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8日

工人們說得沒錯,這根本不公平! (葡萄園的工人,太20:1-16)




1.因為天國好像家主清早去雇人進他的葡萄園做工,
2.和工人講定一天一錢銀子,就打發他們進葡萄園去。
3.約在巳初出去,看見市上還有閒站的人,
4.就對他們說:你們也進葡萄園去,所當給的,我必給你們。他們也進去了。
5.約在午正和申初又出去,也是這樣行。
6.約在酉初出去,看見還有人站在那裡,就問他們說:你們為什麼整天在這裡閒站呢?
7.他們說:因為沒有人雇我們。他說:你們也進葡萄園去。
8.到了晚上,園主對管事的說:叫工人都來,給他們工錢,從後來的起,到先來的為止。
9.約在酉初雇的人來了,各人得了一錢銀子。
10.及至那先雇的來了,他們以為必要多得;誰知也是各得一錢。
11.他們得了,就埋怨家主說:
12.我們整天勞苦受熱,那後來的只做了一小時,你竟叫他們和我們一樣嗎?
13.家主回答其中的一人說:朋友,我不虧負你,你與我講定的不是一錢銀子嗎?
14.拿你的走吧!我給那後來的和給你一樣,這是我願意的。
15.我的東西難道不可隨我的意思用嗎?因為我作好人,你就紅了眼嗎?
16.這樣,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有古卷在此有: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


在研究這個比喻之前,一開頭的連接詞───「因為」───絕對不可忽視。使徒使用這個詞有著深意,表明比喻與前面的經文有密切關係
讓我們回頭看前一節:「然而,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19:30),並比對耶穌在比喻末尾的結語:「這樣,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20:16),兩者的密切關係不言而喻。
事實上,從結構來看,「葡萄園工人」的比喻被鑲嵌在一個清楚的脈絡中。從19:13起,馬太福音以相當篇幅闡釋了上帝的價值觀與這世界有何等的不同。斯諾德格拉斯在《主耶穌的比喻》分析如下:
19:13-15這世界看不起小孩子,但上帝重視他們
19:16-22這世界看重好行為,但靠好行為無法得永生
19:23-26這世界重視財富,但財富使人遠離天國
19:27-30放下世上的一切,將來在天上反而要大受獎賞
在這「上帝價值觀 VS. 世界價值觀」的脈絡中,耶穌以「葡萄園工人」的比喻呈現神的仁慈與人的公平之間的張力。
在分析之前,上述的脈絡有助於我們站在一個宏觀的視野觀察比喻,除了看清它的走向之外,也使我們不至於錯解了比喻本身。

葡萄園主分別在不同的時間招募工人:清早(清晨三點),巳初(上午九點),午正(中午十二點),申初(下午三點)以及酉初(傍晚五點)。有別於一次招募足夠的工人,分批找人委實不太尋常,可能是工作爆量超乎預期的關係。不過這不是重點,無須進一步鑽研。
更不尋常的是,無論是清晨三點的第一批工人,或是傍晚五點的最後一批工人,園主都與他們講定工資為一錢銀子;「不同工卻同酬」是比喻的核心,稍後會仔細分析。我們要先來看「一錢銀子」有甚麼涵義。

我們可以揣摩得知,這些工人沒有固定的工作,只能找一些臨時、短期工作賺取每天的工資。從這角度看,他們甚至比不上奴隸;至少奴隸還有穩定的工作與報酬。
由於工作不穩定,他們經常面臨失業、沒有收入的困境,因此當時的法律規定,工頭必須在每一天日落時發放工資給臨時工。當時的日薪大約是一錢銀子,約莫是一日生活所需。如果拿不到錢,他們的生活馬上就會陷入困境了。
因此,他們迫切需要這錢銀子,沒有這錢銀子,他們就要斷炊、餓肚子了。

假設園主在傍晚六點發放工資。此時第一批工人已經做工十五個小時,但最後一批工人只做工一小時。經文的鋪陳很有戲劇感,園主是從最後一批工人開始發放薪水。
設身處地的想,假設你是第一批工人,流汗工作了十五個小時,好不容易收工了,園主開始發薪水。你看到最後那批只工作一小時的拿到了一錢銀子,心想:「他們做一小時拿一錢,我做十五小時豈不是要拿十五錢?」等輪到你時,你也只拿到一錢銀子,不是原先想像的十五錢;此時的感受是甚麼?
不公平!!因為你認為回報必須與付出對等,更多的付出就必須有更多的回報。事實上,經文裡的工人們也是這麼想的,「他們以為必要多得」。
除了不公平,你甚至覺得忌妒,「只付出一點點卻收穫這麼多,這種好康為甚麼都發生在別人身上,沒有我的份?為什麼都是別人拿到好處?」

