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8日

基督徒是自由的,也是不自由的;兩者矛盾嗎? (羅1:1-2)



1. 耶穌基督的僕人保羅,奉召為使徒,特派傳神的福音。
2. 這福音是神從前藉眾先知在聖經上所應許的,

上次我們談到保羅的出身是有頭有臉的上流社會,又是妥妥的學霸,還建立過海外教會,每一項都值得拿出來說嘴。但當他對羅馬教會自我介紹時,他只說「耶穌基督的僕人」,沒別的了。看得出來他多麼以身為基督的僕人為榮。


僕人

「僕人」原文為奴隸,因此他的原話是「保羅,耶穌基督的奴隸」。
在那個年代,奴隸是主人的財產,地位低下,沒有自由,沒有人權,主人可以任意對待他,甚至虐待他。他為主人做牛做馬,滿足主人的一切需要,每天有做不完的工作。
保羅說自己是耶穌基督的奴隸,是在暗示他的生命被壓榨虐待,吃不飽穿不暖,有做不完的苦差事,每天都過著不自由的生活嗎?
這自然不是保羅的原意。不過,從某個角度來看,基督徒的確不是自由的。甚至若你仔細查考經文,必會發現有的經文說基督徒是自由的,有的經文卻說基督徒不自由。這兩個概念看來矛盾,卻又同時並存。
馬丁路德曾寫過一篇《論基督徒的自由》,他說「基督徒是全然自由的萬人之主,不受任何人管轄;也是全然順服的萬人之僕,受一切管轄。」堪為最佳結論。
他先從信心開始。基督徒因信稱義,不是藉著好行為稱義,因此從律法的枷鎖中解脫,不被律法綑綁;他被上帝稱為義,罪惡得到赦免,得以成為上帝的兒女,有著永生的盼望,不再被死亡束縛。所以因著信,基督徒是全然自由的萬人之主,不受任何人管轄。
馬丁路德繼續從愛著手。真正的基督徒不會將自由當成放縱情慾的機會,他將愛鄰舍、服事眾人放在自己的需要之上。為了宣揚上帝的愛,為了基督、為了福音,他成為全然順服的萬人之僕,受一切管轄。
因此,基督徒是自由的,也是不自由的;他既是全然自由的萬人之主,也是全然順服的萬人之僕。保羅自己就是這麼說的,
林前9:19「我雖是自由的,無人轄管;然而我甘心作了眾人的僕人,為要多得人。」


僕人 VS. 社畜

保羅自稱為耶穌基督的「僕人」,我們則自稱為公司的「社畜」。雖是玩笑話,但一個是奴隸,一個是社畜,兩者有甚麼區別?
保羅的「僕人」身份不是被迫的,而是一種自由、榮耀的選擇。它帶來的不是束縛,而是從罪與世俗價值觀中真正的解脫。生活中的「束縛」可能源自於追求名利、他人的期望,以及傳統觀念的包袱,帶來的是壓力而非盼望。保羅的僕人身份則指向一個超乎世俗的終極主人,這身分賦予他嶄新的人生方向與永恆的價值,使他的勞苦不再是徒然,他知道榮耀的天家必要來臨。這正是盼望的緣由
「社畜」則是建立在合約上的。你付出勞心勞力的工作,換來公司每個月發放的薪水,本質上是一種對價關係,也是一種交易關係。但公司營運有好有壞,如金融海嘯時,許多企業營運狀況慘不忍睹,員工必須配合減薪、或放無薪假。甚至公司會倒閉,或片面將你解雇,要你走人;總之,「社畜」充滿不確定性。
但「耶穌基督的僕人」卻不是這樣。你根本沒付出任何事物,但上帝卻揀選了你,甚至祂的獨生子為你而死,使你得到永生。這完全是不對等的關係。一旦祂揀選了你,這份關係就算是天長地久、海枯石爛也不改變。
愛情會消失,親情會變質,公司會倒閉,政府會垮台,唯獨上帝與你的關係是恆久不變的


呼召

保羅是「奉召為使徒」,原文是「被召的使徒」。使徒的身分不是自己掙來的,是來自上帝的呼召。
我們大概對「使徒身分來自上帝的呼召」沒有疑惑。但許多基督徒可能誤會另一件事,認為呼召只限聖職───牧師、教師、長老。
事實上,你在世俗世界的工作也是上帝的呼召。老師在教室裡教孩子們注音符號、廚師在餐廳裡煮牛肉麵、工人頂著豔陽打地基灌水泥,沒有一個不在祂的呼召裡。下班回到家,換上爸爸媽媽的身分陪著孩子丫丫學語,那也是上帝的呼召。
總之,呼召不限聖職。任何身分,任何工作,都是上帝對人的呼召與帶領。在職份上認真盡責,你就回應了上帝對你的呼召。


