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
21. 各(或作:全)房靠他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
22. 你們也靠他同被建造,成為神藉著聖靈居住的所在。
使徒與先知
自改教以來,教會逐漸形成不同的宗派,每個宗派各自的信仰告白也不盡相同,
若要在如此眾多的教會中找到一個大家都認同的信念,八成非「合一」莫屬了。
合一,在教會中幾乎是一種普世價值般的存在,
每個教會都高呼合一,大概沒有哪個教會不高舉它、追求它;
的確,教會必須合一,
例如我們在上一講提過的「聖潔」,教會要在聖潔上追求合一,因為上帝自己是聖潔的,
尤其在我們看的這段經文中,
聖經沒有使用其他形容詞來形容祂的住所,單單只用聖潔來形容。
以追求聖潔的合一為例,聖潔是合一的基礎,
我們必須先建立共識───在此例是聖潔───之後才是如何合一。
如果在合一之前沒有共識,只高談合一,這種合一是沒有基礎的,
說白一點,我哪知道你想要在甚麼事情上追求合一?
換言之,合一是從某個共識衍生出來的,它不是首先創造出來的,你無法單單只創造合一;
合一是由於眾人認同某些基本原則,在那個基礎上運作而產生的結果。
教會合一的基礎是什麼?
根據這段經文,教會合一的根基是使徒與先知的教訓───也就是聖經,她「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
不是建立在某個領導人說了甚麼、做了甚麼、或要求會眾完成甚麼。
我們已經看過太多這類的錯誤示範了,
當教會的根基不是建立在使徒與先知的教訓、而是建立在某個來自於人的要求時,
輕則形成教會風暴,重則走向異端邪說,每每都要付上慘痛代價。
對於教會的合一,鍾馬田如此表示:
「今日合一的惟一基礎,就跟早代教會合一的基礎一樣,乃是使徒與先知的教訓...我的意見或別人的意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聖經怎麼說。」
既然教會合一的根基是使徒與先知的教訓,隨之而來的問題必然是───誰才是使徒、先知?
根據聖經,使徒是親眼見過基督、並祂死裡復活的一小群人,
他們不但見證主的復活,更被主呼召,差派到各地傳揚福音,建立教會,
他們有特別的權柄,往往也有特別的能力行出神蹟。
而先知則是直接領受上帝訊息的人,
有別於一般人是間接的領受訊息,先知不是藉由其他管道,而是直接從神得到啟示,
神親自把啟示告訴先知,並要求先知將這啟示傳遞給眾人。
現在仍有使徒與先知嗎?
如果明白使徒與先知的職分與定義,你就能夠肯定的回答:現在已經沒有了。
知道這一點很重要,尤其對於分辨異端邪說很有幫助,
在那些異端中,你總能夠聽到類似的宣告:上帝告訴我...祂指示我...把能力賜給我...
如果你聽到這些,小心,趕快閃遠一點。
感謝上帝,祂早已把他的話語賜下給我們,就是聖經,
在聖靈的啟示下,我們確信聖經已經載明救恩所有的資訊,
聖經是充足完備的,所有關於人得救的訊息都已藉著聖經啟示出來,無須其他的管道;
在聖經完成之後,所有的啟示已經封閉,無須補充、無須修訂。
不過,天主教可能不會同意教會的根基是使徒與先知的教訓,
他們認為,「基督把天國的鑰匙交給了彼得,還說他是磐石,因此彼得才是教會的根基。」
寶傑,你怎麼看?
讀經時,一定要連著上下文一起看,
絕對不要單獨把某段話、某個詞從原本的文意中分離出來,
如果使用錯誤的方法,就算練上20年也不會使你變成李小龍,
方法錯了,練20年仍是三腳貓;
上下文的觀念如果沒有建立起來,就算成為門徒20年也仍是一樣亂解經,這我們看過太多了例子。
在太16:18,耶穌的確是這樣說的:「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
但這句話的上下文在說甚麼呢?
