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6日

[查經] 弗4:7-11


7. 我們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給各人的恩賜。
8. 所以經上說:他升上高天的時候,擄掠了仇敵,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
9. (既說升上,豈不是先降在地下嗎?
10. 那降下的,就是遠升諸天之上要充滿萬有的。)
11. 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

恩賜

教會中的每一個肢體都從基督領受了恩賜
這些恩賜有大有小,功用也各自不同,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每一個肢體都領受了恩賜,得以發揮各自特別的功用。
我們不一定總是知道這功用是什麼,但我們不知道並不表示這功用就不存在。
身為肢體的一份子,你無法說你沒有得到恩賜;你只是尚未發現領受的恩賜是甚麼。
因此,我們必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發現我的恩賜。

恩賜是由基督賜下的,祂呼召人建立教會,並分派不同的恩賜在人身上;
我們若想更了解恩賜,就必須先了解「呼召」的意義。

首先,呼召總是由三一神主動的,人是被動接受呼召
人不能召自己;我們不能自己決定在教會中我要作這、我想作那,
發出呼召的是神。
在教會服事中有許多亂象,其原因都是因為人們忘記了呼召人的是基督,而不是自己,
他們只憑著自己的血氣、喜好、或自以為擁有的長處,就胡亂投身於服事工作中,
例如,有人自以為德高望重,又愛得到眾人注目,巴不得鎂光燈都聚焦在自己身上,
於是在沒有神學裝備的情況下就登台講道(更怪的是,教會還真的讓他上去了),
結果,講的道不僅不能造就會眾,反而製造更多混亂;
他自以為在引用經文,結果是在創造新的詮釋,
他自以為在發出嚴正提醒,事實上卻是錯誤的引申出聖經從未有的教訓。
這不是假想案例,而是確有其事,當時我就坐在台下,邊聽邊搖頭;事後也的確接到一些弟兄姊妹的私下質疑。

第二,需要不等於呼召
在華人教會中,這點更容易被混淆,
基督徒往往在聽到需要的當下,就以為那正是神對他發出的呼召;這不是正確的觀念。
鍾馬田解釋道:
「如果需求本身就是呼召,那麼我們每一個人都當回應那需求,每個人都要去做那份事工,這豈不荒謬?」
因此,不要因為看見某個需要,就遽下結論說「我有責任去滿足它」。
也許這樣作並不合乎主的心意,祂可能有別的事要你作,祂也許定意要其他人去作這件事。
當然,我不能否定主的確可能藉此機會在呼召你,
但你需要確定這件重要的事情:主真的直接向你發出呼召了嗎?抑或只是你在呼召你自己?
永遠不要忘記,只有基督能呼召人,祂必直接向我們發出呼召。

第三,教會無權呼召
牧師對你說,「我覺得你很適合XX事工,來投入吧!」這就是對你的呼召嗎?
不,他無權呼召你。
這違反了呼召的原則:只有基督能發出呼召。
任何人或組織呼召你,就是僭越了本分,冒犯了神的權柄。
我們每個人都只是身子的一個肢體,作決定、發出呼召的乃是頭,那是祂的特權,單單祂可以享有。
鍾馬田反對這種作法:
「教會無權去建議或呼召,更無權對人施加壓力或動之以情。教會常常列出需要,陳列在年輕人面前,然後呼籲他們全體獻身。這種過程是最不合乎聖經的。」

總結來說,
主賜下各式恩賜以造就教會,我們必須首先發掘自己的恩賜為何。
有了恩賜就可以投入服事嗎?
不。也許你的時間還沒到,也許還需要進深的裝備,
但在某個預定的時點,主必然親自對你發出呼召,要你投入事工。
在那之前,你必須等待,並把握時間加強自身的能力。
另一方面,教會的責任在於以審慎的態度,對那位自稱被主呼召的人施以仔細的考察,確認他的確能夠造福會眾,
不可怠惰輕忽,以免使肢體反受虧損。


