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會歷史仍然對現今的基督徒產生影響;它不只是歷史,而是傳統。(傳統是活著的歷史,歷史是死去的傳統)
- 改革傳統是必須的,但得站在傳統內;在傳統外的改革只會把這個傳統毀掉,而不是改變。
- 傳統能否通過時代的考驗,端看是否仍有人投入它、繼承它。我們一方面投入、繼承某種傳統,一方面也在面對時代的挑戰中,對傳統做出修改與調整。在修改與調整中,我們批判前輩的權威,同時提出自己的見解。因之,我們既是傳統的繼承人、也是改革者。
- 福音派接續改教者、初代教父的傳統,一脈相承;但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可不是,他們是從石頭中蹦出來的。
- 司徒德終身事奉萬靈堂(All Souls Church),是福音運動的代表性人物。
- 自宗教改革開始,英國聖公會便有高教派與低教派,高教派捍衛皇室與主教制度,低教派貫徹加爾文主義,兩者時有衝突。高教派後來大都轉投自然主義神學,低教派仍恪遵加爾文主義。
- 司徒德與鍾馬田的爭論:1966年,鍾馬田在全英福音派會議擔任講員,提到普世教協對福音的純正性產生威脅,呼籲信徒應離開充滿不信者的教會,自組新教會。司徒德擔任主席,公開反對鍾馬田的說法,兩人激烈爭論。結果願意從聖公會獨立的只有少數。(美國福音派傾向從原本的教派中獨立,但英國注重傳統,不易分裂)
- 受到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影響,十九世紀的德國誕生了自由主義,它沒有固定的神學理論,而是一種神學態度,為了適應世界[尤其是自然主義(只能夠透過自然方法解釋,不可訴諸超自然因素)與人本主義(只關心人所能體驗的世界)],即使是再關鍵的教義,他們也都願意修剪。主要有三種進路:
- 哲學:康德在知識論下了限定,黑格爾將歷史元素引入神學。
- 神學:除去超自然元素,將神學轉成人類學,代表人物有士來馬赫及立敕爾。
- 聖經研究:從人文與歷史角度解釋聖經,批判傳統。
- 啟蒙運動採取實證主義,認定只能藉由可經驗的方法進行解釋,拒絕神學解釋,並對無法以經驗驗證的東西不予評論。因此拒絕討論宗教問題。這也是自由主義神學家的立場。
- 自由主義"重整"後的基督教信仰:
- 聖經論:聖經是人的作品,是人對上帝理解的紀錄,與其他書籍無異,都必須經過測試與批判。
- 三一論:反對三一論,因為無法用理性解釋。他們寧願接受獨神論(一位一體論)。
- 基督論:耶穌基督不是道成肉身的上帝,只是一個道德模範與榜樣。
- 人論:人無原罪,墮落不是先天的、而是後天的,是受無知蒙蔽。人有能力行善,只要有適當的啟發教育,他就能自我救贖。
- 宣教觀:基督教只是一個宗教,與其他宗教無異,因此無須改變別人的信仰,只要和平對話即可。
- 基要主義是為了對抗自由主義而來,主要有兩個群體:時代論的前千禧年派與普林斯頓學派的加爾文主義。神學內容有四:
- 十九世紀福音主義奮興運動的產物,注重靈命更新。
- 受蘇格蘭的常識實在論的影響,認為那些超乎人感官經驗的東西,仍是真實存在的。
- 受聖潔運動影響,重視內在經驗,追求道德轉變。
- 反對自由主義、反對高等批判、反對一切與傳統教義相牴觸的主張,如進化論。
- 基要主義的五大要點:
- 聖經完全由上帝啟示,完全無誤。
- 耶穌由童女所生(超自然神跡)。
- 基督代贖。
- 基督從死裡復活(超自然神跡)。
- 基督在世行神跡。
- 基要主義的神學立場:
- 上帝論:反對自由主義者所說「上帝就是愛,所以沒有最後審判與永刑」。
- 人論:堅持人性徹底敗壞,無法自救。(但對於人的能力與價值太過否定)
- 基督論:堅持基督代贖,反對把基督看成是教師或榜樣。
- 宣教觀:基督教是唯一真實與正確的宗教,因此非常重視傳福音。
- 聖經論:聖經是上帝的啟示,不是人的作品。
- 基要主義太過注重對抗性,時有情緒性反應,對於科學極端排斥,因此給人無知封閉的印象;再加上他們對於社會、文化的立場消極,放棄在社會上的發言權,削弱了影響力。美國有不少無知的爛佈道家打著基要主義的名號招搖撞騙,更導致世人的反感。綜合以上,基要主義無法獲得社會多數的認同。
- 一九四0年代開始,部分基要主義者推行改革,一方面堅持教義,一方面在社會事務上積極投入,在學術上開啟對話,他們放棄基要主義的負面名稱,自稱為「新福音派」。
- 福音派繼承自基要主義,神學主張重點如下:
- 聖經的充分與權威
- 基督代贖的唯一性
- 個人悔改的必須性
- 傳福音的必要性
- 福音派與基要主義的差異
- 重視聖經研究
- 不迴避任何神學性的批判與詮釋
- 對學術研究持寬廣態度
- 對社會與文化持正面態度
- 福音派運動是一個跨宗派的運動,不管是長老會、循道會、聖公會、...,都可以說自己是福音派,無須搞獨立分裂。因此,易於推動普世性的組織與運動。
- 由於福音派崛起,自由主義在二戰後逐漸沒落。
2020年9月3日
[劄記]《基督教會史略》 第十章 司徒德與福音派教會的發展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