耶穌問他的門徒,「別人是怎麼說我的?你們又是怎麼看我的呢?」
彼得回答:「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
以現在的觀點來看,這回答似乎沒甚麼好驚訝的;
但事實上,這是個石破天驚的回覆,這是一般人絕對無法理解與明白的奧秘,
耶穌立刻就聽出來了,如果沒有來自上帝的啟示,一個有罪的罪人絕對無法做出這樣的認信,
「你是有福的!因為這不是屬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
這句話正是基督論的中心: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獨生子。
同時,這個真理也是耶穌稍後所提到的教會磐石。
換句話說,教會的基礎不是只有彼得一人,而是所有使徒與先知的教訓,因為這教訓是真理,教會奠基在真理之上。
反過來想,教會如果建立在彼得一個人的身上,那彼得死了怎麼辦?
磐石裂了,教會倒了?
因此,天主教又創了一個沒有聖經根據的東西───使徒統緒───作為因應,
宣稱使徒的職分可以一代一代傳承下去,這就為教皇體制奠立了根基。
根據聖經,我們應當看出教會的根基是建立在真理───所有使徒與先知的教訓───之上,
一旦根基立好了,就永遠立了,不能再重立。神是建造者,祂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建造。
教會根基不是建立在哪一個人的身上,
人會說錯話、做錯事,他的天性有罪,他的能力也有限,不可能成為教會根基;
教會乃是建立在上帝真理之上,藉著使徒與先知的管道傳遞下來,
如今我們透過聖經明白這些訊息。
聖經是無誤的、是完備的,
如果有人宣稱聖經需要修改,他其實是在表達聖經不夠完備,甚至有錯,與其他書籍沒甚麼不同,
也正在表示他比上帝更大,有權修改祂的旨意,他比上帝更聰明,看出聖經的錯誤,
更是在表明上帝的旨意不夠充分,需要修改補充,這就是在說上帝不是全能與全知的;
這種舉措,除了褻瀆兩個字,我還真沒有其他字眼可以形容。
但在新派神學與現代哲學的思潮之下,
越來越多人認為聖經是人寫的,必然有錯,讀者不可照單全收;
又說經文經過千百年的流傳,當初作者的原意已無法確切得知,因此每個人對經文的體會都是真的,沒有對錯的問題;
在他們眼中,聖經不過就是一本書,與其他書籍並無二致。
但我們在聖靈的光照下,應當勇敢拒絕接受這種看法,
祈求上帝賜給我們智慧,仔細分辨並抵禦這類攻擊。
查經問題
- 對教會來說,合一重要嗎?為什麼重要?
- 教會應當在哪些地方追求合一?
- 根據經文,教會追求合一的根基是甚麼?
- 何謂使徒?
- 何謂先知?
- 現在還有使徒與先知嗎?為什麼沒有?
- 明白這點,對於分辨偏差教會、或異端,有甚麼幫助?
- 談到教會的基礎,耶穌說要把教會建立在甚麼之上?
- 磐石指的是甚麼?
- 使徒與先知的教訓,源頭是來自於誰?
- 這教訓可以修改或補充嗎?如果對聖經進行修改或補充,這代表甚麼意義?
20. 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
21. 各(或作:全)房靠他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
22. 你們也靠他同被建造,成為神藉著聖靈居住的所在。
神的家
為了讓以弗所人明白上帝與教會、以及教會肢體之間的關係,
使徒曾在第19節以國民與家人做為比喻,我們之前已經詳細的說明了。
但他似乎認為這兩種比喻仍有不足,
因此在20-22節,使徒繼續以第三種比喻───家,或房子───作進一步的論述。
看到這裡,我不知道你是否曾經疑惑過:
保羅為何以這三個做為比喻?
這三個比喻───國民、家人、房子───有連貫性嗎?
如果有,把他們串聯在一起的中心是甚麼?
保羅藉著這三個連續的比喻想要教導甚麼事情?
