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

前兩位僕人努力投資,為何第三位僕人只敢埋於地下? (五千、兩千與一千銀子,太25:14-30)



14.天國又好比一個人要往外國去,就叫了僕人來,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
15.按著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二千,一個給了一千,就往外國去了。
16.那領五千的隨即拿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五千。
17.那領二千的也照樣另賺了二千。
18.但那領一千的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埋藏了。
19.過了許久,那些僕人的主人來了,和他們算帳。
20.那領五千銀子的又帶著那另外的五千來,說:主啊,你交給我五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五千。
21.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
22.那領二千的也來,說:主啊,你交給我二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二千。
23.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
24.那領一千的也來,說:主啊,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
25.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銀子埋藏在地裡。請看,你的原銀子在這裡。
26.主人回答說:你這又惡又懶的僕人,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
27.就當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
28.奪過他這一千來,給那有一萬的。
29.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30.把這無用的僕人丟在外面黑暗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

這個比喻也稱為「按才受託的比喻」或「才幹的比喻」,是耶穌向門徒闡釋關於天國的重要教導:在地上,他們必須忠心服事,這也是末日審判中的評斷準則。
讓我們正式展開比喻。


回溯

首先的「天國又好比」,表明這比喻並非獨立段落,最起碼必須回溯至24章1節。當時,耶穌與門徒正離開聖殿;他以聖殿為引子,藉機向門徒解釋末日降臨、天國福音的奧秘,以及門徒應有之預備。
此比喻是橄欖山講論的一部分,緊接在十童女比喻之後。由此可知,這是耶穌對門徒的教導與告誡,主旨在於天國之本質、信徒於世上之責任,以及最終之交帳。


上帝的公平:按才分配

比喻中,主人將家產分給三位僕人,分別給予五千、二千及一千銀子。為何金額不同?答案在經文裡:「按著各人的才幹」。這對我們理解上帝的公平具有深刻啟發。

首先,主人洞察每位僕人的真實才幹,對他們的能力、潛力及限制皆清楚掌握。同樣地,上帝也如那主人一般,完全明瞭每個受造物的能力與恩賜
你我或許未能如想像般透徹了解自己,對於才幹也許有著過高或過低的評估,可能有偏頗、不中立的自我認知。只有上帝真正知曉你我的能力與恩賜,而非我們自己。簡言之,祂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再者,地上的公平是所謂的「齊頭式公平」,每個人都要一樣,不多不少;但那並非真正的公平。
對於才幹卓越者,如果施展抱負的機會過少,可能鬱鬱不得志,無法充分發揮潛力;反之,對於才幹相對平庸者,若機會過多、責任過重,則構成另一種沉重的壓力,導致他們不堪負荷,甚至崩潰。唯有依照才幹進行分配,使每個人在最適合自己的位置上發光發熱,才是真正的公平

總結而言,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因比較而抱怨得到的太少,心生怨懟,認為上帝不公;或覺得事務繁重,疲憊不堪,而羨慕他人的清閒與輕鬆。然而,我們不應因此評斷上帝不公平,因為天國的原則本就不是齊頭式的平等。
上帝依照個人的才幹、恩賜、性情,將際遇、機會、錢財、時間、影響力等資源,以最適宜的方式分配給每一個人。祂的公平是建立在祂對我們的完全了解和祂至高的智慧上
因此,我們應當深思,上帝已賜予我們哪些才幹或恩賜?這些才幹可能包括個人的特質(如耐心、熱情)、技能(如溝通、組織能力)、知識(如聖經知識、專業技能)等。目前我們如何運用這些恩賜?我們是否已意識到這些是上帝的託付,並努力將其充分發揮呢?


