們就好似葡萄一般丟到酒醡裡被壓榨,不過流出來的不是葡萄汁,而是鮮血。流出的血匯聚成河,河深直到馬嘴的高度,廣達六百里。那是一幅非常血腥恐怖的畫面。
在「惡園戶」的比喻裡也出現了酒醡。但若你仔細看,酒醡在整個比喻中沒有其它描述了,即使把它刪去似乎也無損比喻的完整性。不過,耶穌這麼做有著深沉的涵義:酒醡預示著末日,這是一個關於神的憤怒與審判的比喻

比喻裡的指涉對象很清楚。園主是上帝,園戶是宗教領袖,葡萄園是上帝的子民,僕人是歷代的先知,兒子是耶穌。
園主委派園戶治理葡萄園,有如上帝委任宗教領袖牧養羊群;園主屢次派僕人收果子,好比上帝屢次派遣先知轉達警告;僕人遭到園戶殺害,正如先知遭到迫害。最後,園主派出兒子交涉也遭到殺害,則暗指耶穌的任務、他的身分、與即將面對的死亡。
弄清楚比喻的對象是很重要的。從上下文的脈絡、以及比喻緊扣著舊約歷史來看,這比喻是給當時的宗教領袖、以及現世的牧會者的嚴厲警告。

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園主,花了大筆金錢買下葡萄園,安設籬笆,挖好壓酒池,接下來你會做甚麼?
自然是細心栽種葡萄,以便釀酒營利。因為花了很多錢,你一定不放心全盤交給陌生人經營。就算要找人幫忙,你也會在一旁監看著,免得他們胡搞,中飽私囊。
但比喻裡的園主卻大大不同。他把葡萄園安設好之後,「就往外國去了」。他放心的把整座葡萄園交給園戶管理,甚至也沒有在旁邊監看,而是離開了。這顯出他的信任。
上帝也是如此的信任。祂信任領袖們能夠好好牧養、管理祂的子民。祂賜給他們權柄、自由與空間,讓他們發揮長處,而非事事插手、處處干擾。

但園戶顯然破壞了園主的信任。
園主派僕人去收果子,被園戶殺了。雖然經文沒有寫明原因,但合理推斷是貪心。園戶想把所有收成都占為己有,甚至把整個葡萄園都納入自己手中。他們的貪心到了願意為之殺人的程度。
宗教領袖也是如此。他們辜負了上帝的信任,把祂的產業視為自己的私產。他們要求更多的會眾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更多的金錢以塞滿自己那無底的口袋。他們眼中只有貪念,對上帝不再忠心。

園主派了一個僕人去交涉,被園戶殺了;派了第二個去,也被殺了。
如果我是園主,我會立刻把園戶全部解僱,換別人做。如果園戶抗拒,那就花錢找人把他們幹掉。但比喻裡的園主卻繼續派遣僕人去園戶那兒,這點很有意思。
一方面他給園戶悔改的空間,期盼他們能幡然悔悟;另一方面也顯明自己不是衝動易怒之人,他有耐心。
放諸整個基督宗教歷史,從舊約時代直到現今的教會,上帝也在忍耐那些胡搞的宗教領袖。祂並非耳聾眼盲。祂知道那班人胡作非為、苦待羊群,但祂仍在忍耐,給他們悔改的機會

到最後,園主不再派僕人前去了。這一次,他派了自己的兒子。
這舉措有著非凡的意義。畢竟,如果只是要顯出耐心,他繼續派僕人就夠了。但兒子的出現,標誌一個新階段的開始。祂的忍耐是有底線的,如今已進入最後倒數,那些硬著頸項不悔改的,將要面對末後的審判。這警告是對著當時的祭司長與長老說的,也是對著現今的牧師與長執們說的

園戶顯然沒把園主的兒子放在眼裡,他們一樣也殺了。為何他們要殺園主的兒子?經文寫著,「我們殺他,佔他的產業」。但請仔細想想,殺了兒子,園戶就能夠佔領葡萄園嗎?
關鍵在於園主是否活著。如果園主已死,園戶在殺了兒子之後,自然能順利霸佔葡萄園。但如果園主沒死,他們殺了兒子也沒用,葡萄園仍是屬於園主的財產。根據經文,園主一直都活著;為何園戶仍要殺他的兒子呢?
我們從理智分析可以得出「如果園主沒死,殺兒子也沒用」的結論,那是因為我們有理智。但顯然園戶沒有理智,他們的貪慾不只令他們殺人,也摧毀他們的理智
這正是罪人的真實樣貌。在面對貪婪、慾望之時,罪人是沒有任何理智可言的,他們完全被私慾控制,淪為魔鬼的奴隸。比喻裡的園戶就印證了這點,稍有理智的人都知道即使殺了兒子,葡萄園仍在園主手中;但已被貪婪掌控的園戶就像喪屍一般,沒有理智、只有慾望,為了滿足慾望,他們會毫不猶豫的殺人。
面對先知,他們殺了;面對耶穌,他們也殺了;只要有能力,他們對上帝更絲毫不會手軟,照樣「神擋殺神」。人天生有罪,是魔鬼的僕役,對上帝有著天然的敵意,愛德華茲的講章「上帝的仇敵」分析得非常透徹,我就不展開了,請自行參考。

