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7日

『講道是什麼?』之三 「講道的基礎與形式」



第一篇文章中,我們藉由斯托德、羅賓森、鍾馬田等牧師與神學家,
瞭解了講道的必要性,
第二篇文章中,更在耶穌、使徒、教父、...的身上,
看到他們對於講道的執著與熱情;
到目前為止,你可能與我一樣,都認同講道在現今的教會中依然有無與倫比的重要性,
接著,我們將逐步進入關鍵問題:
「講道有哪些形式?」
「講道的根本是什麼?」
「講道應該講什麼?」
「如何分辨好講道與爛講道?」
同樣的,本文的根據依然是斯托德、羅賓森、鍾馬田、曾思瀚等人的著作(在第一篇文章中已有說明),
同時也參考了桂丹諾(Sidney Greidanus)博士的《從釋經到講道》。






一、講道的基礎


說到講道,
你我應該都同意,講道在於把「道」說清楚、講明白,使群羊得著牧養,
那麼,「道」從何處來?
自然是依著正意分解經文而來。
不要以為這是廢話,
事實上,許多的講道之所以爛,正是因為靈意解經、過度引申,脫離經文的基礎。
講員若沒有良好的神學訓練,很容易落入私意解說的窘境,
因此,講道的基礎在於神學。
斯托德如此說:
我們怎樣才能夠...有效地講道?...神學比方法學更重要。...講道學係屬於實踐神學的範圍,沒有堅實的神學基礎就無法教導。
講道的確有些原則可以學習,習慣也可以培養,但我們很容易過度信賴這些。技巧只能使我們成為演說家:如果我們想做傳道人,神學才是我們所需要的。如果我們的神學正確,我們就具有一切必要的基本見識,曉得應該做什麼,而且有一切必要的動機,促使我們忠實地做應做的事。1
鍾馬田對於講道與神學的關係,也有中肯的看法:
講道必須始終是神學性的,總是以神學為基礎。2
他更進一步說,講員必須有系統神學的訓練,
這能夠幫助講員對於聖經有更高層次的全面了解,而不只是某一書卷、某段經文而已,
並使得講道內容不會互相衝突、前後矛盾,且合於聖經的教導:
對於傳道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必須有一套系統神學...這套源自聖經的真理體系,永遠應當作為講道的背景與決定性因素。3


但可笑又可悲的是,
在現今的教會中,神學訓練不重要了(更遑論系統神學),
講員往往沒有任何神學訓練,只憑著有熱誠、會做事,就被按立成為全職事奉者,上台講道;
此處的「神學訓練」,並非專指神學院文憑,
畢竟,以解經講道聞名的鍾馬田,也沒有神學院學歷,
但他憑著驚人的苦修、專注與毅力刻苦自學,終成一代大家;
他的講台散發出無比的能力,祂的講章造就了無數的天路客們,
他的一生應該成為那些沒有神學院文憑的講員的榜樣。


但這樣的路,太苦、太累,不是每個人都願意投入這麼多心血,
於是「演說技巧」就順勢取代了「神學訓練」,
講台成為他們賣弄的舞台;
例如,配合情節,加入做作的低語、哽咽;
過份誇大的肢體動作、讓人分心的道具;
在明明不是重點的地方,突然的加大音量、甚至嘶吼吶喊,
往往讓我們陷入錯覺:我走錯地方了吧?這明明是舞台劇啊!
或是因為神學訓練不足,解經也解不出什麼有養分的東西,
只好以笑話、故事、個人經歷作為主軸,經文淪為配菜。
這部分留待後面的文章繼續談。


講員不是演員,
講員作為聖經與群羊之間的橋樑,必須要有一定的神學訓練,最基本的要求是,
至少必須是個業餘的神學家。4
加爾文這樣說:
任何人若不先做個好學者,就無法做個好傳道人。5
司布真也有同樣的信念:
不學者無以為師。在研究方面不再撒種的人,在講臺上就沒有收成。6


再者,講員必須忠誠,
他是個使者、是個受託人,要把神的聖言宣揚開來,
請注意,是神的話,而不是他自己的話:
講道的經文一定要取自神的話。解經者首要的資格就是要曉得我們是神所「託付」的真理之守護者、福音的「受託人」、「神奧秘事的管家」。7


他們必須知道,他們是受到限制的一群人,
他們不該有自己的立場,神的立場就是他們的立場,
他們不該有自己的想法,神的想法就是他們的想法;
基督教的傳道者受到一定的限制。...我們確實可以這樣說:全能之神已經為他定下不可越過的界限。他不能隨意捏造或選擇他的資訊:資訊已經交托給他,他的任務就是向聽眾宣講、解釋、推薦。8