銀子:天國的價值與責任

在基督徒的真實生命中,比喻裡的「銀子」並非僅指單一事物,而是泛指福音所帶來的一切美好與託付。這涵蓋了生命中的時間(如何規劃與運用)、錢財(如何奉獻與管理)、機遇(把握每一次服事或成長的機會)、工作(在職場中見證信仰)、人脈(如何連結與影響他人)、經歷(從生命的高低起伏中學習與成長)等。當然,更包含榮耀上帝、傳揚福音、活出門徒生命等屬靈層面,這是基督徒生命的核心。
誠如《主耶穌的比喻》所言,銀子即「代表天國的偉大價值和它所帶來的重大責任」,這份責任要求我們積極回應上帝的恩典。

我們在運用恩賜與才幹的過程中,可能會面臨各種困難或打擊。例如,在服事中可能遭遇挫折,付出努力卻一點成效也沒有;他人可能在旁說著風涼話,質疑我們的動機或能力;甚至連自己都覺得做不下去,信心動搖。
然而,這比喻提醒我們:上帝比我們更了解我們自己,只有祂真正洞察我們的能耐。若祂使我們擁有某個機會或某樣事物,必定是祂相信我們有才幹能做出最佳的運用
神學家Mark Dever曾言:「懇求天父賜予我們一雙聽不見世界掌聲的耳朵。」我認為若改為:「懇求天父賜予我們一雙聽不見世界噓聲的耳朵」,則更具力量。這將鼓勵我們在服事中,不為外界的批評或嘲笑所擊倒,而應單單定睛於上帝的託付與祂的肯定。


忠心而非成績:上帝眼中真正的成功

有些人可能認為自己的恩賜既平凡又微小,不值一提。例如,他們可能自覺口才不佳,無法傳揚福音;缺乏領導能力,無法帶領小組;或財富匱乏,無法奉獻巨款。然而,根據這個比喻,恩賜的大小並非關鍵,而是在於我們是否忠心地運用
如果你拿了五千銀子,卻如第三位僕人一般懶散,不願投入,上帝必將嚴厲斥責。反過來說,即使你僅有一千、甚至一百銀子,但若忠心地運用,竭盡所能,上帝必將稱讚你是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請記住,忠心才是祂評斷的唯一關鍵。
看看主人的誇獎。他並未誇獎他們賺了多少,而是誇讚他們忠心的行為。同樣地,上帝眼中的成功乃忠心的行為,而非成績的好壞。這與世界的價值觀南轅北轍,世人往往只看結果,不論過程,更遑論忠心的美德。

請仔細看看前兩位僕人在行動上的一致之處。除了積極投入,將所得銀子用於投資之外,另一共同特點就是賺多少就回報多少。他們都沒有私吞隱匿,中飽私囊;也沒有額外灌水,好使投資成績更優異。這反映出他們對主人的認識。
第一,他們深知主人慷慨,回報與獎賞必定豐厚,因此根本無須短報賺取的金錢,以便中飽私囊。第二,他們也深知主人仁慈,而非苛刻、貪得無厭,因此無需將成績灌水。他們堅信,只要努力付出,忠心履行職責,主人必有豐厚賞賜,且賞賜是基於他們的忠心,而非金額高低
看看主人對前兩位僕人的的誇獎。無論是賺五千銀子的,或二千銀子的,他的誇獎完全相同。他不是誇獎他們賺了多少,而是誇他們「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這再次印證上帝看重的乃忠心的行為,而非成績的高低。這對我們理解上帝帶來另一啟發。
忠心體現在努力的過程,而非量化的成績。例如你傳福音,傳了一輩子都沒有人信,以世俗眼光來看,成績是零;但上帝看重的是你傳福音的努力,祂必誇你是「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在服事中,重要的不是我們能成就何等偉大之事,而是我們是否忠心地運用上帝之所賜


第三位僕人的失敗:對主人認識的偏差

第三位僕人說:「主啊,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忍心」的原意為嚴厲、嚴格,「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意思是「沒有撒種的地方也要收割,沒有播種的地方也要聚斂。」他對主人的認識與前兩位僕人形成鮮明的反差。
前兩位僕人眼中的主人是慷慨的、仁慈的,但第三位僕人認為主人是嚴厲、苛刻、貪得無厭至不合理的程度,甚至連未曾播種、撒種之地也要求須有糧食收成。他眼裡的主人是不講道理、只問收成的惡棍
他害怕這個主人。因為害怕,所以當主人將一千銀子託付他時,他選擇將銀子埋於地下,甚麼都不做;或更正確地說,不敢做