查經問題

  • 教會每一個肢體都從神領受了恩賜,得以發揮各自特別的功用;你的功用是甚麼?
  • 對基督徒來說,呼召是主動態或是被動態?
  • 如果每個人都憑自己意願,想做甚麼就做甚麼,這樣可能有哪些危險?
  • 需要本身就是呼召,對嗎?為何不對?
  • 如果看見需要就下結論說:那就是對我的呼召...這樣做可能產生哪些偏差?
  • 教會邀請你投入某項事工,這就是呼召;對嗎?
  • 如果教會這樣做,可能產生哪些後遺症?
  • 對於呼召,教會的責任是什麼?






2019年11月19日

[查經] 弗4:7-10


7. 我們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給各人的恩賜。
8. 所以經上說:他升上高天的時候,擄掠了仇敵,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
9. (既說升上,豈不是先降在地下嗎?
10. 那降下的,就是遠升諸天之上要充滿萬有的。)

各人

在前面4-6節,最吸引讀者眼球的,必定是「一」───一個身體、一個聖靈、一個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高達7次之多。
基督徒雖有千千萬萬,但都在這些事情上合一,沒有例外;這許多的「一」正是基督徒合一的基礎。

進入第7節,有一個字沒有被和合本翻出來、可是很重要───「但」,
藉著「但」,使徒開始將論述的重點放在合一的對象──────的身上,「但我們各人...」。
在接連的七個「一」之後,以這個連接詞「但」轉向千千萬萬來自不同背景、國家、文化、家庭的基督徒,
這「一對多」的轉折使我們了解合一的特質:合一不是機械式、而是有機的,具有多樣性;基督徒雖然進入合一,但仍然保有自己的個性
屬靈的合一不是工廠的產線,基督徒不是被造成一模一樣的罐頭產品,
來自各地的基督徒仍保有各自的多樣性和差異性,
台灣的基督徒與來自非洲、日本、中南美的基督徒合一在基督裡,但他們仍保有各自的特質;
基本上他們是合一的,但在許多方面又不一樣
鍾馬田特別強調這點:
「我們必須時時記住這兩個原則。個別性並不會破壞合一,合一也不會消滅個別性。」


經上說

我們必須記住,使徒是個受過嚴格訓練的法利賽人,在他的書信之中,經常可見舊約經文的引用。
第8節就是個好例子,
「所以經上說:他升上高天的時候,擄掠了仇敵,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是引用自詩68:18「你已經升上高天,擄掠仇敵;你在人間,就是在悖逆的人間,受了供獻,叫耶和華神可以與他們同住。」
雖為引用,但你若仔細比較,定可在細微處發現差異;在這差異之處,往往顯現了神學教義的精深。
比較看看,兩處經文有哪些不同呢?

首先,主角不同
在弗4:8裡,升上高天的是基督,
但在詩68:18裡,升上高天的是耶和華。
一處是基督,另一處是耶和華,你如何調和兩處的差異呢?
是保羅引用錯了嗎?是聖靈的默示有誤?或後人在抄寫時寫錯了?
事實上,後人抄寫得沒錯,保羅引用得沒錯,聖靈的默示更不可能出錯,
因為,基督就是耶和華,「三位一體」的教義正在這差異處顯現出來
鍾馬田解釋箇中原因:
「聖靈默示他(按:保羅)以一種特殊的方式描述當地的情況,結果他所寫的也變成了一個極佳的預言,預表將來要發生的事。那是一個有關基督的預言,準確地描述了將要發生在耶穌基督身上的事。」

同樣道理,司提反在他的臨終佈道也是如此:
徒7:38「這人曾在曠野會中和西乃山上,與那對他說話的天使同在,又與我們的祖宗同在,並且領受活潑的聖言傳給我們。」
依著上下文的文脈,司提反此處自然是指著基督而言;
但當初是誰在曠野中與以色列人同在?不正是耶和華嗎?
「三位一體」的教義再一次向讀者顯明出來,
基督與父神同等,同在永恆中,與父享有同等的威嚴與權能

第二個差異,受 vs. 給
詩篇裡,神與人之間以一種動作串聯起來:「受」───「你...受了供獻」。
但在以弗所書裡,則以另一個動作連接:「給」───「他...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
一處受、一處給,你如何調和兩處的差異呢?

