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5日

如果沒有耶穌...




我是個「歷男」,是個被EE耽誤的歷史愛好者。
閱讀歷史很有趣。越讀,越能體會大多時候的歷史彷彿是一條又長又直的河流,順順的向前推送,直到某個關鍵點出現,將河道鑿向另一個角度,劇烈的改變原有的流向。之後,河水再度靜靜地向前推送,直到下一個關鍵點出現。
「如果當時不是這樣,而是那樣...結果會不會不一樣」?這種"What If..."成了有趣的思考。

(以下是我個人的推想,思慮不周之處,方家勿深究)
例如以二次世界大戰來說,眾所周知是以軸心國戰敗、同盟國勝利告終。但事實上,在戰爭初期德國根本所向披靡,完爆所有對手:法國被亡國、波蘭被瓜分,一眾小國望風歸降,連蘇聯最精華的西半部都遭到佔領,幾乎快上演「莫斯科保衛戰」。只有英國藉著英吉利海峽勉強自保,但也岌岌可危。
但德國為何最終戰敗?
第一個原因是兩線作戰。攻下法國之後,德國暫停了攻擊英國的計畫。從此既要防著西線的英國,又要在東線攻擊蘇聯,軍事力量自然分散。試想,如果當初一鼓作氣攻下敦克爾克,俘虜灘頭上的所有英軍,使英國有生力量大減,並果斷執行海獅作戰渡海攻擊英國,拿下英國之後全力在東線對付蘇聯,二戰結局會不會不同?
德國戰敗的最重要原因是美國參戰,她的生產能力與資源是德國無法企及的。美國一參戰,戰爭天平自然朝著同盟國傾斜。美國參戰的原因是日本攻擊珍珠港。試想,如果沒有珍珠港事變,二戰結局會不會不同?

"What If..."使歷史更有趣。

──────

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沒有耶穌,這世界會怎樣?

對世界來說,立馬少了一個值得學習與效法的典範。耶穌生平有著太多金句與出乎意表的行為,在教育、商場、人生哲理、甚至危機處理等領域,他一直是個學習與探究的榜樣。你大概讀過《僕人領導學》之類的書籍吧。如果少了他,這世界可資效法的典範就少了一個。

對世界史來說,影響非常巨大。
羅馬帝國起初對基督教採取鎮壓的態度。但相傳君士坦丁大帝在天空中看到一個十字架形狀的火焰,並聽到「你會因此勝利」,因此就信了基督,沒多久甚至定為國教。之後更演變成「君權神授」,整個帝國的君權基礎與基督教緊緊綁在一起。
如果沒有耶穌,君士坦丁就看不到十架形狀的火焰,也不會定為國教。皇帝權力一旦與神權脫鉤,仍能繼續維持穩固嗎?羅馬帝國中後期仍是我們熟悉的樣貌嗎?若羅馬帝國的走向受到影響,整個歐洲史也必將不同,連帶影響了亞洲史、甚至世界史。
同時,若沒有耶穌,大概也沒有十字軍東征,以及因著東征而帶來的東西文化交流。耶穌一旦缺席,不僅文化史受到波及,對世界的金融貿易交流、民族的遷徙與融合等,都將造成無法估計的影響。

對天主教來說,影響很大。它的首任教宗是彼得,是耶穌的弟子。若少了耶穌,自然沒有彼得;沒有彼得,就沒有首任教宗。天主教還是現今的樣子嗎?我懷疑。

對基督教的影響呢?
基督教,顧名思義是一個以耶穌基督為基礎的宗教。沒了耶穌,就沒有基督教。

對猶太教、回教來說,由於他們本來就不認為耶穌是基督,因此沒有耶穌的話,對他們影響不大,頂多是少了一個先知罷了。

以上是從整個世界、或各宗教的角度出發。你我身為世界的一分子,自然不可能獨立於外。若沒有耶穌,對你我的影響是甚麼?

沒有耶穌就沒有基督教,教會肢體的基礎消失了。最明顯的影響是,我不會認識你,你不會認識我。我們雖然毫無關係,但有幾件事可以確定:我們周日早上必定睡得比較晚,每月的薪水不用繳納十分之一。
沒有了主日與週間聚會,我們的生活會有更多自主性,可控時間多出不少。沒有弟兄姊妹,我們可能少了一大群朋友,某些人可能因此過著比較封閉的生活。當然,另一些人將過著「多采多姿」的日子,隨著本性追逐各種慾望───包括歡樂、金錢、權力、性慾等。
關公、媽祖、觀世音菩薩可能成了我們膜拜的對象。有些人成為無神論者,除了自己甚麼都不信。

從「若沒有耶穌」的角度重新審視我們與他的關係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有了耶穌,的確使我們的生命更規律、不變壞,並認識一群好友;但以上這幾點,哪個宗教、或學習性社團做不到?
說到底,我們為何需要耶穌?我們從他那兒得到了甚麼,是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

因為我們有罪。我們需要除罪。

甚麼是罪?
與聖潔的上帝不相容的一切事物,都是罪。
聖經告訴我們,自亞當墮落開始,所有人天生有罪性,後天有罪行,他恨的是神,拜的是撒旦。他的心中黑暗,天良喪盡,對於任何屬靈的事情都沒有反應;想的都是罪,行出來的也是罪。他聽命於撒旦,沒有揀善棄惡的能力,成為神憤怒的對象。他根本不想尋求神,把所有屬靈的事情都視為愚拙的。這就是人的真實樣貌。
在罪的影響之下,人不但不尋求神,他甚至想把神從寶座上拉下來,自己坐上去成為神。
只有耶穌能除去我們的罪。他必須來到世上,擔負我們的罪,使我們成為無罪。