二、講道的形式


非常令人驚訝的,
無論是身為牧者的鍾馬田、斯托德,或是身為學者的羅賓森、桂丹諾,
他們都一致認為,最好的講道形式是解經講道,
這與我們(尤其是華人圈)熟悉的專題講道大異其趣。
斯托德認為,不論是否有特定題目(例如特定節期的講道),
所有的講道都應該是解經講道,他如此說:
依他們的說法,講道可分為專題講道和根據經文的講道。...
我自己無法同意(有時甚至不許)人們把解經講道歸於許多講道類型中的一種。我認為真正的基督教講道都是解經的講道。9
羅賓森則從能力的角度,談到解經講道:
神藉著經文的講解面對人,...
最能帶著神聖權柄有能力的講道,就是解經講道。10


不過,「解經講道」四個字,可能會混淆我們,
以為這就是逐章逐節的講道;
逐章逐節的講道非常好,我自己就很喜歡,許多偉大的神學家也都這麼做,
例如路德、加爾文、...,近代的有鍾馬田、博愛思等,
潘霍華給予這種講道極高的評價:
加爾文、路德、及慈運理等著名的宗教改革家,都建議按聖經書卷逐次講道,...以解經式講道對會眾傳遞信息的結晶。
若是沒有(解經講道)...,宗教改革將永遠不會發生。11
我看過其中一些書,受益無窮;
如果可以,我非常希望教會也能秉持這種優良的傳統,逐章逐節的講道,
但很可惜的,也許礙於人的想法,或是神學訓練的不足,抑或是兩者皆有,
始終沒能看到。


「解經講道」,更像是講員面對經文的態度。
斯托德這麼解釋:
它所指的是講道的內容(聖經真理),而不是講道的方式(逐節的說明),解釋聖經是要清楚呈現經文的原意,予以闡明。解經者將似乎關閉著的經意撬開,使隱藏的顯著,使糾結的解決,並使密集的展現。解釋(exposition)的相反詞是「強解」(imposition),意即把經文所沒有的意思硬加上去。12
解經者的責任乃是闡明它的意義,使它得以清楚、明白、正確、適切地傳達資訊,毫無增刪或曲解。」13


解經講道能夠讓群羊心安,
因為在講道中,經文是唯一的主人:
在解經講道之中,經文既非平常與講道主題無多大關聯的開頭,也非發表一些雜思的好藉口,而是規定和控制講道內容的主人。14
鍾馬田這樣說:
一個絕對的要求───忠實。你必須忠於聖經經文。15


你的講道,是解經講道嗎?
羅賓森說,講員只需自問這個問題:
你身為講員,是嘗試用經文支配你的思想,或是用經文去支持你的思想?16
一個忠誠的講員,必須完全順服他面對的經文,
完全以經文作為他的主人,他只不過是僕人;
即使經文與他的文化、價值觀、過往的認知相衝突,他都必須立刻做出調整:
他必須願意重新檢討自己的教義信念,並拒絕他所欽佩的老師的判斷。倘若這些與聖經作者的概念有所衝突,他必須使自己先前對聖經的瞭解作180度的回轉。17


至於專題講道,這是我們最熟悉的,
早在一個月、甚至一季、半年之前,講道題目就已經定下了,
講員從題目著手,建立大綱,找尋相關的經文。
但這種作法有個非常危險的地方:
容易流於作文、而非解析經文。
講員面對經文時,早已預設了立場(意即他認為題目與經文之間的關聯性),
經文在這種預設立場的解析之下,往往被分解出它原本沒有的意思出來;
更誇張的是,
在他未看經文之前,講員根本早已擬定好講道的大綱與內容,
最後再找幾段看似相關的經文作為綴飾;
有個弟兄形容得很傳神:「先開槍、再畫靶心。」
在某些沒有神學訓練與裝備的講員身上,這種現象非常普遍,
你如果專心聽、並認真看他使用的經文,就知道這不是神的講道,而是人的作文。
對於這種情形,羅賓森發表了他的看法:
專題式解經講道要面對一個特別的危險,亦即講員先把一些東西讀進經文裏去,...完全忽略了該段經文的文脈。他也可能被誘惑去堅持那在聖經中作者沒有說的東西。18
鍾馬田更是反對:
不應該做主題類的講道。...信息應該直接源自聖經、而不是出自人工的架構。...若你選擇了一個主題,自己思考並製作大綱,然後尋找與主題掛鉤的經文,我不贊同這種做法,這是我一直在反對的。19
桂丹諾則從結果出發,直指專題講道的弊病:
儘管主題式講道也有可能是基於聖經的,但在實踐中,他們通常演變成不著邊際的幻想,與聖經的思想關係甚少,甚至毫無關聯。20


