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中,透過斯托德、鍾馬田、羅賓森、蔡麗貞等教師的論述,
揭露了「釋經」與「講道」的關係密不可分,
甚至可以這樣說,沒有建立於釋經的講道,無異於屬靈的迷幻藥。
會眾若沒有警覺心而囫圇吞下,當下不會有任何異狀,甚至覺得有點飄飄然、有點興奮有點High,
但日子一久,屬靈營養不良、身心戕害是必然的現象;
更慘的是,從此他只喜歡迷幻藥,完全不想吃、也無法吃屬靈乾糧了。
同時,藉著這些牧師、教授的著述,我們也明白釋經是一條苦路,要投注時間、精神,下足了苦功夫才可能有收穫,
沒有任何輕鬆簡單、一蹴可及的捷徑。
這是講員的最大使命,他們被呼召即是為此。
「牧師們必須解釋神的話;他們原是為此而蒙召。」1
很有趣的,在這些著作中,他們都一致強調「上下文」的觀念與重要性,
因此在本篇中,我也把重心放在「上下文」。
這並不是說字義研究、文體差異、史地背景、...不重要,
而是若要減少私意解經的情形,只要能夠掌握了經文的上下文,就能夠比較準確的掌握經文真正的涵義,以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經文中。
這一篇可以看做是上一篇的續集,如果以重要性而論,這篇甚至更重要一點。
我們將藉由這些牧師與教授的著作,一窺釋經的核心之一;
如果你對於其它的解經技巧、錯謬有興趣,請自行參閱相關書籍,例如Grant R. Osborne教授的《21世紀基督教釋經學》、D. A. Carson教授的《再思解經錯謬》等書。
如果剛開始進入經文研究,「字彙」大概是最先著手的項目,
畢竟經文是由各種字詞組成,而且在前人的辛勤努力之下,現在研究字彙非常方便,
甚至連APP都能查閱原文的字義,跨入的難度比較低。
剛開始進行字彙研究常常可以帶來許多成就感,進一步激發讀者更投入研究之中。
事實上,字彙研究給講道帶來許多亮光,講台上的牧者也往往樂於分享這些成果,但有時候實在是太超過了,你可能聽過講台這麼講:
「XXX的希臘原文有8種意思,第一種意思是...第二種是...第三種...」,
這是查字典比賽的成果分享嗎?
我們要聽的,是上帝藉著這段經文告訴我們甚麼訊息、以及它與我們現在的處境如何關聯起來啊!
字彙研究很好,也很重要,
但這不是解經時首先要做的事情,
羅賓森在他的《實用解經講道》這樣說:
「在我們處理聖經時,首要關心的不是個別單字的意思,而是聖經作者藉著所採用的單字群所要表達的涵意。」2
為什麼研究字彙不是第一步呢?
因為字彙必須受到上下文的規範與定義,
也就是說,字彙所處的上下文,決定了這個字彙應該採取哪一種解釋,
一個單字往往有好幾種不同的意思,
例如「機車」,可以指一種兩輪的交通工具,也可以用來罵人苛刻、難相處,但你怎麼知道要用哪一種意思來解釋?
當然是看上下文啊!
如果它的上下文是「...今天早上沒塞車...上班騎不到半小時就到公司...」,
你就可以確定這裡的「機車」不是一句罵人的話。
因此,研究整個段落───亦即上下文───的涵義,才是解經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步驟。
「意義並不只從單字而來,單字必須按照它們在片語、子句、句子與段落中的用法而加以瞭解。」3
講道,由解經而來,
甚至可以這樣說,講道是牧者對於經文研究結果的呈現。
鍾馬田認為:
「準備講章時,應該始於一段或一節經文的解經...你不能始於某種想法,即便是正確的、好的想法。」4
解經的第一個步驟,
是弄清楚這個單字所處的段落到底在說甚麼,也就是這段上下文的原意;
這才是聖靈真正的默示。
在準備講章時,鍾馬田有一個絕對的原則:
「必須忠於經文,而且必須理解經文的上下文,這是一個絕對的原則。...必須把經文放在段落之中,找出字裡行間與整段的意思。」5
他在代表作《以弗所書解經 卷六:婚姻.家庭.工作》中,再次強調:
「把一處經文放在它的上下文中來思考是多麼重要,而將其單獨抽離出來看待又是何等危險!」
羅賓森正確地指出:
「為要瞭解一個段落或分段,我們必須解釋它如何從上文發展而來,以及它與下文所說的有什麼關係...以免我們在上帝的名下宣告了聖靈無意傳達的話話。」6
把經文真正的涵義宣告出來,神聖的力量自然伴隨而展開,
這真是給講台的牧者們最好的提醒。
斯托德在《當代講道藝術》也如此強調上下文的重要性:
「要極其熱切地從原文和上下文中確定每一經文真實、正確和主要的意義。」7
只有如此,才能確保解析出來的含意是經文的原意,而不是你自己、或任何人的意思;
「我盡力將聖經的原意清楚呈現出來,而不是把我認為可能有的意思硬加進去。我始終懷著異常謹慎的態度:在解釋一段經文時,我只講聖靈的心意,不多也不少。」8
看到重點了嗎?