基督同時給與受

這兩處經文彷彿是上下兩集的連續劇,
在上集,主耶穌基督戰勝了仇敵───魔鬼、地獄、死亡、罪惡,使敵人潰不成軍,徹底投降,他從敵人擄掠了數不盡的戰利品;
在下集,他乘坐戰車,在夾道民眾的歡呼聲中榮耀凱歸,他向子民們展示豐厚的戰利品,並大方地分賜給喝彩的民眾。

這幅圖畫很美。
我們的主不是個吝嗇的君王,祂擄掠了仇敵,就把祂的恩賜賞給我們;
從始至終,所有的恩賜都是由祂而來的。



查經問題


  • 第7節一開始,有哪一個原文字沒有被和合本翻譯出來?
  • 為什麼要使用"但"這個字?
  • 第8節「所以經上說:他升上高天的時候,擄掠了仇敵,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是引用舊約哪段經文?
  • 比較一下,兩者有哪些差異?
  • 弗4:8裡,是誰升上高天?詩68:18呢?
  • 一個是耶和華、一個是基督,這有甚麼涵義呢?
  • 詩篇裡,神與人以哪種動作連接?
  • 以弗所書裡,神與人以哪種動作連接?
  • 一個受、一個給,這怎麼解釋?
  • 「擄掠了仇敵」是怎樣的畫面?
  • 基督得到了戰利品,他把這些給了誰?





2019年11月6日

[查經] 弗4:4-6(4)


4. 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
5. 一主,一信,一洗,
6. 一神,就是眾人的父,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

一神

你在看這一段經文的時候,不知道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在4、5節已經提到了基督、聖靈、教會、信心、受洗等重要元素,如果把第6節刪除好像對基督徒也沒關係,念起來也很順啊」;
這種想法對嗎?
當然直覺會告訴你「母湯」,但是母湯理由是甚麼?
除了「因為聖經是神所默示的,而神不會講廢話,祂的默示一定有用意」之外,還有其他原因嗎?

聖靈的目的是把我們帶到聖子那裡
祂在適當的時機呼召人,感動人,使人歸向聖子,因為祂是奉差遣來榮耀聖子的。
聖子的主要心願是榮耀聖父
約17:4「我在地上已經榮耀你,你所託付我的事,我已成全了。」
現今尤其需要強調這一點,因為人很容易忘記這一點,
某些教會太過強調基督為中心,以致忽略了聖父
請注意,這不是在否定基督的重要性,基督當然是關鍵,我們一切的福分都在基督裡,
但不要忘記,基督的心願是榮耀父,我們若說自己是基督的門徒,就絕不可忽略這一點。

你有沒有太過強調基督為中心,以致忽略了聖父的時候?
舉例來說,我們都知道禱告是對著神說的,耶穌在主禱文也是如此教導,
但你是否有過這種經驗,禱告中說著說著卻出現「...感謝你為我上十架...為我捨去生命...」
這是你的寫照嗎?