「傳」福音

保羅說自己是「特派傳神的福音」,這是他的使命。這份使命感使他不懼艱險、不辭勞苦,即使面對抓捕、或身處牢籠,他念茲在茲的仍是傳福音。從他的一生,我們能看出使命感給人帶來的影響

首先是動力
當人沒有使命感時,他對於為何要做、要做多久、做到何種程度並不清楚,缺乏執行的動力。一旦遇到挫折,很容易立刻放棄,或生出「為何不是別人?為何失敗的又是我?」的憤世嫉俗。但若有使命感,將會賦予他執行的動力,驅使他持續往前。

第二是決策能力
若沒有使命感,他不知道該做甚麼、不該做甚麼,根本無法做出清楚的決策。反之,使命感使人知道最終的目標,一旦目標清楚,方向就明確,制定策略就不會顛三倒四。好比你住台中,目的地是墾丁,你會開著車一路向北嗎?自然是往南開嘛。

第三是直面困難
使命感使人看清目標,並有執行的動力,遇到挫折也不會退縮逃避,而是能夠面對困難,想辦法克服。缺乏使命感的人,遇到挫折就兩手一攤,容易推託或放棄。

最後是成就感
一旦目標清楚,每往前一步就是距離夢想更近一步,這會帶來成就感,激勵人持續做下去。


傳「福音」

福音,是好消息。
其實,我們的生活不缺好消息。AI快速發展、經濟成長、壽命延長、...,但這些世俗的「好消息」往往是浮動的、短暫的、付出龐大代價的,而且最終的遠景可能是灰暗的、伴隨著驚人副作用、甚至是通往毀滅的。
例如AI發展快速,的確能夠減輕工作負荷,但也可能導致更多人失業;經濟成長造就荷包滿滿,但會一直處於榮景嗎?更別說伴隨而來的環境汙染、溫室效應等驚人代價,人類幾乎無法解決。壽命延長看來不錯,但延長的不是健康餘命,而是躺在病床上苟延殘喘的時間而已。一個要付出龐大代價,但效益浮動又短暫的消息,怎能算是好消息
即使經濟再成長、科技再進步,但人的心仍然是敗壞、邪惡的,始終活在罪惡之中。從出生開始,就朝著死亡邁進,人的一生就是一個等死的過程。沒有哪個俗世的好消息能解決罪的問題

但上帝的福音不同。只有它指向一個榮耀、美麗、和平的遠景,只有它能根本解決人類罪惡與死亡的問題,而且沒有副作用,沒有代價要償還。更重要的是,這一切都由上帝完成,人只要相信就行。這才是真正的好消息
這就是上帝要我們去傳揚的福音。這就是保羅放下尊貴的出身、學霸的身分,在上帝的光照下,畢生只願意投入的事情:「奉召為使徒,特派傳神的福音」。


應許

福音不是臨時冒出來的,而是長久的,有歷史基礎的,早已載明在猶太人傳承千年的聖經裡;「這福音是神從前藉眾先知在聖經上所應許的」。
上帝不是在天上看著地上的人類越來越邪惡,煩惱著不知道該怎麼處理,突然靈光一現,腦門一拍,「對了,就派耶穌去上十字架好了,由他來承擔人的罪。」上帝創造世界萬物,早已預知人的敗壞,也早已預定福音計畫,這都寫明在舊約裡。一切都在祂的掌握之下,祂預知一切,更預定一切。
上帝的預定為基督徒帶來無與倫比的安心感。既然知道祂預定萬事萬物,包括我們一生的年歲、際遇,我們自然可以放心交託一切,由祂帶領。我們不確定生命會如何,但我們知道誰在掌握生命,這就夠了。這正是加爾文所謂「莫名的安心感」。