首先,從前面兩個比喻───國民與家人───進行分析,
很明顯的,這兩個比喻是連貫的,
國民雖然同在一個政府的管轄之下,但彼此關係較為鬆散,
而家人則是一個較小、較緊密的群體,他們之間有著相同的血緣關係,不能分割。
這兩者的連貫性是比較容易理解的,
保羅使用這兩個比喻帶出上帝與教會、以及教會肢體之間的合一關係,
第二個畫面比第一個畫面更進一步。
那麼,第三個比喻與第二個比喻相比又如何呢?
第三個畫面比第二個畫面更進一步嗎?也就是,房子比家人又更進一步嗎?
是的,房子比家人更進一步,更緊密、更合一。
這與我們的認知似乎不同,一個是建築物,一個是家人關係,建築物怎麼可能比家人關係更緊密呢?原因是甚麼?
首先,家人之間的關係雖然緊密,但彼此之間仍保有各自的個性,
你與爸媽、兄弟姊妹的個性不會完全一樣,才華與能力不同,人格特質也不一樣,
但若要砌房子,磚石必須要打磨、甚至要尺寸完全相同才能彼此嵌合在一起。
再者,家人雖然生活在一起,但遲早會因各種因素而分開,
例如,新的工作在另一個城市,必須搬家;兒女長大嫁娶,另立新家庭;甚至爸媽年老過世等,
家人不可能永遠都在一起;
但房子不同,你若把牆裡的磚石抽出來,牆就倒了,房子也坍了。
最後,在前兩個比喻中,神雖然與我們的關係親密如國民、或家人,
但從本質來說,神仍是神,你仍是你,你們仍是分開且獨立的個體,
但在第三個比喻裡,保羅卻告訴我們,神住在我們裡面,「成為神藉著聖靈居住的所在」,
你與神不是分離的個體,而是緊密的合一,神不是在你的身體之外與你分開,祂住在你的裡面。
許多經文都提到這點,例如:
林前3:16「豈不知你們是神的殿,神的靈住在你們裡頭嗎?」
林前6:19「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嗎?這聖靈是從神而來,住在你們裡頭的;並且你們不是自己的人。」
林後6:16「神的殿和偶像有什麼相同呢?因為我們是永生神的殿,就如神曾說:我要在他們中間居住,在他們中間來往;我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
彼前2:5「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作聖潔的祭司,藉著耶穌基督奉獻神所悅納的靈祭。」
由此我們知道,使徒舉的這三個比喻有其連貫性與中心思想,
他在這三個畫面中企圖作的,就是帶出這個合一的偉大事實,
家人比國民更進一步,房子又比家人更進一步,
我們與神同國───我們在神的家庭裡───神住在我們裡面。
特別的是,從20-22節的經文中,我們更可以看到關於這房子的幾項特質:
第一,這房子仍在施工中。
經文告訴我們,「 各(或作:全)房靠他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
神在歷世歷代中,分別揀選了不同國籍、不同身分、不同特質的人建造教會,
祂首先為這房子立下根基───使徒與先知,接著是埋定房角石───基督,之後逐步建造,以弗所人、歷代聖徒都陸陸續續加進來,
但這行動還沒有結束,我們也被揀選成為這房子的一部份,
你的下面有歷代的聖徒,將來,神會在你上面放上其他人,如此一磚一石的,不斷堆砌上去;
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有的時候───例如大復興年代───揀選多一點,有的時候揀選少一點,神有自己的安排,
有的時候看似停止了,但事實並非如此,
神並未歇下祂的腳步,揀選仍在進行中,「"漸漸"成為主的聖殿」。
神自己是永恆的建築師,祂已畫好藍圖和細節,祂正在建造,
在每一個世代中,祂都拿出一些石塊,雕琢、挑選,將其加在這個房子上。
由此我們可以確信,教會的成長必要完成,不可能失敗,
但6:26「現在我降旨曉諭我所統轄的全國人民,要在但以理的神面前,戰兢恐懼。因為他是永遠長存的活神,他的國永不敗壞;他的權柄永存無極!」
對我們來說,這是何等榮耀的安排啊!