與此非常類似的問題,「救恩的目的是甚麼」?
救恩的目的是把我們帶到主耶穌那裡嗎?
不是,耶穌說他自己是一條路、而不是終點,這條路的終點指向這裡:「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14:6)
救恩的目的不是把我們帶到主耶穌那裡,救恩的目的是將我們「引到神面前」
西1:28「我們傳揚他,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的引到神面前。」

救恩的主要目的是挽回神與我的關係,使我與神和好,使我得以坦然無懼的進到神面前,這是救恩的中心,
其他的好處都是附屬於中心之外的,是次要的。
這一點是具有鑑別力的,它將基督信仰與其它宗教分割開來,鍾馬田精闢的分析道:
「這一點正是基督教別與異端和其他宗教的地方。後二者總是以人為中心,追求人的利益;但是基督徒的信仰和教訓是從神開始,每一件事都是為了引向神───『一神』。」

提到「一神」,
經文說「一神,就是眾人的父...」,這是在說神不只是基督徒的父,也是不信者的父嗎?
從神創造萬物的角度來看,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神是眾人的父,
此處「神是眾人的父」的對象是限定的,是那些在基督裡的人,並未包括不信者
第一個理由,
從文脈中可以得知,使徒是在講教會,而不是世界,
他寫信的對像是那些同屬於一個「身體」的人,他們是「在基督裡」的人。
第二個理由,
第6節最末「住在眾人之內」就足以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不信者怎能有上帝內住?祂只住在基督徒裡面。
因此,請勿看到「一神,就是眾人的父...」就遽下結論說神也是不信者的父,這是在斷章取義啊。

「神不是所有人的父」是有其他經文作為依據的,例如:
約8:44「你們是出於你們的父魔鬼,你們父的私慾你們偏要行。他從起初是殺人的,不守真理,因他心裡沒有真理。他說謊是出於自己;因他本來是說謊的,也是說謊之人的父。」
經文明確指出這群人的父是充滿私慾的、殺人的、不守真理的、說謊的,
───魔鬼───正是不信者的父。

超乎眾人之上

神是至高無上的,祂的地位、能力、榮耀、...無人可比,
祂以至高的權能揀選某些人成為子民,預定整個救贖計畫,使他們在基督裡合一,
弗1:10「要照所安排的,在日期滿足的時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裡面同歸於一。」
當你明白這位高過一切的神最大的心意,是把我們這些被罪分隔的人再聯合起來,並聯於元首基督,這對於你的團契生活必然帶來合一,
我們若喜愛這真理,就將極力避免紛爭與不和。

貫乎眾人之中

神貫穿一切,參與一切,
換句話說,神運行在教會生活中,並且保守它。
祂不是完成所有創造之後,就撒手不管,放任世界隨意運行,
而是以祂的權能托住萬有,並以同樣的能力創立教會,持守教會,堅固她,直到末了,
在我們救恩的每一部分裡,都可以看見祂的能力。
腓2:12-13「這樣看來,我親愛的弟兄,你們既是常順服的,不但我在你們那裡,就是我如今不在你們那裡,更是順服的,就當恐懼戰兢做成你們得救的工夫。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裡運行,為要成就他的美意。」

住在眾人之內

父神、子、聖靈都住在我們裡面,這是極大的奧秘;
我們沒有人可以完全明白這是如何運行的,但我們確知祂在我們裡面。
約14:23「耶穌回答說:人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愛他,並且我們要到他那裡去,與他同住。」
約17:20-21「我不但為這些人祈求,也為那些因他們的話信我的人祈求,使他們都合而為一。正如你父在我裡面,我在你裡面,使他們也在我們裡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來。」


查經問題

  • 在4、5節已經提到了基督、聖靈、教會、信心、受洗,如果把第6節刪除好像對基督徒也沒關係,對嗎?錯在哪裡?
  • 救恩的目的是甚麼?
  • 你有沒有過於重視基督、以至於忽略神的時候?
  • 經文說「一神,就是眾人的父...」,這是在說神不只是基督徒的父,也是不信者的父嗎?
  • 神不是所有人的父,有經文依據嗎?
  • 保羅提到神時,他說了哪三個特質?
  • 「超乎眾人之上」是甚麼意思?
  • 當你明白這位高過一切的神最大的心意,是把我們這些被罪分隔的人再聯合起來,並聯於元首基督,這對於你的團契生活有甚麼影響?
  • 「貫乎眾人之中」是甚麼意思?
  • 「住在眾人之內」是甚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