園戶忘恩負義的行為顯然令在場的宗教領袖感到憤慨,他們絲毫沒察覺到這比喻是對著自己說的。當耶穌問道:「園主應該怎麼處置那些園戶呢?」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要下毒手除滅那些惡人,將葡萄園另租給那按著時候交果子的園戶。」
標準答案。
但令人發出會心一笑的是,耶穌大可以直接說出「園主除滅惡人,把葡萄園交給別人」,但他為何要反問宗教領袖?何必多此一舉呢?
斯諾德格拉斯在《主耶穌的比喻》精闢的指出,當初先知拿單也是這麼做的
撒下12:1-7「耶和華差遣拿單去見大衛。拿單到了大衛那裡,對他說:在一座城裡有兩個人:一個是富戶,一個是窮人。富戶有許多牛群羊群;窮人除了所買來養活的一隻小母羊羔之外,別無所有。羊羔在他家裡和他兒女一同長大,吃他所吃的,喝他所喝的,睡在他懷中,在他看來如同女兒一樣。有一客人來到這富戶家裡;富戶捨不得從自己的牛群羊群中取一隻預備給客人吃,卻取了那窮人的羊羔,預備給客人吃。大衛就甚惱怒那人,對拿單說: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行這事的人該死!他必償還羊羔四倍;因為他行這事,沒有憐恤的心。拿單對大衛說:你就是那人!」
大衛犯了重罪,拿單沒有單刀直入的指出他的錯處來,而是舉了一個令人憤慨的比喻。大衛中計了,暴怒的說出:「行這事的人該死!」拿單等待的就是這一刻。他冷冷地回道,「你就是那人!」
拿單用大衛的話定他的罪,耶穌也用宗教領袖的話定他們的罪,「你們就是那園戶!你們眼中只有貪念,沒有上帝;只顧著滿足私慾,卻全然不憐惜祂的羊群。將來你們要被除滅,由忠心的好牧人代替。」

耶穌進一步說,「匠人所棄的石頭已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這是主所做的...神的國必從你們奪去,賜給那能結果子的百姓。」
宗教領袖們一下子都懂了,原來這個比喻是指著他們而設的。匠人是宗教領袖,石頭指的是耶穌。耶穌明白指出,宗教領袖將要棄絕耶穌,但上帝要親自扭轉這件事,使被棄絕的反而成為基石、被唾棄的反而得著榮耀。世人雖然將耶穌釘死在十架上,但上帝要使他復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

而且,這句「神的國必從你們奪去」,我認為「奪去(airo)」這字翻譯得很傳神。康來昌牧師說得好,「因為他們覺得太穩了」。上帝長久以來的祝福、帶領,使宗教領袖們生活安穩、安逸,甚至開始散漫、擺爛、墮落,「我生來就是猶太人,上帝一定要祝福我;我生來就是祭司,平民一定要尊敬我,我生來就是大祭司,所有人都要聽我的」。
安穩的生活不僅使他們喪失活力、機警、熱情,不再活出上帝期許的生命,更使他們貪得無厭,無惡不作。這不是祂的僕人,不配牧養祂的子民,所以祂要把原本給他們的「奪回來」

上帝奪回來之後,要將他的國賜給能結果子的。這比喻的對象從宗教領袖推展到平信徒身上,似乎也合適:若宗教領袖不能結果子,就不配領導祂的子民;若平信徒不能結果子,就證明他根本不屬於天國家庭
譬如《丁道爾註釋》如此寫道,「這個國度的百姓必須能結果子,沒有人生來就注定是它的百姓的。」天國不是理所當然的,而是要努力追尋,甚至帶著一點危機感的。使徒曾如此叮囑:
腓2:12「這樣看來,我親愛的弟兄,你們既是常順服的,不但我在你們那裡,就是我如今不在你們那裡,更是順服的,就當恐懼戰兢做成你們得救的工夫。」
當然,選民早就被寫入生命冊中,他們的身分與地位是不會改變的;他們雖然已被揀選、必定得著,但要活得彷彿並未得著一般,要「恐懼戰兢做成你們得救的工夫」。上帝期許選民要活出新生命來,是朝氣蓬勃、果實纍纍的,而非混吃等死、因循苟且。
太3:8-9「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不要自己心裡說:有亞伯拉罕為我們的祖宗。我告訴你們,神能從這些石頭中給亞伯拉罕興起子孫來。」
如果有人抱著「我遲早會進天堂,我永遠都是牧師、長老、執事,一日上講台、終身佔講台;每個人都要聽我的,誰都不能反抗我,誰也不能拿我怎樣」的想法,下場就是「誰掉在這石頭上,必要跌碎;這石頭掉在誰的身上,就要把誰砸得稀爛」。





結語

上帝呼召某些人成為領袖,賜給他們能力、權柄以牧養祂的子民。但正如諺語所云,「你若要尋找魔鬼的蹤跡,別忘了查看一下教會講台。」某些領袖利慾薰心,拋棄了牧養的職分,反而仗著地位欺壓、苦待單純的會眾們。不要以為上帝不管事,這些人將要受到更重的審判。
康來昌牧師曾說,「神的恩典、權柄不是叫我們自大、自滿、自足的,是叫我們平安、喜樂、謙卑的。」願我們都能長久在上帝的恩典中,活得平安、喜樂、謙卑,而非自大、自滿、自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