神挑中我們,使我們成為這房子的一部份,你無法說自己沒有才華、沒有恩賜、沒有用處,
因為那表示神的揀選似乎是一個愚蠢的行為!
不!
你一定有才華與恩賜,只是你尚未發掘出來罷了。
個性外向開朗的,可能是客廳的一部份,接待往來的賓客;
個性穩重老成的,也許成為臥室的某個磚石,
願意聽人分享倒垃圾的,適合擔任處理便溺的馬桶(這非常重要,一個房子可以沒有客廳、沒有臥室,但無論再簡陋,沒有廁所根本很難住下去)
喜歡知識的,可能是書房的一角。
無論如何,你有神賜予的恩賜與特質,神揀選你成為這房子的一部份。
同時,這比喻也使我們明白,其他肢體也是這房子的一部份,
上帝揀選你,也揀選他,
沒有誰比誰重要,每個人都重要,彼此搭配才能完成這個家。
第二,這房子是有生命的。
它是活的,有生命力的,會隨著時間成長的,「...漸漸"成為"主的聖殿」,
它不是一開始就那樣大,而是逐漸成長茁壯的。
彼得也是如此形容:
彼前2:5「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作聖潔的祭司,藉著耶穌基督奉獻神所悅納的靈祭。」
這些石頭是活的,建造出的房子也是有生命的。
你可以從教會的哪些地方看出它的生命力呢?
談到這個問題,許多基督徒往往浮現出這個答案:「人數的增長」。
從某個方向來說,這答案是確實的,
例如,整個大公教會從最初的12個人,成長到歷世歷代的千千萬萬之譜,未來仍要繼續成長下去,「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
但若只從人數來判斷,卻無可避免的一定會有盲點,
如果人數成長的就是好教會,某些成功神學、甚至是異端邪說的教會人數成長更為驚人,他們舉辦又酷又炫的活動吸引人參加,這些就是有生命力的好教會?
有些教會人數少、會眾年紀也大,辦不了甚麼吸引人的活動,看起來暮氣沉沉,但卻始終持守純正的教義,這反而是沒生命力的壞教會?
不講別人,以前我們自己不就是如此?
小組長開會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報數字:「你們這周有幾個訪客?幾個人正在看聖經?...」
上行下效的結果,領導看重數字,平信徒自然也是如此,頻頻以「我幫過幾個人成為基督徒」為自豪,
過分看重人數的成長,其他更重要的事情───純正的教義、充分的牧養、認真的講道、...等───反而忽略了。
教會真正的生命力不僅展現在人數上,更重要的是,
教會是否追求聖潔?
神學教義是否純正?
牧養是否充足?
彼此相愛是否落實?
與上面這些面向相較,人數增長反而是比較不重要的,
不是說人數不重要,而是它不是最重要。
如果可以選擇,我反而希望自己的教會是個追求聖潔、持守純正教義、充足牧養與彼此相愛的地方,人數少也沒關係。
第三,這房子給人最深刻的印象是聖潔。
經文對於它的大小、裝飾隻字未提,他只說它是聖潔的,這是最大的特色。
教會最主要的特質就是她的聖潔,而不是她的龐大或影響力。
一旦聖潔成為教會最主要的特色,會眾的合一就是必然的事情;
同時,聖潔就是最強效的濾網,若被放在中心位置,在許多事物進來之前都將被它過濾除去,
基督徒會問自己:「這件事符合我追求的聖潔嗎?聖潔的神喜悅我做這件事嗎?」
接下來,教會的復興就指日可待了,
翻開教會歷史,每一次的大復興或大增長都是根據這種形式產生的,
鍾馬田說:
「...兩百年前那次屬靈大復興之前,就先有衛斯理、懷特腓德等人的“聖潔團契”。你先從聖潔開始,然後才有人數的增加。」
靠他
我們是唯獨藉著基督才能成為神住所的一部份,「靠他聯絡得合式」,「你們也靠他同被建造」。
離了耶穌基督,就沒有教會,離了耶穌基督,就沒有合一,
祂必須是教會的核心,教會一切的思想、活動、要求,都必須以祂為根基。
鍾馬田如此強調:
「任何運動或組織若不把基督放在中心、開頭、根基、目標上,而自稱能使人與神建立正確關係,就不是出於神的。它可能有很多義行善舉,可能以助人為樂,甚至可能替一些人的生命帶來了改變;可是它若不以基督為中心,就不是屬基督的。」
一個沒有基督的教會,與慈善團體有甚麼差異?