同樣重要的,福音是「神所應許的」;這與我們在職場上簽訂的合約、在關係中許下的承諾有著極大的不同。
我們必須理解,合約與承諾的效力,取決於雙方的能力與意願。相對於上帝而言,人的能力有限,意志薄弱,即使雙方簽訂合約也可能毀約、許下承諾也可能跳票,無法期待天長地久。
福音是神所應許的。神是全能的、是無限的、是不變的,祂說有就有,命立就立,在祂沒有不可能、或難成的事。祂既然應許,就一定會做到。我可以不相信任何人,甚至不相信我自己,但我可以絕對相信上帝,把生命交託在祂手中。誠如大衛之言,
撒下22:2-3「耶和華是我的巖石,我的山寨,我的救主,我的神,我的磐石,我所投靠的。他是我的盾牌,是拯救我的角,是我的高臺,是我的避難所。」





結語


只有福音能真正解決人類的問題,只有它指向的未來是榮耀、光明、永恆的遠景,遠非俗世任何好消息能比擬。
保羅深刻明瞭救恩是何等的寶貴,而且是白白賜與的,這份恩情牢牢攫住了他,使他以傳福音作為使命。
今天,福音也攫住了你嗎?






2025年9月4日

保羅,人中龍鳳 (羅1:1)



1. 耶穌基督的僕人保羅,奉召為使徒,特派傳神的福音。

羅馬書,是使徒保羅寫給羅馬教會的一封書信。
保羅是外邦人的使徒,他的主要事工是向外邦人傳揚福音。羅馬是帝國首都,人文薈萃、交通便利,若能作為福音基地,對於拓展事工自是大大有利。但由於保羅此前從未拜訪過羅馬教會,羅馬教會對他也相當陌生,因此在正式到訪之前,寫了這封書信給羅馬教會。可以想見,書信的開頭必然有一番自我介紹。

在正式進入羅馬書之前,我們有必要先認識保羅的生平。

首先,他出生在大數,
徒21:39「保羅說:我本是猶太人,生在基利家的大數,並不是無名小城的人。」
基利家的大數位於地中海沿岸,在今日的土耳其境內,在當時是一個頗具規模的都市,那裏有一所遠近馳名的大學。
從保羅在各書信中展現的文筆、在辯論或引證時顯現的思維架構,他必然受過良好的希臘教育。我們可以合理推斷,他顯然讀過那所大學。

除了接受希臘式教育,保羅也接受過猶太教育。
徒22:3「保羅說:我原是猶太人,生在基利家的大數,長在這城裡,在迦瑪列門下,按著我們祖宗嚴緊的律法受教,熱心事奉神,像你們眾人今日一樣。」
他曾經在耶路撒冷著名的拉比───迦瑪列的門下學習,接受了完整的猶太教育,學習傳統與律法。
綜合以上,從教育程度來看,他念過大學,接受過希臘式的高等教育;也受教於迦瑪列,熟知猶太的文化與律法。可以這樣說,保羅就是當時的學霸,無論是外邦的知識、或猶太的律法,兩者都難不倒他;他就是身處學術金字塔頂尖的那一層。

從出身來說,保羅具有猶太人身分,
徒23:6「保羅看出大眾一半是撒都該人,一半是法利賽人,就在公會中大聲說:弟兄們,我是法利賽人,也是法利賽人的子孫。我現在受審問,是為盼望死人復活。」
他的父母是法利賽人,他自己也是。
談到法利賽人,我們八成會有負面印象,認為他們是一群愛找碴、小心眼、喜歡鑽牛角尖的人。但在當時,由於法利賽人熟知律法,潔身自愛,並且敬虔又自律,因此非常受到猶太社群的敬重,具有崇高的地位。
由此,保羅出身自一個具有社會地位的猶太家庭,他本身也是知名的法利賽人,走到哪兒都受人尊敬。

保羅除了是猶太人,還具有羅馬公民的身分。
徒16:37-38「保羅卻說:我們是羅馬人,並沒有定罪,他們就在眾人面前打了我們,又把我們下在監裡,現在要私下攆我們出去嗎?這是不行的。叫他們自己來領我們出去吧!差役把這話回稟官長。官長聽見他們是羅馬人,就害怕了。」
在當時的羅馬帝國,人民分成自由人與奴隸。自由人又分成公民、非公民兩種。因此由上至下,分別是公民、非公民、與最底層的奴隸。公民是社會的最高層級,享有許多權利,例如可以參與公共事務、享有投票權、可以合法擁有土地與財產,並且受到法律保護,有權在法庭上申訴。

