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6日

你幾時見過這麼誇張的喜酒?太扯了! (娶親筵席,太22:1-14)



1.耶穌又用比喻對他們說:
2.天國好比一個王為他兒子擺設娶親的筵席,
3.就打發僕人去,請那些被召的人來赴席,他們卻不肯來。
4.王又打發別的僕人,說:你們告訴那被召的人,我的筵席已經預備好了,牛和肥畜已經宰了,各樣都齊備,請你們來赴席。
5.那些人不理就走了;一個到自己田裡去;一個做買賣去;
6.其餘的拿住僕人,凌辱他們,把他們殺了。
7.王就大怒,發兵除滅那些兇手,燒毀他們的城。
8.於是對僕人說:喜筵已經齊備,只是所召的人不配。
9.所以你們要往岔路口上去,凡遇見的,都召來赴席。
10.那些僕人就出去,到大路上,凡遇見的,不論善惡都召聚了來,筵席上就坐滿了客。
11.王進來觀看賓客,見那裡有一個沒有穿禮服的,
12.就對他說:朋友,你到這裡來怎麼不穿禮服呢?那人無言可答。
13.於是王對使喚的人說:捆起他的手腳來,把他丟在外邊的黑暗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
14.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

華人重禮數,我們對於喜慶宴客自然很熟悉,帖子該發給誰、紅包該包多少、出席時該穿甚麼、...都有不明說卻也心照不宣的規矩。當你仔細看耶穌「娶親筵席」的比喻,一定會對其中明顯不合理之處感到訝異。
讓我們進入比喻本身。

第一節「耶穌又用比喻對他們說」裡的「又」顯示這不是一個單獨的段落。我們起碼應該回溯至太21:23。還記得上次的「惡園戶」比喻嗎?這次的比喻就緊接著上次的「惡園戶」之後。
整個上下文的脈絡是這樣的:宗教領袖質疑耶穌沒有權柄,耶穌在23-27節反駁他當然有教訓人的權柄,而且這權柄是從天上來的。他繼續在28-32節指責宗教領袖們的敬虔只在口頭上,但卻沒有反應在行為上。
隨後,他以「惡園戶」的比喻指責宗教領袖對於恩典的錯誤理解。他們以為救恩、權柄、地位都是與生俱來的,誰都奪不走,上帝理所當然要賜福給他們。安逸的生活導致宗教領袖腐敗、墮落,與上帝期許的果實纍纍的生命背道而馳。耶穌嚴厲批判這種理所當然的態度,表示「神的國必從你們奪去,賜給那能結果子的百姓」。
這還沒完,耶穌繼續用「娶親筵席」的比喻加強批判的力道。


賓客乎?仇敵乎?

這是一場國王為兒子擺設的婚宴,規模之盛大、豪華自不待言。國王顯然早已預定並邀請某些貴賓參加。筵席當日,他再度派遣僕人邀請貴賓入席。令人驚訝的是,貴賓竟然不想去。
這真是開了我們的眼界啊!國王邀請你參加國宴,日期早已訂好,結果筵席當天你說不想去?這不是擺明放國王鴿子嗎?好個大膽刁民啊!
國王再次派僕人前去邀請,並仔細說明:「國宴就在今天,筵席都準備好了,豐盛菜餚都上桌了,請您赴宴。」他們對僕人竟然理都不理,轉頭就走。有的去田裡工作,有的去市場買賣,其餘的竟然抓住國王的僕人加以凌辱,並且殺了!
真是誇張到無以復加呀!國王先後兩次派遣僕人去邀請,他們第一次的無動於衷,顯出對於國王的蔑視;第二次的羞辱僕人並殺害,顯明與國王為敵。他們哪裡是國王的貴賓,根本是敵人啊!
總統請你參加國宴,你敢拒絕?他派秘書邀請你赴宴,你敢把秘書衣服脫了,狠揍一頓,要他向你下跪的羞辱一番,最後還殺了他?你真的敢這麼做?只有一種可能:你想發動叛亂,搞革命,推翻原本的政權。
古今中外,即使兩軍交戰,都盡量不斬來使。斬使者是一種明確的訊號:老子就是要戰到底,談都沒得談。

如果你是國王,為了兒子娶親而舉行國宴,邀請貴賓參加,但他們三番兩次不到,甚至還凌辱使者,殘忍殺害;你會怎麼做?
當然是發兵除滅他們!
上帝對罪人的呼喚也是如此。祂呼召了許多先知傳達旨意,要求罪人悔改,但他們不聽。不但不聽,他們還羞辱這些先知,甚至殺害。為什麼他們敢這樣對待上帝的使者?因為他們眼中沒有上帝,甚至根本仇視祂。他們殺了上帝的使者,擺明與祂開戰
在末日審判時,這些人必定要付出代價。

有些人以為舊約的上帝一天到晚在生氣,動不動就要弄個大洪水、瘟疫、地震,時不時高喊著「我要滅了你們,跟你們斷絕關係」。但祂不是沒有邀請,而是罪人根本不屑出席,祂不是沒有警告,而是罪人根本不當回事。罪人膽敢看輕祂、不理他、羞辱祂、反抗祂,等到末日審判就別怪祂不客氣
康來昌牧師說得好,「我告訴你們我要來救你們,但你們不要;我要來請你們,你們不要。那麼我要來審判你們,你們逃不掉。」


慧眼識珍饈

普通人眼中的劣馬,卻是伯樂眼中的名駒,慧眼獨具的才是識貨之人。
比喻裡的那些人根本不知道筵席的真正價值,以為只是諸多請客吃飯的其中之一,稀鬆平常,所以懶得去,隨便找個小理由作為塘塞。
邀朋友上教會不也如此?「我最近好忙,沒時間...我要參加媽祖遶境不能去...我是拜關公的...」他們以各樣理由婉拒你的邀請,這些理由恰恰反映出他們的認知。
在他們眼中,基督教只是許多宗教的其中之一,上帝只是許多神明的其中之一,主日只是許多宗教活動的其中之一。既然只是其中之一,那麼去不去也無關緊要;「反正我還有道教可以認識,還有觀音可以拜,還有繞境可以參加。」基督教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也沒關係,這就是他們的態度。
正如康來昌牧師所說,「(他們)沒有看到這是上帝的邀請」,而上帝是唯一的真神。


我哪缺這個?