講道在於「清楚呈現」經文的原意,而不是把牧者個人的意思假借經文塞給會眾;
聖靈透過經文默示了什麼,牧者就該表達什麼,絕不增添也絕不刪減。
與字彙研究相比,上下文的研究比較辛苦,
需要大量的練習,投入心思精力進行反復的研讀、推敲,
在這過程中,要把自己的所有前設放下,試圖完全進入經文當時的時空背景裡,
而且需要被裝備,語意學、歷史、地理、聖經神學、文法結構、...等,
因此要研究得透徹又專精,實在不容易。
當然你隨便看個兩分鐘就呼嚨一下「我跟你說,這段就是在說...」也行,
但會眾只要稍具神學知識的話,很容易就被看破手腳了。
斯托德嚴厲的警告這種散漫敷衍的牧者:
「要戒絕懶散隨便的解經!我們必須騰出時間深入研究經文,直到掘出其中的寶藏。我們自己必須先吸收經文的資訊,才能有信心地與他人分享。」9
同時,他也不斷提醒講台事奉應有的正確心態,
那是一種完全謙卑、完全順服在聖靈默示的經文權柄之下,以一種忘我的態度傳達聖靈的話語:
「把自己帶回到聖經作者的環境中,直到我們開始思想他所思想的,並感覺他所感覺的。」10
「不是把我們的看法當作他寫作的原意,以致他的見解與我們的相同;反之,我們要努力深入他的心思,使我們的見解與他的一致。」11
「每一段經文都有一個最重要的思想。我們需要誠實以明察這最重要的思想,並拒絕曲解或照己意強調經文的試探。」12
綜觀教會歷史,
每一次的屬靈復興,都奠基於扎實的解經講道,司布真、愛德華滋、摩根、...均是如此;
就像斯托德所說:
「我相信講道,我更相信,要使教會恢復健康與活力,或帶領會眾在基督裡長大成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恢復真正的講道,忠於聖經、針對時代的講道。」13
本於忠實解經的講道,是我衷心的期盼。
但於此同時,忠實解經的講道也是對台下會眾的挑戰,
長久以來,會眾的耳朵已經被奇怪的講道內容給慣壞了,他們喜歡聽有趣的、好笑的、輕鬆的,喜歡台上說一句、台下應兩句的插科打諢式聊天,也喜歡聽牧者說些自己的瑣事當作娛樂消遣;
會眾完全忘了他們是來聽上帝的話語,
這是一個無比莊嚴的時間,應當以無比慎重的態度聆聽。
我甚至聽過某些評論講道的言語:「今天的講道不太好...都沒有互動...也不好笑...」
曾幾何時,會眾竟開始以有無互動、是否有趣作為評論講道的指標了?!真是只能求主憐憫我們!
解經講道正是對這種散漫的心態發出挑戰:「你們出去到底是要看什麼?...你們出去究竟是為什麼?...」(太11:7-8)
因此,
解經講道同時對台上與台下都發出挑戰,要求回歸到聖經的權柄之下,
不是只有台上的牧者必須戰戰兢兢的努力裝備自己,台下的會眾也必須重新檢視自己對於主日的態度是否合乎神的期許,
我相信,
台上台下若能如此惕勵,這必然是一個合神心意的教會。
註
1. 《當代講道藝術》,CH.3
2. 《實用解經講道》,CH.3
3. 同上
4. 《講道與講道的人》,CH.4
5. 《講道與講道的人》,CH.10
6. 《實用解經講道》,CH.3
7. 《當代講道藝術》,CH.3
8. 同上
9. 《當代講道藝術》,CH.5
10. 同上
11. 同上
12. 《當代講道藝術》,CH.6
13. 《當代講道藝術》,結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