綜合以上,保羅是頂尖的猶太人,也是高階的羅馬人。不論從猶太社群、或羅馬政府來說,他的出身都是金字塔頂端的人物,可不是隨隨便便的路人甲。

想像一下,如果你曾經待過台積電,也曾在另一家小公司工作過;現在你要應徵新工作,你會在履歷上特別凸顯哪一份工作經驗?
自然是台積電。原因無他,台積電的工作經驗是最能拿來說嘴、最引以為傲的事情。
假設你有台大的文憑、也有文化的文憑,你會選擇哪一個拿來吹噓?
自然是台大。台大的招牌與份量,自然壓倒了文化。
以上的選擇是很自然的。當我們向他人自我介紹時,當然會選擇最能引以為傲的學歷或事蹟。

回到羅馬書的情境。如果你是保羅,從未到到羅馬,現在想要向陌生的羅馬教會進行自我介紹,你會選擇說哪些事情呢?
如果是我,很自然的會先從出身、學歷開始說起;「我是個猶太人,也是個羅馬公民,出生在基利家的大數,父母都是法利賽人,我自己也是。我在大數完成大學教育,後來也到耶穌撒冷,受教於迦瑪列拉比的門下,學習猶太律法與傳統...」
畢竟,羅馬公民與猶太菁英的出身,大學教育與迦瑪列門下的學術地位,這可不是人人都能取得的;還有甚麼比上述更適合列在名片上?

但請你回頭看看羅馬書第一章第一節。保羅選擇說哪些呢?
「耶穌基督的僕人保羅」。除此之外,沒別的了。
我不知道你從中體會了甚麼。但對我來說,其中的衝擊是很強烈的:保羅是何等以基督徒的身分為榮啊
他沒有吹噓自己念過大學、老師是迦瑪列、或他自己是學霸,也沒有拿法利賽人、或羅馬公民的身分來說嘴(要知道,這封信是寄給羅馬教會啊,說自己是羅馬公民豈不是更能拉近關係?)。他對羅馬教會秀出名片,名片上列出的、而且是唯一列出的,只有「耶穌基督的僕人」幾個字,結束。
他大可以列出一張清單,洋洋灑灑的介紹自己是猶太人,也是羅馬公民,念過大學,也曾受教在知名拉比的門下;甚至寫出自己建立過哪幾個教會、或此前曾經指導其它教會的書信作品。但保羅顯然認為,若與「耶穌基督的僕人」相比,那些都不值一提。「耶穌基督的僕人」是他認為最驕傲、最榮耀、最值得拿出來說嘴的,他深深的以此為榮。

還有一點值得探討。在當時,「基督徒」泛指跟隨耶穌的門徒(徒11:26)。保羅為何不說自己是「基督徒」,而是說「耶穌基督的僕人」呢?
僕人的身分是其來有自的。某人之所以成為僕人,是因為有人買了他、或贖了他。保羅使用僕人一詞,再次提醒每一個基督徒都是被買回來、被贖回來的。
想想你以前是被誰荼毒凌虐的?耶穌基督為了贖回你,他花了甚麼代價?現在的你,是否活出一個討耶穌基督歡喜的生命?以上都是貫穿保羅所有書信的核心訊息。

再者,僕人的職責只有一個,就是服事主人。保羅是「耶穌基督的僕人」,你我也是;我們的職責就是服事耶穌基督,再沒有其他的了。
檢視你的生活,你仍在服事那唯一的主人───耶穌基督嗎?或是在你不經意的時候,其他人、或其他事物偷偷取代了耶穌基督的地位,成為你的新主人?

除了上述,我認為「僕人」一詞更能引伸得出下列教訓:
一、放下自我主權:你是基督的僕人。你的人生不是你的,而是耶穌基督的。你的時間、金錢、天賦、成就,一切有形的或無形的,都是祂的。你活著不是為自己而活,而是為主而活。
林後5:15「並且他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
二、盡僕人天職:你的人生最高價值不是馬斯洛的那一套,而是服事耶穌基督;因為祂當初就是這樣服事你的。
太20:28「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三、活出僕人生命:既然你的人生不是你的,而是基督的;你的人生價值不是自我實現,而是服事基督,那麼你必將活出僕人的生命。無論在哪個職位、何種處境,你面對的一切都是實現上帝聖工的機會。在高處,不可沾沾自喜;在低處,不必妄自菲薄。誰說上帝的揀選是看領子顏色?誰說藍領就是不得喜悅的邊緣人?職位無論高低都是基督的僕人,處境無論順逆都是服事的時機。無論是洗碗、收垃圾、掃馬路,只要認真盡責,都是在榮耀上帝。

