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8日

救恩由人與神一起合作完成,不可以嗎?


我喜歡故事,也對無數故事堆疊而成的歷史感到著迷,

歷史故事看多了,慢慢就看出一些道理,這個道理,沒有比傳道書說得更貼切的:
傳1:9「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外戚干政,不是西漢才有,宦官專權,也不會只在明朝發生;
忠臣、奸臣輪流粉墨登場,昏君、明君交互更迭興替;
沒有甚麼新鮮事。
因此,歷史最大的實用價值之一,在於我們從過往的錯誤中得到教訓,不要再犯。

教會歷史也是如此,沒有甚麼新鮮事。

例如,這幾年吵得沸沸揚揚的同性戀議題,不是今天教會才面臨的問題,
在大英博物館展藏中的沃倫杯(Roman Warren Cup,上圖),即大膽雕刻出同性戀性交的場景,
證明了在當時的希羅社會,尤其是王公貴族的階層中,同性戀是相當普遍、甚至是被歌頌吹捧的情愛關係,
由此可知,初代教面對同性戀氾濫的場景與今日教會並無二致。
「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同樣的,我們若好好研讀教會歷史,也能夠從中得到寶貴的智慧,
讓我們不再重蹈覆轍,浪費時間與精力在同樣的錯誤中。

教會歷史往往蘊藏著豐富的教訓,同性戀議題如此,救恩議題亦復如此。在救恩議題上,討論最熱烈的大概不脫「救恩是上帝獨力完成的、或是人與上帝一起合作成就的?」
這是個FAQ了,教會歷史中老早就有答案了,結論就在下面這兩次大型會議中:
第一個會議是「第三次大公會議」,西元431年在以弗所召開,會中的決議之一,是判定「伯拉糾主義」為異端。
第二個會議是「奧朗日會議」,西元529年在奧朗日召開,會議決議通過,譴責「半伯拉糾主義」不符聖經教義。
這兩次會議都與「伯拉糾主義」有關;
什麼是「伯拉糾主義」?
顧名思義,這是由伯拉糾建立並鼓吹的神學觀,主要論點有:
  • 反對原罪
  • 強調人有完全的自由意志與道德能力
  • 否認死亡是罪的結果,而是天生註定必有一死
  • 人得救不是靠神的恩典,而是自己的自由意志

第三次大公會議對伯拉糾主義進行了研究與審理,判定為異端。但伯拉糾主義並沒有就此銷聲匿跡,反而再度死灰復燃,
借屍還魂的以「半伯拉糾主義」再次興起。
它對伯拉糾主義做了一些修改,提出論點如下:
  • 承認原罪
  • 人有自由意志
  • 人神合作的救贖觀:神提供救恩,但人依其自由意志選擇是否接受
  • 得救後,靠自己的努力保持信仰


比較之後就可以發現,
半伯拉糾主義的確試圖做出一些修正,

但在救贖的層面上,它與伯拉糾主義的精神仍然一致,強調人在自己的救贖恩典上並未缺席。
當然,不像伯拉糾主義明目張膽的指稱「人得救不是靠神的恩典,而是自己的自由意志」,半伯拉糾主義修正為「人神合作的救贖觀:神提供救恩,但人依其自由意志選擇是否接受」,
但不管是伯拉糾主義的「人力自救」,或是半伯拉糾主義的「人神合作」,都無法通過聖經的檢視。

聖經講的是什麼?
救贖是「神恩獨做」!全都是上帝的作為!
全本聖經揭露的是:
因為原罪的關係(創3:1-7,詩51:5,詩58:3,羅5:12、19,...),
人被罪影響,已經死透了,完全無法憑自由意志選擇神(弗2:1-3,西2:13,約3:19-20,...),
因此神早在創世之前就定下諭旨,揀選一批人成為他的子民(弗1:4,約6:44、65,羅9:7-12,...),
為了拯救他們,又差派愛子到世間,在十架上成就聖父的救贖旨意;
整個救贖行動,人在哪個部分有功勞?完全沒有!
就連人選擇相信的心,都是上帝的賜予(弗2:8),
人的功勞在哪裡?他能在自己的救恩上說嘴什麼?

反過來說,如果真如半伯拉糾主義所言,

救贖是「人神合作」,神提供救贖,但人可以選擇是否接受,
那麼,人對於自己的救贖就有功勞。
為什麼?
因為如果我選擇不接受,即使上帝預定我得救也沒用,耶穌上十架也救不了我,不是嗎?
正是因為我選擇接受,所以上帝的預定旨意才得以完全,耶穌的十架才不會失效,
我當然對自己的救贖有功勞啊!
當然,你可以說「如果沒有上帝與耶穌的工作還是沒用啊,所以神完成了絕大部分的救恩工作,只有一小部分(選擇是否接受)是在人的手上」,
請注意,雖然看起來是小部分,但事實上卻是最關鍵的部分,
因為只要人不接受,
聖父在創世以先的預定、聖子在十架上的救贖、聖靈不斷的感動再感動,通通都沒用。
這論點雖然試圖縮小人的功勞(
選擇是否接受),但事實上那才是最關鍵的地方!

試問,這種思想符合聖經嗎?這樣的救贖還是恩典嗎?
救贖既然是人賺來的,這就不叫恩典,而是工價;於是,得救變成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因為是我選擇得救的嘛。

既然半伯拉糾主義錯得這麼明顯,它從此就徹底GG了嗎?
並沒有。
你若仔細聽,在講台上、或媒體平台中還是可以聽到或看到半伯拉糾主義的幽靈正在向你招手,諸如:
「上帝已經為你的拯救完成了大部份,剩下的選擇,就掌握在你的手上。」
「耶穌在門外敲門,你可以選擇要不要開門。」
......

看到裡面的半伯拉糾鬼影了嗎?


「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好好讀些教會歷史吧。

梅欽當年對自由派發出的呼喊,可為本文的註腳:
「我最需要的,不是勸勉,而是福音;不是怎樣拯救自己的指導,而是認識神如何拯救了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