你也許會問,「我同意耶穌必須來到世上。但假如他不死,可以嗎?
答案是不行;他不能不死。
犯罪必須付出代價,「罪的工價就是死」。在舊約時代,透過祭牲的死,象徵人犯罪的代價已經轉嫁到祭牲身上,由牠們代替人死。但那只是一種象徵───也就是神學中的預表───指向耶穌。只有耶穌才是完美的大祭司,又是毫無瑕疵的祭物,他將自己獻上,代替罪人付出代價。
站在我們的立場,耶穌必須要死,他不能不死。只有他死,我們才能活;他若活著,死的就是我們。
甚至可以這樣說,耶穌降世就是來死的;他來到世上的最主要任務就是死,為選民而死。

你繼續問,「罪一定要有代價嗎?神既有能力又慈愛,為何不能說一句『我原諒你了』就抹去我們的罪?
Tim Keller對此曾有一妙喻。他說,你有個好朋友向你借車外出,結果不慎把後照鏡撞壞了。他把車開回來還你,表示自己沒錢,請求你的原諒。畢竟是多年好友嘛,你大方原諒他的疏失。現在,修理後照鏡的費用由誰出?你出。
犯錯就一定有代價。你理所當然可以向朋友求償,由他付代價。但你原諒了他,代價就由你付。原諒不代表不用付代價。
回到耶穌與救恩。犯罪一定要付出代價,那代價就是死。我們犯罪,原本應當由我們付上死的代價;但耶穌卻一肩扛起我們的罪,為我們死在十架上。
我們犯罪,耶穌買單,這就是救恩的簡明意義。

你更深入的問道,「我明白耶穌必須來,也必須死。但一定得是他嗎?別人的死能除去我們的罪嗎?
說得更仔細一點。假設你先天沒有原罪,後天也從未犯過罪,是個完美的義人。你有個最好的朋友,病得快要死了,你對上帝禱告:「神啊,你知道我是個義人,我願意為了我的好朋友而死,使他可以上天堂。」請問可行嗎?
在神學上,這種行為叫做「代贖」。代贖的能力,由代贖者的身分決定。
如果世上真的有義人,他的死只能使他自己上天堂,不能為他人代贖,因為他只是人,不能為另一個人代贖。
但耶穌不同。他是人,也是神,既是個完全的人,也是個完全的神。他具有神性與人性,神人二性「不相混亂,不相交換,不能分開,不能離散」的共存著。
由於他是人,所以他才能夠死;由於他是神,所以他的死具有代贖的能力,能夠將我們從罪與死的牢籠中贖出來。這事沒有別人能做。

你又問,「我了解耶穌必須死,但假如他不是死在十架上,而是死於心肌梗塞、癌症、意外,或睡夢中自然過世,可以嗎?
聖經沒有說為何耶穌必須死在十架上。但我認為,可以透過這段經文探求其中的原因。
林後5:21「神使那無罪(無罪:原文是不知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他裡面成為神的義。」
此處有個經常遭到忽略的重點。耶穌背負我們的罪,成為甚麼?是罪人嗎?
請看仔細喔。經文說他「成為罪」。他不是成為罪人,他成了罪本身。你想像得到的任何罪,例如殺人、姦淫、搶奪,或是社會新聞中看到的虐待嬰兒、殘殺父母、跨國詐騙、...等,這些令人髮指的罪,現在就是耶穌本人;他自己成為罪的本身。
上帝對罪人可以寬容,就如祂對預定的選民一般,耐心等待他們回轉歸正,甚至連他們犯罪的代價也找人背鍋。但祂對「罪」能夠包容嗎?能夠寬恕嗎?罪與上帝是不相容的,與祂的本性相違背。祂不能寬容罪,祂必須嚴厲的對付罪,否則祂就不是公義的。
因此,祂將自己的獨生子押到十架上,以當時最嚴厲、最殘忍的刑罰施加在耶穌身上,因為他為我們成為了罪的本身。
而那時我們在哪兒呢?我們不認識他,不相信他,仍然在罪孽裡打滾得不亦樂乎。我們嘲笑他,「你戴著那荊棘王冠,倒還真像個王啊!」「如果你真的是王,為何不自己走下來?哈哈。」
但他依然堅定的為我們死。「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這是神的愛。

如果你是約瑟、或瑪麗亞,當你在十架旁看著自己的孩子以如此羞辱又痛苦的刑罰死去,你會不會後悔生下他?
試著揣麼那場景,哪個父母能忍心看著自己的孩子這麼痛苦?處刑的過程長達數小時,誰能看著自己的孩子臉孔扭曲,逐漸窒息,終於呼出最後一口氣?
我一定後悔生下他。
上帝看著這一切,祂的目光始終注視著愛子。耶穌的痛、呻吟、呼求、窒息,祂都看在眼裡,但祂沒有後悔。因為祂愛我們。祂知道,祂的兒子若不死,我們就不能活。只有祂的兒子死,而且必須死得嚴厲又殘忍,我們才能活,而且活得有力量、有盼望。

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