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2日

畢士大:池畔一角,兩處縮影



你曾經當過志工嗎?
你曾經親身走入社會底層,感受這些辛苦小民窘迫的生活環境嗎?
如果有,你一定能體會他們的困窘:
全家人擠在一間破舊小屋子,父親重病在床,母親拾荒維生,兩個孩子能夠上學,就已經是收入能夠負擔的極限了;三餐只能以快餿掉的飯菜果腹,偶爾有好心鄰居施捨一些熱飯熱菜,就是難得的上好佳餚;屋頂破爛,逢雨就漏水;沒有電、沒有瓦斯,孩子下課就要幫忙砍柴、燒飯;才藝班?補習班?這根本是想都沒想過的事情...

甚至,你不需要當過志工,只要打開電視看看新聞,你就能明白我描述的情景。

想想看,這樣的孩子能夠享受多少學習的資源?趨近於零。
沒有好學校、沒有好師資、沒有適合學習的環境,他們幾乎注定沒辦法靠著學業翻身,能夠考個好學校、找份好工作、有份好薪水改善生活。
陳水扁奮發向上的故事很吸引人沒錯,但之所以很吸引人,正是因為稀少得不尋常;如果每個窮人小孩都能夠像他,那還有什麼好說嘴的?

相反的,在社會光譜的另一邊,生活又是如何呢?

家住帝寶,祖先留下豐厚遺產,父親是政商大老,母親是名門閨秀,兩個孩子自小有管家、傭人侍候,上下課都有黑頭車接送;從小學鋼琴、小提琴;書念不懂,直接請最貴的家教來補習;貴族小學直升貴族中學,畢業後直接出國念大學;碩士博士到手,學成歸國之後,可能有點煩惱;不是因為工作不好找,而是機會多到爆;藍的黨想要延攬,綠的黨也想搶人,父親世交的集團企業、想攀關係的大老闆們更是不停招手...

你對這故事也不會陌生,前陣子的聞腋青年,不正是箇中翹楚?

窮與富,正是今日社會M型的兩端;
富人掌握資源,大者恆大,窮人沒有資源,幾乎注定無法翻身。
這景象不稀奇,在聖經中,兩千年前的某個地方就已經出現了這種M型化的社會現象。

51-13
  1. 這事以後,到了猶太人的一個節期,耶穌就上耶路撒冷去。
  2. 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門有一個池子,希伯來話叫做畢士大,旁邊有五個廊子;
  3. 裡面躺著瞎眼的、瘸腿的、血氣枯乾的許多病人。(有古卷在此有:等候水動;
  4. 因為有天使按時下池子攪動那水,水動之後,誰先下去,無論害什麼病就痊癒了。)
  5. 在那裡有一個人,病了三十八年。
  6. 耶穌看見他躺著,知道他病了許久,就問他說:你要痊癒嗎?
  7. 病人回答說:先生,水動的時候,沒有人把我放在池子裡;我正去的時候,就有別人比我先下去。
  8. 耶穌對他說:起來,拿你的褥子走吧!
  9. 那人立刻痊癒,就拿起褥子來走了。
  10. 那天是安息日,所以猶太人對那醫好的人說:今天是安息日,你拿褥子是不可的。
  11. 他卻回答說:那使我痊癒的,對我說:拿你的褥子走吧。
  12. 他們問他說:對你說拿褥子走的是什麼人?
  13. 那醫好的人不知道是誰;因為那裡的人多,耶穌已經躲開了。

故事發生在一個池子邊,叫做畢士大。畢士大的原文是「憐憫之家」,House of mercy
天使會按時攪動池水,在那個摸們跳下池子裡,不管你生什麼病都會好。每個病人都有機會得到治療,既慈悲又公平,看起來很符合「憐憫之家」的涵義。

但仔細想想,誰最有機會在第一時間跳下池子裡?
首先,一定要先挨到池子邊,對吧?這點你知、我知、池邊的病患們都知;每個人都想挨過去,那該怎麼解決?就要「比比看」啦。
可能比力氣:力氣大的、病得沒那麼重的,可以把其他虛弱病重的搬開;
可能比拳頭:不想又生病、又被揍個半死,只好讓位給拳頭硬的;
可能比財富:有錢的,拿出鈔票請大家「行行好,讓一讓」,也是件很合理的事;
可能比人多:生病的大少爺帶僕人來,僕人三兩下就把其他不長眼的病患趕跑了;
所以,病得更重的、更虛弱的、沒錢的、沒有親人朋友的,應該是最需要得到醫治的一群人,但他們只能一次又一次的看著別人跳下池子裡,疾病得到醫治;自己只能一次次的等待、失望、再等待、再失望、...
這是在畢士大池畔,「憐憫之家」發生的情形,
好個「憐憫」啊。

這不正是現今社會的縮影?
資源,永遠被少數已經擁有資源的人佔據,用來攫取更多資源;真正需要被關懷、得憐憫、由社會資源救助的,卻反而永遠都沒有機會得到;還有什麼比這個更諷刺?

這是畢士大池畔的第一個縮影,社會的縮影。

經文中那個病人,就在這樣的失望中過了三十八年。還好他遇到了耶穌。
耶穌問他:你要痊癒嗎?
這問題不難,答案應該只有兩種:要,或不要,對吧?
但你看病人回答了什麼?第7節,他回說:「先生,水動的時候,沒有人把我放在池子裡;我正去的時候,就有別人比我先下去。」
欸欸,先生你有回答到問題嗎?如果像我這麼沒耐心的人,八成就會沒好氣的說:「再問一次,到底要或不要?快給我答案!」
還好我不是耶穌。
耶穌怎麼做呢?再問一次嗎?沒有,祂直接就施展神蹟在病人身上。這個病了三十八年的人,竟然就拿著蓆子站起來,可以走了!

這是畢士大池畔的第二個縮影,十架恩典的縮影。

我剛來到教會的時候,對於主日講道的內容常常聽不懂,因為老是說我現在的生命不好,要我認罪、悔改,我心想,「我有車有房,有工作有收入,跑得快跳得高,我的生命哪裡不好?」
不但如此,還常常問我想不想要一個更好的生命,我根本答不上來;「我真的不覺得現在有哪裡不好啊!」
幸好,耶穌根本沒有問我的意願,或者更精確的說,祂根本不在乎我回答什麼。祂憑著祂本性的憐憫,以恩典覆蓋我,逐漸感化我、打開我的眼睛,讓我知道福音原來這麼美好。
後來我才知道,對於一個深深陷入罪惡之中、心思意念也都被罪汙染的人來說,他們哪裡知道自己的生活很糟糕、很危險,很需要上帝?
相反的,他們天性就是遠離上帝,討厭上帝(約319)。如果耶穌當初以我的意願來決定要不要施恩典給我,我哪有可能受洗得救?

聖經這樣告訴我們:
上帝的揀選,完完全全不是根據人的意願來決定,而是在創世以先的旨意(弗14);
旨意定了之後,聖靈在適當的時機感化他,讓他明白自己原來處在罪的世界裡,讓他相信耶穌是上帝的兒子,為他的罪上了十字架;
「相信」,是人的選擇嗎?不是。弗二8告訴我們:「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連他相信上帝的信心,都是上帝賜予的。

這就是十架恩典。

畢士大池畔,照映出兩處縮影;第一處縮影投射出屬世社會的黑暗與無望,第二處縮影則彰顯了十架恩典的憐憫與權能。

謝謝祂這麼愛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