從上述討論可以得知,無論從當時的羅馬社會、或猶太社會來看,保羅都受過良好教育,擁有優秀的學術地位,堪稱學霸;但他同時也為神大大使用。這對現今的你我帶來提醒。
某些基督徒有「反智」的傾向。他們對世俗的學問不屑一顧,認為那不過是外邦人的東西,與聖經的教導相互牴觸,根本毫無價值。他們也輕看這個世界的教育、學者、學術研究。
博愛思在《羅馬書註釋》正確地指出,在舊約時代,「最受上帝重用的人顯然是摩西」,而摩西正是當時的高端知識分子,「學了埃及人一切的學問,說話行事都有才能」(徒7:22);在新約時代,「最受上帝重用的人自然是保羅,他也是那時代最博學多聞的人」。
我深感同意。不是說每個基督徒都應該唸博士,而是不應輕看知識與教育。每個人的天賦與恩賜都不同,若你的長處正好是學術方面,就應該戮力以赴,努力鑽研。同時,務必要在上帝面前謙卑,祈求祂使你正確的發揮長才,不要成為未受天啟之前的保羅,而是在大馬色路上受明光照耀之後的保羅。將你的長處為上帝使用,藉以榮耀祂的名

在「反智」傾向的基督徒中,另一些人輕看神學。他們固執地認為,神學是少數人天馬行空的創造,故意把簡單明瞭的事情弄得無比複雜,或藉由冷僻的神學名詞,把人唬得一楞一楞的。他們聽到神學就反感,「我受洗幾十年,從來不知道三位一體,還不是好好的?你不用跟我講這麼多,告訴我怎麼做就好」,與其研究神學,他們寧可躺平睡覺。
反智不應是基督徒的標誌。反神學?更是匪夷所思。我曾在[查經] 弗4:20-21(1)如此談到:
「某些偏差的基督教群體、或是極端教派以為只要愛神、愛基督就夠了,其他都不重要,甚至以片面解經的扭曲方式,高舉「經文說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作為反智、抵制知識的盾牌,殊不知這是完全錯誤的態度。這種偏差的信仰內容往往流於空洞的口號,極端強調感性與情緒,並且過分主觀,無法以客觀描述信仰內容,在他們的信仰內容中,好像除了愛之外,其他都不重要;沒有墮落、沒有罪咎、沒有代贖、沒有揀選、沒有稱義與成聖,試問,這真的是聖經啟示出的福音嗎?
相反的,聖經以明確的語句界定得救的人,例如:
提前2:4「他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
聖經如何描述得救的人?他們是一群「明白真道」的人。
很顯然,基督徒是一群明白某種知識的人,他們從前與外邦人一樣是瞎眼的,得救之後,眼睛被打開了,他看見過去的光景是如何荒唐無稽,明白自己到了絕望無助的地步,進而體會了福音的真義,同時也對於神的本質、屬性,和性情有所認識。」

聖經是一本載明上帝真道的書,古往今來無數優秀的頭腦投入神學研究的領域,仍無法窮究奧秘,足證上帝智慧之深奧。神學自然有深奧難解之處,那是必然的;連彼得也說保羅講述的神學有部分「難明白」(彼後3:16)。但是,不明白是一回事,反感是另一回事。神學的難解,應當引發我們對於上帝更深的敬畏;但因為搞不懂就反感,或刻意把信仰簡化成具體的實踐/交換行為,充其量只能顯露出無知與情緒化罷了
挑明的講,若不明白真道,甚至對真道感到厭煩、反感,完全與聖經的教導相互牴觸,怎能說自己是基督徒呢?





結語

論出身、論學歷,保羅都是人中龍鳳,但在他眼中,若與「耶穌基督的僕人」相比,都不算甚麼;他深深以基督的僕人為榮。因為他知道,自己是被基督買贖回來的,那是他永遠都還不了的恩情。因此他終身服事基督,以僕人自居,更以僕人為榮。
基督徒不應反智。外邦的教育有其價值,我們應仿效保羅,將知識與教育轉化成為推進上帝事工的助力。
基督徒更不應對神學反感。神學在於窮究上帝真道的奧秘,我們應盡力理解;對於那難解之處,應引發我們對上帝智慧的敬畏,而非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