「公平」是這個世界重要的價值觀之一,薪資高低、成就高低必須與個人投入的程度相對應,不同工怎能同酬?
但上帝的判斷不是按照這世界以為的公平標準。我們常常「以為」上帝應該這樣、上帝應該那樣,但這些「以為」背後根據的往往是我們習以為常的價值觀,那是世界的,不一定是天國的
一旦上帝的作為不符我們的預期,我們就說祂不公平。我們正在用世界的價值觀評斷上帝,試圖把上帝框在一個籠子裡,好使祂不能做出超乎世界預期的事情。無論怎麼看,這都不是在尊崇上帝
我們必須明白,上帝的判斷不受任何限制,祂的智慧相較人類根本不在同個水平上,祂所做的必為美善。我們不應把自己習慣的算計、假設、推測,套入在祂之上;反而應當以祂的作為修正我們的看法。每一次我們意識到祂的作為超乎理解,就是更深入認識上帝本性的最佳時機

在比喻中,園主的「不同工卻同酬」使人無法理解。但如果園主照著這世界的預期,第一批工人給足一錢銀子,其餘的則分別依據工時長短計算工資,最後會發生甚麼事?
有些工人將要餓肚子了。
每個工人都要生活。沒有一錢銀子,他們可能買不起麵包,要怎麼活下去?一個工人背後是一整個家庭,他們的太太與小孩怎麼辦?
你應當可以理解為何園主一視同仁的都給一錢銀子了,他的出發點不是公平,而是憐憫。他憐憫所有工人,知道他們都需要工作、都需要金錢才能生活下去。

園主是比喻裡唯一吃虧的人
按著公平原則來說,他大可以根據工時給薪。工作十五小時的給一錢銀子,工作六小時的給四分銀子,至於一小時的只給七厘銀子就好;這樣誰也不吃虧。但園主沒有計較這些,如果他要斤斤計較,有些工人就要餓肚子了。他有仁慈的心腸,不願看到有人挨餓;他慷慨的多掏出錢來,寧可自己吃虧,也希望大家都得溫飽。
斯諾德格拉斯在《主耶穌的比喻》說得精闢:「我們太常把實際上是忌妒的東西化妝成公義,或使用公義做為限制慷慨大方的武器。公義...不可出於自我中心的利益來下定義。公義要求為眾人謀求利益的積極行動,尤其是為窮人謀求利益。...這比喻要求我們放棄忌妒與獎賞的計算,相反的,要擁抱和效法神的仁慈。」

若求一視同仁的公平,就得有人受苦;不想有人受苦,就得有人承受損失。比喻裡顯現的這原則,放在救恩裡也適用。
上帝拯救罪人哪裡公平?所有人都有罪,如果要公平,下場就是所有世人一起到地獄。但上帝揀選某些人,賜下救恩給他們,使耶穌為他們而死。在救恩的計畫裡,只有上帝吃虧。祂為何要拯救罪人呢?因為憐憫。

有些人對此不解,「上帝憐憫?如果祂真的憐憫,為何不揀選所有人?」
因為主權在祂。
比喻中,為何園主能決定給每個工人一錢銀子,即使某些工人工時不足?因為錢是他的,他有主權,他愛怎麼用誰管得著?
同樣的,救恩來自上帝,祂有至高無上的主權。祂想揀選誰就揀選誰,想恩待誰就恩待誰,不必跟任何人商量或報備。
賽40:13「誰曾測度耶和華的心(或譯:誰曾指示耶和華的靈),或作他的謀士指教他呢?」
羅9:14-15「這樣,我們可說什麼呢?難道神有什麼不公平嗎?斷乎沒有!因他對摩西說:我要憐憫誰就憐憫誰,要恩待誰就恩待誰。」
那些質疑上帝不公的人八成從來沒想過,與其說祂不公,為何不質疑祂揀選某些人得救?祂大可以不揀選任何人,如此的話,祂就不用吃虧了,不是嗎?救恩本來就不公平───因為只有上帝吃虧。

回到經文。耶穌為何要對門徒說這個比喻呢?
因為門徒正是一群經常爭論誰為大誰為小、計算天國獎賞多寡的一群人。
在19:27,「彼得就對他說: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你,將來我們要得什麼呢?」此時的他不像是個立志跟隨耶穌的使徒,更像個精打細算的商人。他計較著,現在放下的一切是否能保證將來得到更豐厚的回報。
在20:20-21「那時,西庇太兒子的母親同他兩個兒子上前來拜耶穌,求他一件事。耶穌說:你要什麼呢?他說:願你叫我這兩個兒子在你國裡,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不只門徒們爭權奪利,連媽媽也加入關說,為兩個兒子求得天國裡更榮譽的位置。
經文顯示,門徒把這世界的斤斤計較、算計、爭奪帶進了對天國的想像中,彼此競爭、角力,把憐憫與仁慈拋諸腦後。因此,耶穌特地說了這個比喻,並且在比喻的結尾告誡他們,「這樣,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
自然,這告誡也是對著我們說的。祂要我們把世界的算計、爭奪全都放下,學習祂的仁慈與憐憫,這才是天國的價值觀。




結論

「葡萄園工人」的比喻是一樁明顯不公平的事件。但承受損失的不是任何一個工人,而是園主。因著仁慈與憐憫,他放下這世界看重的公平原則,寧願自掏腰包使每個工人都得到溫飽。
公平很重要,但不應犧牲仁慈與憐憫。前者是這世界看重的,但後者卻是天國的價值觀。那些意圖挾帶世界觀念進入天國的基督徒要小心了,「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