綜合以上,解經講道是最受推崇的講道形式,
也應該是講道的唯一形式;
講員在經文面前,徹底放下自己的所有預設立場、文化、價值觀,
赤裸裸面對經文,聆聽它的自我表述,
解經講道者必須讓經文本身說它自已的話。21






藉由這些鼎鼎有名的牧者、教授的論述,
幫助我們對於講道的基礎、講道的形式有了根本的認識,
下一篇文章將繼續看看他們如何探究講道與釋經的關係。

1. 當代講道藝術,CH.3
2. 講道與講道的人,CH.4
3. 同上
4. 當代講道藝術,CH.3
5. 引自他對申五23以下的批註
6. Spurgeon,All-RoundMinistry,p.236
7. 當代講道藝術,CH.3
8. 同上
9. 同上
10. 實用解經講道,CH.1
11. 講道實用手冊,CH.3
12. 當代講道藝術,CH.3
13. 同上
14. 同上
15. 講道與講道的人,CH.10
16. 實用解經講道,CH.1
17. 同上
18. 實用解經講道,CH.3
19. 講道與講道的人,CH.10
20. 從釋經到講道,CH.1
21. 實用解經講道,CH.3




2016年7月25日

『講道是什麼?』之二 「講道的歷史」



本文接續前一篇:「『講道是什麼?』之一 「講道的必要」」之後,
以時間為軸,自耶穌以降,使徒、教父、修道士、至宗教改革為止,
羅列出悠久的講道歷史,
您可以把本文視為前一篇的佐證,
更重要的是,
在這些教會人物言行之中,你將發現他們對於講道均懷抱著「一致而感人的信念」1






一、耶穌


我們的救主,就是第一位傳道人,
基督教的創始者本人是其第一位傳道人;但在他之前有先鋒,在他之後有使徒;而在這些人公開的講道之中,宣告和教導神的道成為基督教基本不變的特徵2
有太多的經文都反覆提到這點,例如:
...耶穌來到加利利,宣傳神的福音」(可1:14)
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會堂裡教訓人,宣講天國的福音」太9:35,參太4:23、可1:39)
事實上,耶穌明白祂在地上的使命,祂知道自己就是以賽亞書六十一章的應驗,
祂受差遣正是為這個目的:
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路4:18-19,參可1:8)


二、使徒


耶穌在世時,派遣使徒們出去傳道,
他就設立十二個人,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可3:14)
耶穌離世之後,使徒們更是牢牢記著自己的使命,
...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放膽講論神的道。徒431
使徒行傳甚至記載了一段故事,
他們不願分心從事其他的事情,把傳道列為最重要的事奉:
所以弟兄們,當從你們中間選出七個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我們就派他們管理這事。但我們要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徒64
保羅奔波外邦各地,四處傳道、建立教會,
直到生命接近尾聲,被軟禁在羅馬時,依然以傳道為念:
保羅...住了足足兩年...放膽傳講神國的道,將主耶穌基督的事教導人...。徒28:30-31)
保羅說,他被基督差遣的原因沒有別的,就是傳道:
基督差遣我...乃是為傳福音...林前1:17)
為甚麼這麼堅持「道」?
因為他深知,這乃是罪人得救的唯一方式:
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聽見他,怎能信他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羅1014
在他交棒給提摩太、殷殷叮囑之時,第一件事就是傳道:
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並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責備人、警戒人、勸勉人。提後4:2)


三、教父


游斯丁(Justin Martyr)在《第一護教辭》 (First Apology)中,詳細記述了主日、講道與聖禮:
在稱為主日的那一天,所有住在城裡或鄉村的人都聚集一起, 會中適時地宣讀使徒們的實錄或先知書;讀完之後,主禮者即用話語教導勸勉眾人效法這些美好的事。然後我們都一起站立禱告。禱告完畢正如我們前面所說的,大家一起分受麵包、酒和水,主禮者同樣盡力獻上禱告和感恩,而眾人同心一意說阿們。3


特土良(Tertullian)的《護教論》(Apology),揭露了講道的根基與形式:
我們聚在一起讀聖經…以神聖的話滋潤我們的信仰,激勵我們的希望,使我們的信心更堅定。此外,我們秉持神的箴言,以確立良好的習慣。在同一個地方我們接受勸勉、訓戒,和神聖的譴責...4