一場沒有基督的講道,與追求心靈成長的演講有甚麼不同?
一個沒有基督的公益活動,與坊間慈善組織的活動有甚麼分別?
祂必須是教會的核心!
讓我們重新反思,教會的一切───活動、講道、公益───是否仍以基督為中心?
查經問題
- 關於教會肢體的關係,保羅在19節用了哪兩個比喻?在20-22節,保羅用了甚麼比喻?
- 先是國民、再來是家人,最後是家/房子,保羅要用這3個比喻?這種先後順序有甚麼特殊涵義?
- 以合一的角度來說,為何家人比國民更進一步?
- 以合一的角度來說,為何家/房子比家人更進一步?
- 保羅告訴我們哪些關於這個房子的特質?
- 明白上帝是這個房子的建築師,有甚麼重要意義?
- 當你明白自己是房子的一部份,這有甚麼意義?
- 從哪裡看出來這房子是有生命力的?
- 我們可以從教會哪些地方看出它是有生命力的、正在成長?
- 如果只從人數來判斷教會是否有生命力,有甚麼盲點?
- 教會的生命力展現在哪些地方上?
- 當你明白上帝對祂住所的要求是聖潔,對於身為這住所一份子的你來說,有甚麼提醒?
- 我們是藉著甚麼管道,才能成為住所的一部份?
- 這對於分辨各種教會是否純正時,有什麼幫助?
19. 這樣,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裡的人了;
家人
為什麼聖經裡有四本福音書同時記錄下耶穌的言行?
除了耶穌的特殊地位之外,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馬太、馬可、路加與約翰側重的角度各有不同,他們互相補足了彼此的未盡之處;
我們藉由這四位作者各自的紀錄,更能重建事件發生時的場景,藉以完整勾勒出耶穌的真實樣貌。
同樣的道理,
在這節中,保羅為了使以弗所人明白他們不再是「外人和客旅」,他使用了兩個譬喻:
先是以「國民」作為譬喻,繼之以「家人」作為例子。
「國民」的譬喻很重要,它將這教義中很大一部份介紹了出來,
以弗所人以前與上帝國度無分,因為他們罪孽深重;但藉著基督,他們得到了潔淨,進入到國度之內。
可是就像任何的譬喻一般,國民的譬喻只能引導出某一個層面的意義,但無法窮盡全部,
因此保羅繼續以「家人」為例,試著使以弗所人體會救恩的奇妙與偉大,
讓他們明白,他們以前與上帝無分,但現在不只是這神聖國度的國民,更被接納成為神家裡面的一份子。
在聖經裡,耶穌也使用過家人的譬喻說明福音的本質,
例如有名的「小兒子的譬喻」。
小兒子拿了父親的錢,在外面花天酒地,直到窮困潦倒,
他後悔了,深刻反省自己的錯誤,想重新回家,
但他不敢奢望自己仍能回復原本的兒子身分,他只乞求成為一個雇工,作為對父親的償還。
從法律角度來說,如果父親如他所願讓他成為雇工,以雇工的薪資償還之前花掉的錢,
也算是原諒他了,不是嗎?
畢竟,原諒從來不代表犯罪者不必接受該有的刑罰。
但父親做了甚麼呢?
他拿來上好的袍子和戒指給他穿戴,說:這是我的兒子!