你剛吃完一個便當,肚子飽飽的。有個同事走到你旁邊說,「走,我請你吃飯!」你實在吃不下了,「真是抱歉,我剛吃完便當,下次吧!」
國王請客吃飯,那些人為什麼不去?可能吃得太飽了,根本吃不下。康牧師說,「若你現在快要餓死,爬都爬去吃的。」
為什麼這麼多人不想來教會?因為他們覺得生命樣樣不缺,富有得很,哪裡稀罕上不上教會?只有被揀選、預定的少數人,才真正認識自己是飢渴的、缺乏的、不足的,唯有來自上帝的靈糧能餵飽他們。


因小失大

話說回來,那些人因為要去種田、要做生意而拒絕赴宴,可說是因小失大。他們不是說「啊抱歉,我那天跟人約好要去搶劫,所以不能出席」,種田做生意是正經事。從本質上來說,種田才有糧食,做生意才有收入,這都是應該的、是必要的,但他們的可悲在於看不見那上好的
他們的順序錯了:為了次要的而放棄了上好的。
正如《每日研經叢書》所述:「一個人很容易忙碌於現時的事,而忘記了永恆的事;被看得見的東西佔據得太多,而忘記了那看不見的、聽不見的世界的召喚,以致不能夠接受基督柔和的邀請」。


替補的賓客

回到比喻。
國王派人把那些拒絕出席的人都殺了。之後他要僕人「往岔路口上去,凡遇見的,都召來赴席」。僕人就到大馬路上,到十字路口四處找人參加,不論好人壞人都一律邀請。路加福音也記載了這個比喻,說得更生動:
路14:21-23「那僕人回來,把這事都告訴了主人。家主就動怒,對僕人說:快出去,到城裡大街小巷,領那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來。僕人說:主啊,你所吩咐的已經辦了,還有空座。主人對僕人說,你出去到路上和籬笆那裡,勉強人進來,坐滿我的屋子。」

國王要僕人四處去找人參加宴席,甚至要「勉強人進來」。為什麼要勉強?因為沒有人願意來。
罪人之所以能認識福音,哪一個不是被勉強而來?哪個罪人願意主動親近福音?祂邀請,沒有人接受;祂呼召,沒有人應答。就像比喻裡的國王,他好意邀請,但人們用各式各樣的理由回絕,沒有人願意參加。為了筵席能夠進行,為了福音能夠傳開,必須違抗罪人的天生意願,強迫他們參加。
祂的愛到怎樣的程度呢?宴席上有空位,他會不高興,一定要坐滿才行。上帝要拯救的人,少一個都不行,祂一定會拯救到底


謙卑再謙卑

被勉強進來的不是光鮮體面之人,而是「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這就是我們的真實面目。
每個人都是有缺陷的、不完整的。我們這些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根本不配出席上帝的筵席,但祂竟然主動邀請我們參加,這絕對是至高的恩典。
教會是上帝賜下恩典的管道之一。有人來到教會,吃得飽足之後,竟然鬼迷心竅、心高氣傲了起來,仗著自己的年資老、或讀過幾本書,時不時在網路上公開指責其他肢體,頤指氣使的態度使人側目。若這指責是出於對經文的正確解釋,那也令人服氣;但遺憾的是,往往都是私意解經,把自己的意思塞入經文之中,利用經文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因此,我們也應該求另一個恩典,求聖靈持續讓我們謙卑,知道自己不過就是個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與別人相比,我們沒有任何值得說嘴的;擁有的一切,全都是賜下的。既然如此,我們怎能不向上謙卑的感謝、向外謙卑的待人呢


你的禮服呢?

在宴席上,國王看到有人沒穿禮服,於是將這人趕出去。國王的地位何等尊貴,參加筵席的人怎能不穿禮服?不穿禮服,就是對國王的輕視
同樣的,上帝是何等的聖潔,來到祂面前的人怎能活在過去的罪惡生活?怎能不活出新樣式的生命?怎能不結出纍纍的果實?
這自然是給我們的警惕。我們的生命活出了新的樣式嗎?仍然結出果子嗎?我們這些枝子仍然連接在耶穌這棵葡萄樹上嗎?
恩典不是廉價的,無限的恩典帶來無限的要求。律法的總綱指出了一條明路:我們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我們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這樣的門徒必能活出新的生命樣式,一個榮神益人的生命。





結語

百物都已齊備,筵席即將開始。遺憾的是,祂的呼召卻遭罪人所拒,他們不能認清筵席的價值,更以為自己是富足的,有力量的,足以與祂為敵。歷史顯明,罪人拒絕祂的邀請,甚至凌辱、殺害祂的使者,擺明向祂宣戰。在末日審判時,他們必為此付出代價。
祂的筵席必要滿座。我們這些「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雖是候補的,卻是祂預定的賓客。但要切記,我們必要以纍纍的果實作為禮服穿在身上,作為對至高者的敬意、對祂無上恩典的適切回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