愛任紐(Irenaeus)強調長老們負有堅守使徒教訓的責任:
這些人也持守我們對獨一之神的信仰,祂為我們的緣故成就了如此奇妙的救恩;他們向我們解釋聖經毫無錯謬,既不褻瀆神,不羞辱先祖,又不輕視先知。5


優西比烏(Eusebius)說明基督教時代的最初二百年中,傳道者和教師的主要工作:
他們離家旅行,從事傳道的工作,目的是要向從未聽過信心之道的人傳道,把神聖的福音書給他們。但他們甘心在外邦地方只作奠定信仰根基的工作,任命其他人做牧師,將新近通道的人交托他們照顧;然後便離開,前往其他的地區和國家;神的恩惠和合作不斷隨著他們。6


屈梭多模以患病為例,闡釋講道的能力:
基督的身子就像我們的身體一樣,容易患病。醫藥、正當的飲食、合適的氣候和足夠的睡眠,都有助於恢復我們的身體健康。然而基督的身子究竟要怎樣醫治?
醫治的惟一方法和惟一的途徑業已給了我們…那就是聖經的教導。這是最佳的工具,最佳的飲食和氣候;它取代了醫藥,取代了燒灼和切割;不論是需要燒灼或切斷,都必須使用這個方法;沒有它,別的方法完全無用。


四、修道士


芳濟(Francis of Assisi,1182-1226)獻身於講道,他說:
除非你在所到之處都講道,否則你去哪裡講道都沒用。7


道明會最優秀的一位會長羅曼(Humbert de Romans,1277年卒)說:
基督…非常注重祈禱和傳道,尤其是傳道。8


威克裡夫(John Wycliffe,1329-1384)確信牧師的主要使命是講道:
人生在世所能獲得最崇高的服事殊榮,乃是傳講神的道...耶穌基督撇下別的工作,專心從事講道;祂的使徒也如此行…教會因傳講神的道而得著最大的光榮...。


伊拉斯姆(Erasmus)堅決主張神的道之重要遠超過聖禮,因為聖禮的功效端賴神的道之解釋,他如此提到講道:
神甫最重要的功用是教導,藉著教導予人訓誨、勸告、責備和安慰。平信徒可以施洗;所有的人都可以禱告。神甫不一定常常施洗,常常宣赦,但應該常常教導人。若不能得知教義,受洗有什麼用?若不曉得聖餐的意義,領受聖餐又有什麼用?9


五、宗教改革


馬丁路德傳承伊拉斯姆的思想,進一步說:
靈魂可以無需任何東西,獨不能缺神的道…有了神的道,它就富有,一無所缺,因為這道是生命、真理、光明、平安、公義、救恩、喜樂、自由的道。...因為傳講基督意即餵養靈魂,一旦它相信所傳講道的,便能得著公義、自由與拯救。10
他相信,傳講並教導神的道不但是「神聖服事中最重要的一分」11,也是每一位主教、牧師和傳道人「至高無上的本分和義務」12


加爾文同樣高舉神的道,在《基督教要義》(Institutes)中,他特別強調,一個真正的教會最重要的標記,就是忠實傳講神的道:
無論什麼地方我們看見神的道為人純正地傳講、領受,而聖餐也照基督所設立的實行,那裡無疑就有神的教會存在。13


本文是斯托德《當代講道藝術》第一章的劄記,
透過教會歷史人物的言行演繹,
我們可以得知講道在他們心中崇高、獨特、無與倫比又奧妙非常的地位,
講道,
是教會始終一貫的傳統;更是從無斷層的信念。
如果你是牧者,還不扎扎實實的解經、戰戰兢兢的講道?
如果你是平信徒,還不收攝心神、專注於神的聖言?



1. 《講道的藝術》,Ch.1
2. 同上
3. Justin Martyr, Chapter LXVII,  in Ante-Nicene Fathers, Vol. I. p. 186.
4. Tertullian, Chapter XXXIX, in Ante-Nicence Fathers, Val. rrL p. 46.
5. Irenaeus, Adversus Haereses, in Ante-Nicene Fathers, Vol. I, p.498
6. Eusebius, 111. 37. 2.
7. Fant and Pinson Vol.1, pp. 174-5.
8. Smyth, op. cit.,p.16.
9. Erasmus' treatise On Preaching,  in Bainton, Erasmus,P.324.
10. Luther,  Of the Liberty of a Christian Man, in Rupp,p.87.
11. Luther,  Of the Liberty of a Christian Man, in Rupp,p.87.
12. Luther's Works, ed. Lehmann, Vol.53,p.68.
13. Calvin, IV,1.9 and 2,1, pp. 1023 and 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