父親不只是原諒他,更重新接納他為自己的兒子。
明白這一點對於理解弗2:19相當重要,
對於罪人的悔改,上帝原諒了他,赦免了他的罪,
他的刑罰不是憑空免除,而是由上帝獨生子代受,罪人竟然無罪了!
但上帝做的遠遠不只如此,祂不只是宣告罪人無罪,更把他迎回家中,接納他成為家人!
他竟然從一個必死的罪人,一躍成為上帝家庭的一份子,
這就是福音!
鍾馬田說:
「基督徒並不只是一個罪得赦免、免去地獄刑罰的人。在那些之上,他還被接納,成為永生神家裡的人。」
國民與家人
在這節中,使徒以國民與家人做為比喻,這兩種身分有哪些差異呢?
鍾馬田告訴我們,至少有以下三點差異:
1、國民之間是鬆散的,家人之間是緊密的
以台灣來說,全台有2300萬人,你家中有幾個人呢?
你與2300萬人的關係比較緊密,還是與家人比較緊密?
這幾乎是不言自明的。
國民是一個相對龐大、鬆散的組合,他們雖然與你同國,但你連名字都叫不出來,
你認識的、熟悉的國民,僅限於日常生活圈接觸得到的極小部分;
但家庭不同,它本身是一個小得多的單位,
由於它較狹窄、特別,家人之間的關係也比較緊密。
2、國民的合一是外在的,家人的合一是內在的
台灣有2300萬同胞,你對他們有哪些認識呢?
大概是同樣的東方臉孔、同樣的政府管轄、都要繳稅、呼吸一樣的髒空氣、...
這些認識是表面的、外在的;
但你與家人的關係卻不是這樣,你與他們的關係既深入又相互交雜在一起,
你了解他們的喜好、厭惡、性情、能力、...,你知道在他們面前甚麼話可以說、甚麼事不能做,那是一種內在且深入的認識。
3、國民的連結是法律上的,家人的連結是血緣上的
你當然與台灣2300萬人民連結在一起,那是毫無疑問的,
但你們連結的基礎是建立在法律之上,
你們同受一個政府的法律所管轄,外國人也以國際法下的政治實體對待你們。
但你與家人的連結卻是血緣上的,你們有同樣的爸媽,同樣的先祖,
法律的連結可以切斷,血緣的連結無法切斷,
你可以擁有綠卡,放棄台灣公民的身分,變成一個徹底的美國公民,從此與台灣人民切斷關係,
但你的血緣無法改變,不論你變成哪一國公民,你永遠是你爸媽的兒女。
家人的特權
在跨國企業的總部頂樓,老闆正在他的個人辦公室處理重要公務,
他的表情很嚴肅,沒有哪個員工敢擅自闖進打擾他,即使有重要事情必須報告,都要先透過秘書約時間。
突然間,門被推開了,他抬頭一看,原來是自己三歲的小女兒,她跑向爸爸,「爸爸,你看我的新鞋子,粉紅色的!」
他趕緊放下公事,蹲在地上,張開雙手擁抱小女兒,「哦,怎麼這麼可愛啊,誰買給你的啊?」
小女兒可以在任何時候闖進爸爸的辦公室,她可以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情,
別人做會挨罵,她做反而得到稱讚,這就是家人才有的特權。
身為上帝的家人,我們享有哪些特權呢?
首先,我們擁有他的名。
在日本幕府時代,得到上位者賜名是一件榮譽的事情,
賜名者的地位越高,得到的榮耀越大,若得到將軍、甚至天皇賜下名字中的一個字,那更是無比尊貴的賞賜。
在上帝家庭裡,祂把祂的名賜給每一個子女,這名是無比高貴的,是得勝的,是榮耀的。
你得到的名不是從人來的,而是從上帝來的,這是凡人無法想像的尊榮啊!