我大膽的認為:對主人的認識,正是前兩位僕人與第三位僕人的分水嶺。

前兩位僕人認為主人是仁慈的、慷慨的,而不是苛刻的、小氣的,所以他們願意盡心竭力的去做。他們知道主人看重的是忠心而非成績,因此敢嘗試各種投資方法,試著為主人的家產取得豐厚的利潤。
但顯然第三個僕人眼中的主人不是這樣。在他眼中,主人是霸道的、不講理的、貪得無厭的。他害怕主人,更害怕萬一他的投資失利,虧損了銀子,主人不知道會怎樣嚴厲的處罰他。因此,恐懼使他卻步,「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他甚麼都不敢做,只想牢牢保住本金就好。


對上帝的認識:形塑門徒生命

對主人的認識,左右了僕人的投資方式。同樣的,我們對上帝的認識,將嚴重影響門徒生命呈現的樣貌
上帝是嚴厲的,也是恩慈的;祂引導著宇宙中的萬物萬事,但也讓我們覺得自己可以做任何決定。如果我們對祂的認識有偏差,或者不夠全面,我們的生命無法取得穩定與平衡,甚至可能產生扭曲的信仰觀念。
舉個例子,如果我們覺得祂不是全能的,就會認為救恩不是祂一個人完成的,而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或者部分得靠我們自己完成。我們將會恐懼戰兢,深怕有哪個罪沒承認,或者不小心犯了罪,就無法得到永生、甚至失去永生。如此的膽戰心驚,怎會是保羅筆下的「弟兄們,你們蒙召是要得自由」(加5:13)呢?
對上帝的錯誤認識可能使我們活在律法主義的捆綁中,無法享受上帝恩典帶來的真自由和安息。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只強調上帝的恩慈,卻忽略了祂的聖潔和公義,那將導致我們輕忽罪惡,放縱聲色,失去對祂的敬畏之心。

若要完整地認識上帝,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藉助系統神學。從古至今,已有無數神學家將上帝的神性做了系統性的研究,藉著他們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全面地認識上帝,避免片面理解。但可惜的是,不少基督徒視「神學」一詞如洪水猛獸,避之唯恐不及。這是故步自封,完全錯誤的想法。
神學並不是枯燥的學術,而是幫助信徒更清楚、更全面地認識天父。千百年來,祂已興起無數聰明的頭腦來鑽研聖經,建立神學體系,難道我們認為自己比他們還聰明嗎?為何不站在前人研究的成果上,透過這些寶貴的資源,更深入、更平衡地認識天父呢?這將使我們的信仰根基更穩固,基督徒生命也更成熟。


最終的交帳

末了,主人把那「無用的僕人丟在外面黑暗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這是非常嚴厲的結局。根據《主耶穌的比喻》,那段話的意思是「與一切美好的事物分離,尤其是與神分離...這與在地獄受刑罰的警告完全一致。」這不只是失去獎賞而已,更是跟生命源頭的隔絕,是靈魂深處的痛苦和絕望。

福音帶來了無限的恩典,以及無限的責任;恩典與責任就像天國的一體兩面。凡接受上帝恩典的人,同時也接受了祂託付的責任。祂是恩慈的,也是嚴厲的,對於忠心的僕人,祂將慷慨的邀請他們一同享受快樂;反之,對那些又餓又懶的,祂也將不留情面的懲罰,因為他們輕忽了上帝的恩典和託付。

未來必有審判,但審判的目的不是要威脅我們,讓我們活在恐懼中,而是要提醒我們正確地活出基督徒生命。這個比喻帶來提醒,上帝是賞善罰惡的,而評判的標準就是忠心。忠心體現在我們如何運用祂所賜的一切。在現在的國度中,我們必須做個忠心順服的僕人,以便未來的國度中,與祂共享榮耀與福樂。




結論

對天父的認識,極大程度影響了基督徒的生命樣貌。正如比喻中的三位僕人,若認為祂是慷慨仁慈的,在各樣服事上自然戮力以赴;若認為祂嚴苛霸道不講理,行事為人必然退縮畏懼。
在末後之日必有審判,衡量的標準是忠心,而非成績。忠心的善僕將要與天父同享福樂,懶散的惡僕將遭棄絕,只能在黑暗中哀哭切齒。
這好比一張試卷,標準答案你都知道了。現在,你要填入哪個答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