徒15:14「方才西門述說神當初怎樣眷顧外邦人,從他們中間選取百姓歸於自己的名下。」
啟3:12「得勝的,我要叫他在我神殿中作柱子,他也必不再從那裡出去。我又要將我神的名和我神城的名(這城就是從天上、從我神那裡降下來的新耶路撒冷),並我的新名,都寫在他上面。」
第二,我們可以像小孩子到父親面前那樣來到神那裡。
就像前面的例子,小女兒可以隨時闖入他爸爸的辦公室,爸爸並沒有嚴厲的責罰她,反而溫柔的擁抱她,
我們也是如此來到上帝面前,祂不會不理我們,或把我們推開,
相反的,祂關心我們的需要,保護照顧我們。
為人父母,你一定仔細看過孩子的頭髮,但你曾經一根一根的數過嗎?
怎麼可能啊!有把手指腳趾數完就好棒棒了。
但上帝愛你,祂一根一根的數過了:
太10:30「就是你們的頭髮也都被數過了。」
這世上沒有誰真正知道你需要什麼,甚至連你自己也不清楚;但上帝愛你,祂完全了解:
太6:32 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
第三,由於我們與父的關係,就產生了我們與子的關係。
基督徒被接納成為上帝的兒女,這個家庭裡有上帝、有聖徒,還有基督,
祂是長子:
羅8:29「因為他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他兒子的模樣,使他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
藉著他,我們才能進入這個家庭:
約14:6「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祂能瞭解我們、同情我們,在天上代表我們。祂甚至代替我們向父祈求:
來7:25「凡靠著他進到神面前的人,他都能拯救到底;因為他是長遠活著,替他們祈求。」
我們與基督同為後嗣,一同作王、一同得榮耀:
羅8:17「既是兒女,便是後嗣,就是神的後嗣,和基督同作後嗣。如果我們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榮耀。」
提後「2:12 我們若能忍耐,也必和他一同作王;我們若不認他,他也必不認我們;」
4、我們也有分於同一位聖靈。
在這個榮耀的家庭中,我們稱上帝為「阿爸,父」,
這不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因為這不是憑著我們自己能夠做到的,
我們之所以能夠稱神為父,是聖靈作工的緣故:
加4:6「你們既為兒子,神就差他兒子的靈進入你們(原文作我們)的心,呼叫:阿爸!父!」
仔細品味,你將發現經文既對我們施展恩典,同時也發出挑戰;
它告訴我們,我們不是因為有任何值得稱頌的善行而被接納成為上帝的家人,
我們都像那小兒子一般,不但罪債被免除了,更被接納進入這榮耀的地位;
另一方面,經文也挑戰我們,
正如我們由孩子的言行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是否成功,世界同樣也用審視的眼光注視著我們,
當我們明白自己屬於這榮耀的家庭,聖潔的上帝是我們的父,
我們就應常常自問:
「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配得上我作為天父兒女的身份嗎?與我所屬的家相稱嗎?能夠榮耀我所代表之天父的名嗎?」
記住,你代表這個家庭,
你若做得好,上帝就因此得榮耀;你若做不好,上帝就因此被羞辱了!
查經問題
- 在第一個比喻中,保羅說真基督徒是與聖徒同國的,在第二個比喻中,保羅用甚麼來比喻?
- 為什麼他要用家庭作為比喻?
- 聖經裡有哪個比喻是以家庭為例,說明福音的樣貌?
- 小兒子的比喻,與今天弗2:19有麼關係?
- 保羅在這節用國民與家人做為比喻,這兩種身分有哪些差異?
- 當你明白教會肢體的關係應當是緊密的,這給你甚麼提醒?
- 當你明白教會肢體的關係應當是深入的,這給你甚麼提醒?
- 當你明白教會肢體的關係應當是緊密而不可分割的,這給你甚麼提醒?
- 你是神的兒女,這個身分給了你甚麼特權?
- 如果你想知道一個家庭教育是否成功,你會從甚麼地方觀察?
- 當你明白你屬於神的家庭,你是祂的孩子,這對你有甚麼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